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29歲的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的醫生彭銀華(彭醫生于2020年2月20日晚9時50分殉職)離開我們還不到三天,武漢抗疫前線又傳來令人心酸的噩耗,武漢市協和江北醫院同為29歲,兒子才兩歲的女醫生夏思思也因為新冠肺炎感染而搶救無效,于2月23日清晨殉職(剛剛最新的消息稱,湖北孝感市中心醫院的黃文軍醫生也于23日晚上殉職,僅42歲)!
彭銀華醫生(左一),夏思思醫生(中),黃文軍醫生(右)
上圖為被感染的武漢市第一醫院急診科醫生劉霖
根據北晚新視覺網2月24日的報道稱,來自中國-世衛組織聯合考察專家組公布,全國共有476家醫療機構3387例醫務人員感染新冠肺炎病例(2055例確診病例,1070例臨床診斷病例和157例疑似病例);90%以上的醫務人員(3062例)來自湖北。
高達幾千名醫務人員受到感染的慘痛教訓應該是這次抗疫戰爭結束后會被寫進教科書的內容之一。除了從預防感染上找漏洞以外,我認為缺乏為長時間疲勞的醫務人員提供科學的康復指導和服務也是“損兵折將”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些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他們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所承擔的雙重負荷,我認為已經遠遠超過了跑“極限馬拉松”!
他們:
·穿著厚重的隔離防護服,很多醫護人員每天要工作10個小時,甚至有超過20個小時的情況。
這是彭銀華醫生生前穿防護服的照片
·為了節省防護服,不上廁所,醫務人員有意識地少喝水(跟跑馬拉松相似強度、體力消耗、大量出汗來說,少喝水是大忌!),還穿著成人紙尿褲。
·而不透氣的防護服以及額外帶來的重量,恰恰會使醫護人員們大量出汗,造成缺水或脫水的危險。
國外的研究表明:長時間穿這樣的防護服會給生理和心理以及人的判斷力帶來負面影響:
1.穿防護服搬運東西時,能量消耗可能會增加50-60%。
2.戴上封閉式面罩會導致呼吸受阻,大強度運動時甚至會造成缺氧,這也是為什么有些運動員戴上面罩訓練試圖獲得高原訓練的效果(即:增加血液中血紅蛋白的濃度,有利于耐力項目比賽的成績)(注:戴N95口罩也會令呼吸受阻,所以戴口罩運動時,強度要調低一點)。
3.人其實在產能做功上不是很有效的。運動時產生的能只有25%左右(有文獻說只有20%)是用在肌肉的做功運動上的,其余的75%或80%都用在產熱上了。而人的內臟溫度又必須控制在攝氏40度以下。所以當太多的熱產生時,人就要出汗排熱,但是穿著密封的防護服讓排熱是難上加難,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醫護人員的內衣都是濕透了的。而大量出汗很可能會導致人體缺水或近似脫水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的認識、視覺和交流能力都會下降,失誤,包括被感染的可能會大大增加。
·很多湖北和武漢的醫護人員從1月份疫情爆發到現在,已經連續多日“跑馬拉松”似的在進行疲勞戰,其總量應該已經超過一般的極限馬拉松。科研人員對馬拉松運動員的研究發現,運動員們的免疫功能在90分鐘或更久的大運動量訓練或者比賽以后就會出現“易被攻破窗口期”,大約持續3-72個小時。在這一時段內,細菌或病毒更容易突破人的免疫防線。
極度疲勞,卻沒有得到好好休息的抗疫一線醫護人員
大強度運動后的“窗口期 Open window”,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此時容易被感染
幸運的是,體育界對馬拉松等耐力項目人的生理變化已經有了多年的研究經驗和一整套系統的管理方法。目前我們需要對武漢一線醫務人員的“運動負荷”和需求做更加細致的了解,為他們盡快提供出精確的康復管理方案。
體育界對缺水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和健康風險已經有著深入的研究
因此我呼吁國內的體育科研機構和院校能像為奧運軍團保駕一樣,盡快在湖北外為“最美逆行者”——我們前線的醫護人員做個穿防護服生理反應的模擬研究,掌握相關信息,為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盡快提供出精準的康復指導和科學的依據,例如,穿上防護服以后,醫護人員:
1.工作時的心率和內臟溫度變化是多少?
2.他們的相對出汗率是多少?和工作時長、環境的關系是什么?
3.他們免疫功能的現狀和變化是什么?等等
在今天,高科技手段已經可以幫助我們很準確地測定內臟溫度和出汗率
消防領域的科學研究成果也有很多可借鑒之處
如果需要,我的實驗室可以為大家提供所需要的幫助,包括聯系國外一流的專家。
以下我有幾個行之有效的建議,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可以應急先用上,大家可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則,來補水,注意飲食,改善睡眠和減壓。
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怎么補水?
