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一個武漢人,最能代表武漢的蔬菜是什么,十有八九他會告訴你,是菜薹[tái]。

菜薹是十字花科蕓薹屬植物,這些植物長大以后會長出帶花的莖,叫做抽薹。

通常抽薹是為了結籽繁殖,但古人偶然發現其中一些薹比較嫩,可以作為蔬菜,這就是菜薹的來歷。

菜薹有很多種,廣東菜心便是其中之一,葉和薹都很好吃。

而在武漢人口中,菜薹特指紫菜苔(紅菜苔),主要吃薹和很小的嫩葉。


武漢的菜薹分三六九等,武昌的比漢口的貴,而產自洪山的“洪山菜薹”名氣最大。

清代的《武昌縣志》記載:洪山菜薹味尤佳,它處皆不及;距城(武昌)三十里則變色矣。

《江夏史記》稱:洪山菜薹,尤以洪山寶通寺至卓刀泉九嶺十八凹出產的品質最佳。若遷地移植,不僅顏色不同,口味也有差異。(卓刀泉相傳是關羽以刀卓地,水涌成泉)

菜薹的顏色來自表皮的花青素,在不同的酸堿度下呈現不同顏色,因此可能是洪山地區偏酸的水土和小氣候造就了它的與眾不同。

以前有個說法,正宗洪山菜薹的菜湯是紫紅色的,其實那只是雕蟲小技。

如果你喜歡紅菜湯,只需滴幾滴醋就行了。


傳統上,菜薹每年夏末秋初播種,十一二月開始上市,是武漢人冬天的主打菜。

菜薹的生長非常旺盛,收割一茬還能繼續抽薹,如此可以一直吃到次年三月左右,但隨著收割次數增加,它會變得越來越細,也越來越老。

剛上市或開春后的菜薹并不好吃,而臘月和正月的菜薹最好,這時武漢已經落霜,在寒冷的刺激下,菜薹增加了糖類、氨基酸的合成和積累。

此時菜薹粗壯,表面油亮,吃起來脆嫩清香、口感微甜。


菜薹水分多、容易空心、不耐放,因此武漢人喜歡吃當天買的新鮮的。

餐館的炒菜薹一般是刀切出來的,而武漢人家里吃菜薹是“掐”[qiá] 出來的。

從頂部開始一節一節掰斷,以此判斷外皮老不老。

如果一掰即斷,說明菜薹鮮嫩,可以連皮一起吃;如果掰開連著纖維,說明外皮已老,需要剝掉,只吃里面翠綠的莖。

如果你看到一個武漢人大拇指指縫發黑,多半上一頓吃過菜薹了。


菜薹有特殊的清香味,苔花微微發苦,武漢人對此習以為常。

這是來自十字花科植物常見的硫苷類物質,是它抵御蟲害的防御武器。

武漢人吃菜苔要用臘肉來炒,不放肥臘肉的炒菜薹是沒有靈魂的。

而且最好不是煙熏臘肉,因為煙熏味太重會奪了菜薹的清香。

就要自家陽臺腌制的那種,肥多瘦少的五花最好。

熱油爆香,翻炒幾下,點水,燜分把鐘即可出鍋。


現在種植技術和物流進步了,幾乎全年都能看到菜薹售賣,我在北京也經常能在菜場看到它。

但是吃來吃去,還是在武漢吃的最好吃。

目前武漢依然在和病毒鏖戰,可惜等到春暖花開時,美味的菜薹將不復存在。

要想一飽口福,只能等到來年了。



來自湖北的美食(3):臘肉炒菜薹

圖文簡介

如果你問一個武漢人,最能代表武漢的蔬菜是什么,十有八九他會告訴你,是菜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