新冠康復者血漿可以用來救人?是否可以運用到每個患者身上?用于治療新冠肺炎的血漿標準是什么?通過這些新冠特免血漿,能否很快研制出疫苗?日前,主要從事納微尺度細胞成像與操控研究的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博導潘雷霆就這些大眾關注的問題進行了詳盡的解答。


1、為什么感染了新型冠狀肺炎的血漿,在康復后卻可以用來救人呢?


血漿是離開血管的全血經抗凝處理后,通過離心沉淀,所獲得的不含細胞成分的液體,富含血漿蛋白和各種抗體。機體對付病毒的一個重要機制就是產生抗體,與病毒結合,然后殺滅病毒。疫苗本質就是失活的病毒注入體內后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因此,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后,身體血液中會產生針對新冠病毒的特異性抗體。提取康復者的血漿,輸入患者體內,引入外援抗體幫助患者機體殺滅與中和病毒。

抗體按作用機制可分為兩類:中和性抗體和非中和性抗體。針對新冠病毒spike蛋白的抗體是中和性抗體,其結合病毒表面spike蛋白后阻斷spike蛋白與ACE2的結合,也就阻斷了病毒進入細胞。可以看出中和性抗體是通過物理阻礙手段直接發揮抗病毒效應。非中和性抗體是針對病毒包膜蛋白或者膜蛋白的抗體,其與病毒表面的相應蛋白結合后,不影響spike蛋白介導病毒進入肺上皮細胞,但是依靠免疫機制介導機體吞噬類免疫細胞—巨噬細胞對病毒的吞噬。因此非中和性抗體是間接作用清除病毒。

中和性抗體是抗體發揮抗病毒效應的主要力量。需要指出的是非中和性抗體有時會被病毒“綁架”起“助紂為虐”作用。正常情況下病毒被吞噬后,被包裹在內吞體的囊泡里面,隨后內吞體離開細胞表面向細胞內移動,在此過程中與溶酶體的囊泡融合,而溶酶體內含有各種各樣的水解酶,能夠水解病毒。但病毒也在不斷進化,利用一切手段逃過吞噬殺傷,如病毒被吞噬后會想辦法脫去最外層的包膜,裸露出病毒核酸,然后將核酸從內吞體中轉運至巨噬細胞細胞質中。在細胞質中病毒核酸復制組裝成新的病毒顆粒并被釋放至細胞外。這樣,病毒借助此類非中和性抗體,將免疫細胞轉變為病毒的宿主,化敵為友,逃逸免疫殺傷還實現自我擴增。

病毒在巨噬細胞的胞內擴增可能還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更壞的是,病毒有可能通過巨噬細胞,促進炎癥風暴。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階段,巨噬細胞各方面功能完好,吞噬并水解抗體介導的病毒。后期,巨噬細胞不僅感受病毒的信號,而且感受各種細胞因子的信號,巨噬細胞的功能出現變化,病毒則利用可乘之機逃避溶酶體殺傷,在巨噬細胞內大量擴增,而大量擴增的病毒反過來強烈激活巨噬細胞,進而釋放超量的促炎因子,造成對肺組織的損傷。不難看出血漿里面的非中和性抗體可能起到反作用,尤其是在病程的后期,加劇炎癥風暴。血漿里面中和性抗體是治療最需要的抗體。


2、對采集治愈者血漿抗體進行臨床治療如何評價?該怎樣防范安全風險?


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血漿是治療新冠肺炎的一個可選擇手段,但屬于小眾治療方法,目前治愈者數量遠小于患病者,而且并不是每個治愈者的血漿都可以使用,因此可用血漿數量非常有限。此外,由于免疫系統的復雜性,輸入的別人的血漿,存在一系列不確定的因素(如非中和性抗體),可能會加劇處于病程后期病人的機體損傷。目前看,血漿治療主要對于重癥病人有效果,對垂危病人效果非常有限。在沒有更好的治療手段情況下,借用康復的病人血漿可說是最后一道防線,“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不是救命稻草。血漿療法一定要辯證的使用,選擇合適的時機,合適的人群。

