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會對蜜蜂感到陌生——黑黃相間的身體在花朵間不斷穿梭,辛勤地收集著花蜜,伴隨著翅膀振動發出嗡嗡的聲音。

與我們平時所說的烏龜、海鷗不同的是,并沒有某一個物種的名字就叫蜜蜂。蜜蜂是對膜翅目細腰亞目針尾部中一類昆蟲的統稱。廣義上的蜜蜂是指蜜蜂總科內喜花蜂類(Anthophila)的若干個科,而狹義上的蜜蜂則代指蜜蜂科蜜蜂屬(Apis)內的7個現生種,其中就包括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舞蹈傳信

跟其它所有蜜蜂一樣,西方蜜蜂也是群居的社會性昆蟲,每一個巢穴都由一只蜂王、成千上萬只工蜂組成。蜂王的任務就是生產后代,而工蜂則是沒有生殖能力的雌蜂。不同的工蜂在巢穴中負責的任務不盡相同,有的負責照顧蜂王和后代,有的負責釀蜜,有的則負責外出采蜜。西方蜜蜂的屬名Apis意為蜜蜂,而種本名mellifera意為制造蜂蜜

西方蜜蜂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極強。它們不但能夠極快地適應當地植物的花期,而且針對不同地區的溫度差異也能有不同的策略,如在較寒冷區域的冬天會群集越冬,在非洲則有遷徙的習性;另外在蜜源匱乏的沙漠地區,工蜂會加大搜尋蜜源的范圍。

工蜂并不會漫無目的地尋找蜜源,德國昆蟲生態學家卡爾·馮·弗里希(Karl von Frisch)發現,它們相互間可以通過簡單的“舞蹈”來傳遞信息

一只找到蜜源的工蜂會在蜂巢外跳圓圈舞,以告知同伴蜜源在50米的距離內,但這并不能給予太多方位的信息。因此工蜂會通過垂直或水平方位來回搖擺的舞姿告知同伴蜜源的具體距離及方位。其它的工蜂便可知道蜜源的大致方向,并最終通過它們敏銳的嗅覺來精確定位。

任勞任怨如工蜂

與其它大多數昆蟲一樣,蜜蜂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屬于變態發育。受精卵孵化成幼蟲后由工蜂負責照料,經過一周左右的時間,工蜂會將巢孔封閉,幼蟲化蛹,然后再經過一周左右的時間羽化為成蜂。

所有新生幼蟲在最初的三天都被喂以蜂王漿,三天之后大多數幼蟲被改為喂混合了花粉和花蜜的食物,這些幼蟲未來將變成工蜂,即沒有生殖能力的雌蜂。

工蜂對于整個蜂巢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幾乎所有工作都是由工蜂來完成的。剛剛羽化的工蜂并不會馬上參與到采蜜工作中,而是先在蜂巢中負責清理巢穴及喂養幼蟲,十多天后,它們開始參與建巢;16~20天時,它們開始負責從采蜜回來的老工蜂“手里”交接花粉和花蜜,并將它們儲存起來;直到20天后,它們才真正飛出巢外開始采蜜的工作,并為此奉獻余生。

蜂蜜是工蜂采集花蜜釀造的成果。花蜜主要由近80%的水和復合糖類構成,工蜂在訪花的過程中,將攝取到的花蜜儲存在自己第二個胃中并帶回巢穴。

負責采蜜的工蜂將花蜜交接給負責在巢中釀蜜的工蜂,后者將花蜜重新吸到胃中進行消化。它們通過消化酶將花蜜中復合糖類轉化成簡單的糖,新鮮的蜂蜜被置于儲存室中進行干燥,直至水含量低于20%,然后用蜂蠟覆蓋起來保存。蜂蠟由工蜂腹部特殊腺體分泌而來,主要用于建造蜂巢及密封蓋。

這些儲存的蜂蜜主要用于給蜜蜂提供能量,尤其是冬天,蜂蜜除了作為食物,也能為蜂巢帶來熱量。為了能夠有充足的食物過冬,盛夏時節一個蜂巢內的工蜂數量最高可達8萬只以上。這些工蜂通過自己的勞動將花粉及花蜜采回并釀造成蜂蜜,為整個蜂巢的延續貢獻了自己全部的生命。

工蜂除了采集花蜜外,會通過特化的后足“攜粉足”采集花粉,花粉經過發酵被制作成食物用于喂養幼蟲,以給后代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和脂肪。

養尊處優數蜂王

未來的蜂王則接受特殊照顧,即享用蜂王漿。蜂王漿是一類高蛋白低黃酮類的化合物,可以讓蜂王擁有成熟的生殖系統。隨著蜂群數量的增長,蜂巢內空間過于擁擠,沒有更多用于產卵的地方,此時老蜂王將帶走大約三分之二的工蜂重新尋找一個新的地方筑巢,舊巢將被新蜂王繼續統治。

不過,新的蜂王并不能馬上真正統治蜂巢,它必須與其它羽化出來的姐妹們戰斗,并將所有“未來蜂王”全部殺死后,才能真正取得統治權。新蜂王統治巢穴后便可立即產卵(不交配),但這些未受精的卵只能發育成雄性后代,蜂王必須盡快與雄蜂進行交配以產生雌性后代,即工蜂

新蜂王會飛出蜂巢進行“婚飛”以進行交配,且每只蜂王通常不單只與一只雄蜂交配,最多可達十多只。交配后的蜂王收獲滿滿精子儲存在自己體內,之后蜂王便可以踏踏實實地回到蜂巢內孕育它未來王國的子民了。