1.用下面的公式計算出自己的身體對水的最基本需求:
你的體重(公斤)÷ 30 = 水需要量(升);1升 = 1000毫升
例如,你的體重是70公斤÷30 = 2.33 升 = 2300 毫升。參考:一瓶普通礦泉水 = 600毫升,那么你需要接近4瓶礦泉水的量;
2.如果你運動的話,每運動半個小時,加350毫升;
3.一般我們從飲食里能獲取20-25%所需的水;
4.不能等到口渴再補水。因為等口渴時,人可能已經缺水。鑒定是否缺水最好的方法是看小便的顏色:
早晨起來小便呈淡黃色的話(最上面一格)說明身體所需要的水已經達到平衡,如果小便呈下面紅格里的顏色,說明已經缺水,顏色越深,缺的越厲害。
5.養成每餐前喝2杯水的習慣。如果可能,為準備穿防護服的補水可以在穿衣服前的4個小時就開始;不要喝得太快,以每公斤體重5-7毫升為原則。早飯時可以吃點咸菜,鹽會幫助身體保水;
6.監督“流汗-補充液體”最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稱體重。穿上防護服以后稱一下體重。強度大,出汗多的體力活動大約每小時出汗500-2000毫升(約0.5公斤-2公斤)。養成在隔離室里每隔2小時稱一下體重的習慣。汗流失引起的體重下降在2%之內都不會影響人的工作和健康,但一旦下降到了3-4%之間時,就需要開始注意了,如果有不適,應該馬上補水。如果下降超過了9-12%就可能導致中暑,甚至脫水致死!工作結束以后,醫護人員在脫防護服之前再稱一次體重,以了解自己流失和需要補充的水量;
7.如果出汗很多,可以考慮喝運動飲料,這是因為隨汗流失的不光是水,還有對人體非常重要的電解質。一般每流失一升汗,大約流失鈉(鹽)1000毫克,鉀200毫克,鈣20毫克,鎂10毫克。一般運動飲料都有相應的補充。
8.實際上,在大量出汗后只喝白水可能適得其反,會把人帶入低鈉血癥(hyponatremia)。這是因為大量出汗后讓血里的鈉已經流失,而只補白水會導致血里的鈣濃度進一步稀釋。而人在進入低鈉血癥時的癥狀如惡心、肌肉痙攣、迷失方向、言語不清、神志不清等又和缺水的癥狀很相似,一般人的第一反應是補水,結果反而幫了倒忙,進入惡循環,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死亡。這也是為什么有“不講科學,喝白開水也能死人”的說法。曾經有人做過研究,發現13%跑波士頓馬拉松的選手因為過度飲用白水而出現低鈉血癥的癥狀。
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怎么飲食?
舉行馬拉松比賽的當天,我們一般會鼓勵運動員的飲食以碳水化合物為主,以減少壓力荷爾蒙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但因為現在抗疫第一線的醫務人員是天天在“跑馬拉松”,所以只要大家能保證25%的全麥碳水,25%的蛋白質(深海魚最好)和50%的蔬菜水果即可。
研究表明,只要比例對,多吃一點人也不會發胖。
每餐都應該配點咸菜/榨菜,提醒出汗多的醫務人員有意識地補充點鹽。
如果大家的飲食無法符合上述原則,可以適當補充對免疫功能影響最大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如維生素A,E,B6,B12,葉酸,必需脂肪酸,氨基酸谷氨酰胺,精氨酸和L-肉堿。
要洗熱-冷水浴:
醫護人員回到休息處,盡可能洗個熱水澡,如果能泡泡澡最好,幫助解除疲勞,可以用一個30秒的冷水浴結束。研究表明,最后冷刺激一下,有利于調動你的免疫功能。
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怎么睡?
大家盡可能要保證8個小時的高質量睡眠。如果因條件所限不能保證,一定要利用中午或工作空閑時候輪流打個20-30分鐘的盹兒。科學研究表明,深度睡眠的短打盹可以幫助補上缺的覺。
醫院應該盡可能為一線醫護人員提供專門的休息室。
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怎么運動?
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大家每天早晨外出快走30分鐘,曬曬太陽,幫助調節心情和提高免疫力。
最后一條,抗疫一線醫護人員,怎么減輕壓力,緩解焦慮?
大家每天花幾分鐘時間,做做下面這個哈佛大學推薦的深呼吸減壓練習:
1.安靜坐或躺,閉眼,兩手放在小腹前,全身放松;
2.緩慢而深呼吸,將您的胃向外慢慢推出,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隔膜;
3.屏住呼吸;
4.慢慢呼氣“放松”;
5.重復整個序列5-10次,專注于深呼吸和緩慢呼吸。
有了科學合理的管理,相信我們的一線醫護人員一定能夠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爭中健健康康的跑得更遠!
附加一個小預告:自1月30日本平臺首次推出適合全人群居家跳的10分鐘《抗疫健身操》以來,因鏈接的騰訊視頻上的播放量已經達到200萬次,加上這套操已經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因此我們后臺收到了大量的讀者留言,希望我們能為大家提供高清原片下載和原創音樂,為方便大家跳起來提高自身免疫力,我們將在明天的《朱為模院士》公眾號上為大家提供,歡迎下載。同時告知所有留言的媒體及公眾號,朱為模院士的文章和視頻您可以轉載,但請注意標明出處,讓我們共同為促進大眾的健康而努力。
朱為模院士簡介:
美國運動科學院院士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任職及主要學術背景:
美國體育測量與評價協會主席(1997-1999年);
美國總統體質與競技體育委員會科學顧問(2003—2006年);
美國運動醫學協會和美國健康教育體育休閑舞蹈學會Fellow (資深研究員)
美國科學院國家醫學研究院“青少年健康測評”專家組成員;
美國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前主編,美國Frontiers in Physiology雜志前副主編;
現任10余本英文體育和健康雜志編委,在SCI和SSCI雜志上發表科研論文100多篇;
其科學研究(包括郭林氣功抗癌的機理)得到過許多基金會的資助,包括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和約翰遜基金會(RWJ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