安全風險分兩個方面來講:即患者和康復者兩個方面。

對于患者來講:1)患者人群要有選擇性,比如年紀太大、有嚴重基礎性疾病、或對血漿過敏的患者不適合;2)要在患者合適的病程期使用該方法,一旦患者體內發生了“炎癥風暴”,那么患者的心臟、肝、腎等器官受損功能衰竭,這個時候如果再輸入抗體,可能會加速炎癥風暴,加重臟器的損害。后期患者身上的癥狀已經不是病毒直接引起的,而是機體免疫系統導致的損傷問題了。后期依靠血漿抗體清除病毒為時已晚。

對于康復者:1)康復者血漿內病毒是否排光,康復患者一般意味著檢查不出新冠病毒了,但不代表完全不帶病毒了,尤其現在核酸試劑盒的檢測存在假陰性的問題;2)康復者是否患有乙肝、梅毒、艾滋等傳染病,要避免交叉感染。


3、用于治療新冠肺炎的血漿,是否有標準?有哪些要求?(患者的年齡?血漿的質量?)


原則上,康復者出院兩周以后確認體內沒有新冠病毒可捐贈400mL左右血漿用于臨床治療。理想情況,要求康復者年齡18-55周歲,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沒有乙肝等傳染病,血糖血脂等指標正常。但即使康復者身體各項指標都很健康,其血漿也不一定適合。因為,用于治療新冠肺炎的血漿一定要含有高滴度的抗體,尤其是“中和性”的抗體(這個檢測成本、靈敏度也是問題)。新冠肺炎康復者不是都會產生高滴度的抗體,由于確診和康復時間不同,抗體滴度也會不同,患者治愈的時間越長,抗體的濃度會越低。綜上,可用的康復者血漿搜索及確定成本很高,這也決定其只能是小眾療法。


4、那么這些康復者的新冠特免血漿是否可以運用到每個患者身上?這與一般的輸血有什么區別?


顯然新冠康復者血漿不可以運用到每個患者身上:1)患者人群要有選擇性,比如年紀太大、有嚴重基礎性疾病、或對血漿過敏的患者不適合;2)病程后期患者輸入血漿沒有意義了,一旦患者體內發生了“炎癥風暴”,那么患者的心臟、肝、腎等器官受損功能衰竭,這個時候如果再輸入抗體,會加速炎癥風暴,加重臟器的損害。后期患者身上的癥狀已經不是病毒直接引起的,而是機體免疫系統導致的損傷問題了;3)血型要相配。

血漿輸入跟傳統輸血有一定區別。傳統輸血采集的是全血,輸血時候主要依靠血細胞(如紅細胞,血小板)發揮救治功能。新冠肺炎治療只要去除各種血細胞的血漿,依靠里面的抗體發揮救治功能。血漿輸入也要注意血型相配,雖然血漿沒有紅細胞。舉例來說,A型血體內的紅細胞表面上有A抗原,血漿中存在抗B抗體;B型血紅細胞表面上有B抗原,血漿中存在抗A抗體。A型血一旦錯誤地輸入了B型血漿,就會帶入B型血漿中的大量的抗A抗體,此外來的抗A抗體與受血者的A型紅細胞結合,會使受血者的紅細胞發生溶解造成引起溶血。


5、那通過這些新冠特免血漿,是否能很快研制出疫苗呢?


疫苗的研制可能跟康復者血漿關系不大,更多是與新冠病毒S蛋白結構解析及后續實驗相關。疫苗研發的大體流程包括:1)獲得免疫源即病毒,并獲得活病毒分離相關的亞單位等;2)進行免疫反應測試和動物保護的測試,做好臨床前的毒理研究;3)放大優化生產工藝;4)進行臨床申報,實現疫苗上市。

截至2月6日,中國疫苗行業協會發布消息稱,共有17家會員單位正在開展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工作。國外也有科研團隊都在全力研發新冠肺炎疫苗。有研究組織宣稱力爭在6個月內開發出應對新冠病毒的疫苗。但經驗表明,真真有效的疫苗研制可能需要2年以上,針對“快速流行又快速消失”的病毒研制的疫苗,通常費力不討好,少有長尾收益,所以很多組織不積極。歷史告訴我們,在疫情面前不要對疫苗抱有過高的期望,戴口罩、勤洗手、做好自我防護可能是更務實的做法。

專家解析:新冠康復者血漿療法要辯證使用

圖文簡介

新冠康復者血漿可以用來救人?是否可以運用到每個患者身上?用于治療新冠肺炎的血漿標準是什么?通過這些新冠特免血漿,能否很快研制出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