蜂王就像是一只造蜂機器,通過瘋狂的產卵制造工蜂來不斷擴大自己的王國。一只蜂王最高峰時每天可以產下超過2500枚卵。

百無一用是雄蜂

蜂王的平均壽命可達3至5年,它依靠分泌蜂王信息素統治著蜂群,但隨著蜂王年齡的增長,它所能分泌的蜂王信息素減少。這個時候也將有新的蜂王來取代它的位置,而處于此情境下,老蜂王的命運通常難逃一死

工蜂的壽命從幾個星期至幾個月不等。出生于秋天的工蜂由于要在蜂巢內度過冬天才開始外出活動,因此它們的壽命可以延續幾個月,但出生在春夏的工蜂們的壽命通常只有幾個星期。整個蜂群每天都會有幾十至上百只工蜂自然死亡,平均四個月的周期,蜂群內的工蜂便會被更新一次

而壽命最短的當屬雄蜂們了。雄蜂由未經受精的卵發育而成,在遺傳上都屬于單倍體,即它們所有的遺傳物質都只來自于它們的母親。它們出生后對于蜜蜂家庭唯一的貢獻就是與其它蜂王交配,將遺傳物質傳遞下去。

雄蜂不參與蜂巢內的工作,它們既不會照顧后代,也不會采蜜,出生后便會被驅逐出巢穴。一些秋天長大的雄蜂往往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交配對象,且自己又沒有能力獲取食物,而在寒冬到來之前餓死。

取義未必舍身

蜂蜜的主要成份是果糖和葡萄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珍貴的能量來源,是許多動物都無法拒絕的誘惑。通過法國及西班牙巖畫上的證據推測,人類大約從舊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在野外獲得蜂蜜了

為了獲得秘密的蜂蜜來源,古埃及人最早對蜜蜂進行馴養。作為最早被人類馴養的昆蟲之一,西方蜜蜂隨著人類活動被帶到世界各地。目前除南極洲外,每個大陸均有西方蜜蜂分布。但畢竟西方蜜蜂對于許多地區來說是一種人為引入的外來物種。由于它們強大的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一些本土的野生蜜蜂種群因此受到一定的影響

以中國為例。西方蜜蜂于1896年被引入,由于它們體型較大,競爭能力強,造成我國野外分布的原生種類東方蜜蜂指名亞種中華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分布區域迅速縮小,而一些本土生態系統中依賴中華蜜蜂傳粉的植物,西方蜜蜂很少拜訪,進而也影響到植物授粉量

除此之外,1956年由非洲引入到巴西的雜交西方蜜蜂擁有敏感的防御行為,對干擾有極快的反應,其造成的蜇傷比純種西方蜜蜂更嚴重,在當地產生了極大危害,大約1000人因此喪命。

不同于膜翅目其它蜂類,包括蜜蜂在內的針尾部蜂類雌性的產卵針已經失去了產卵功能,特化成了可以注射毒液的毒針。在受到威脅時,蜜蜂可以通過刺蟄敵人保護自己和領地。

我們總說蜜蜂蜇傷敵人后自己便會死去,實際上這并不包括所有蜜蜂。蜜蜂的攻擊對象主要是人或其它哺乳動物。蜜蜂屬(Apis)工蜂的刺針帶有倒刺,當它刺完試圖離開時,這種結構會導致它被皮膚掛住,從而將另一端連接的內臟一起拖出導致死亡

當然也有一定的機率,工蜂成功拔出了毒針,從而保住自己的性命。與工蜂不同的是,蜂王發育完整的產卵器并不存在類似倒刺的結構,所以運氣足夠好(霧)被蜂王蜇到的話也不必擔心它的性命了。

春天,不應該寂靜

蜜蜂在自然界的重要價值自不必多說,眾多植物需要依賴包括蜜蜂在內的傳粉昆蟲(當然鳥類、蝙蝠等動物也同樣承擔著傳粉任務)來幫助自己傳播花粉才能產生種子。蜜蜂是眾多傳粉者中的佼佼者。

不過,由于機械化農業生產以及除草劑、殺蟲劑的濫用,蜜蜂等傳粉昆蟲的生存受到了及大威脅。美國著名科普作家蕾切爾?卡森在《寂靜的春天》里,抨擊了當時美國農業為追逐利潤最大化而無序濫用農藥和殺蟲劑,從而造成人類及其他生物受害,也使人們認識到了農藥污染的嚴重性。

卡森在書中寫道:

一種奇怪的寂靜籠罩了這個地方。園后鳥兒尋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僅能見到的幾只鳥兒也氣息奄奄,它們戰抖得厲害,飛不起來了。這是一個沒有聲息的春天。這兒的清晨曾經蕩漾著烏鴉、鶇鳥、鴿子的合唱以及其他鳥鳴的音浪;而現在一切聲音都沒有了,只有一片寂靜覆蓋著田野、森林和沼地。

據傳,愛因斯坦曾說:“蜜蜂消失后,人類只能活四年。”

雖是誤傳,但,人類真的可以沒有蜜蜂嗎?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作者@張小蜂。

沒有人對蜜蜂感到陌生,也沒有人可以離開它們

圖文簡介

有人會對蜜蜂感到陌生——黑黃相間的身體在花朵間不斷穿梭,辛勤地收集著花蜜,伴隨著翅膀振動發出嗡嗡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