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機四伏的熱帶珊瑚礁海域中,稀缺的食物和擁擠的空間,使這里的競爭尤為激烈。為了贏得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魚類的形態、體色,甚至是偽裝、掩蓋氣味等技能,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魔鬼蓑鲉[yóu]就是在這場自我改良中,給自己披上了一件華麗的蓑衣。

“魔鬼”身著華麗

魔鬼蓑鲉屬于鲉科蓑鲉屬 Pterois,這個屬名來源于希臘語 pteroeis,指的是翅膀。蓑鲉的胸鰭寬大如翼,游離的胸鰭鰭條上還帶有彩色的鰭膜,看起來就像帶羽的翅膀。

在中文的語境里,蓑鲉的這對大胸鰭看起來更像是稻草做成的蓑衣,因此被稱為蓑鲉。此外,舒展開胸鰭和背鰭的蓑鲉,與雄獅、火雞甚至火焰等都有幾分相似,所以又常常被稱為獅子魚、火雞魚或火魚等,獅子魚是最常見的叫法。

魔鬼蓑鲉原生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巖礁和珊瑚礁海域,最大體長不過38厘米,體型不大,但這并不妨礙它們成為生態系統中最頂級的捕食者之一,而且在自然狀態下,它們少有天敵。這都歸功于它那一身華麗的裝扮。

有毒但也慫

魔鬼蓑鲉有毒,它的背鰭、腹鰭和臀鰭均有堅硬且可再生的鰭棘,這些鰭棘的橫截面呈三葉瓣,狀似三葉草,分泌和儲存毒液的毒腺就藏在鰭棘內凹的凹槽里。

華麗的鰭膜將這一切包裝起來;當鰭棘被動地觸碰或刺進其他生物體時,鰭棘尖端的鰭膜受損,鰭棘裸露出來,毒腺受到外物的擠壓,毒液便順著鰭棘注射到其他生物體內。毒液會讓對方感到極度不適,而且對人也是有害的,被刺到的部位會產生劇烈的疼痛并伴隨發熱,可以持續數小時,熱敷和注射類皮質激素可以緩解,愛好潛水的朋友要千萬小心。

除了防御,又長又尖還帶毒的背鰭還有恐嚇的作用,這讓魔鬼蓑鲉在其生活的海域成了沒人敢侵犯的大佬。

不過,魔鬼蓑鲉外表看似霸氣兇狠,實際上卻是一種比較溫和的魚類,身上的裝備主要用于防御,正常狀態下基本不會主動攻擊。遇到威脅時,魔鬼蓑鲉會將全身的鰭棘和鰭條全部豎起來,又長又尖的背鰭會全部舒展并向前伸,似乎在告訴對方“不要惹我,我有毒”。如果相互對峙的時間比較長,魔鬼蓑鲉會選擇慢慢往礁石或隱蔽的地方躲避,默默地待著。

不過,魔鬼蓑鲉也不是說慫就慫的,正在追求對象的雄性,通常會用激烈的主動攻擊來捍衛自己的尊嚴。當有其他雄性想來破壞它的好事時,被打擾的雄性魔鬼蓑鲉會豎起背鰭,在干擾者面前游來游去以示警告;搖頭是它的最后通牒,之后就會直接攻擊對方頭部了。

美麗是它的偽裝

魔鬼蓑鲉只有在幼魚和交配時期才會形成小群體,成年個體基本都是獨居生活,而且有很強的領地意識,常利用有毒的鰭棘驅趕同類或捕食者。魔鬼蓑鲉晝伏夜出,白天通常不太活躍,經常待在礁石或珊瑚等隱蔽的地方,夜幕降臨和日出之前是最活躍的。

凡是大小適口的小型魚類、甲殼類,甚至同類,都在魔鬼蓑鲉的食譜中。雖然擁有一對大胸鰭,但魔鬼蓑鲉的行動速度并不快,捕食主要依靠偽裝迷惑的技巧,以及把握出擊的時機。

在自然環境中,魔鬼蓑鲉紅白相間的斑馬狀條紋和色彩斑斕的長鰭,都是它們用來迷惑獵物的偽裝,獵物誤認為面前的是珊瑚枝或海膽等。展開的胸鰭可以掩護擺動的尾鰭;在慢慢靠近獵物時,魔鬼蓑鲉還會用嘴噴出水流以分散獵物的注意力,或者借此讓獵物頭部對著自己,畢竟這樣吞下去才順口。捕食時,魔鬼蓑鲉通常會占據一個較高水層,吃對方個措手不及。

可以直觀地看到魔鬼蓑鲉的噴水。圖片:Albins and Lyons /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2012)

除此之外,魔鬼蓑鲉還會在距離水面20~30厘米的地方伺機撿漏。上層魚類在躲避其他捕食者的追捕時會跳出水面,而魔鬼蓑鲉無需消耗太多體力,安靜等待這些小魚回到水里的那一刻出手就行了。

不能讓“魔鬼”為所欲為

華麗的外表使得魔鬼蓑鲉成為世界各地水族館和水族市場的寵兒。然而,水族寵物的放生和逃逸總是難以避免。1985年,魔鬼蓑鲉第一次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海域被發現;1992年報道稱,佛羅里達水族館中有六條魔鬼蓑鲉因颶風逃逸到當地海域。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壯大,魔鬼蓑鲉已經成功入侵并擴散至溫暖的北大西洋西海岸沿岸和加勒比海域,同時那里還有少量入侵的另外一種原生于印度洋的斑鰭蓑鲉 Pterois miles。

由于被入侵海域的小型魚類等生物沒有和魔鬼蓑鲉共同演化的基礎,本土物種缺乏識別魔鬼蓑鲉氣味和躲避的能力,因此魔鬼蓑鲉不需要消耗很多體力就能捕到充足的食物,壯大種群。比起在原生環境中的同類,入侵到大西洋的魔鬼蓑鲉群體密度更高,體型更大,日子舒服得很。而且魔鬼蓑鲉壽命較長,繁殖能力強,體長達到18厘米的雌性就可產卵,每四天就可以產出約15000枚卵,全年都可以生,年產卵量可達200萬。

這些獨特的屬性,讓魔鬼蓑鲉在入侵海域為所欲為,對本土珊瑚礁生物,特別是小型魚類的多樣性和生物量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據統計,有超過40多種小型珊瑚礁魚類和至少15種甲殼類被列入了魔鬼蓑鲉的新菜單;一項為期5周的野外試驗表明,魔鬼蓑鲉的入侵使該區域5種小型魚類的數量平均下降79%左右。

此外實驗還表明,魔鬼蓑鲉的捕食效率是同等體型的原生捕食者金黃九棘鱸Cephalopholis fulva 的2.5倍,生長速度甚至是后者的6倍。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使當地的頂級捕食者——如石斑魚和鯛科魚類——的食物被搶占,從而威脅到本土生態系統。

目前魔鬼蓑鲉已經引起了當地各方的注意。人們把它納入潛水叉魚的旅游項目,做成餐桌上的美食,甚至有人想訓練當地的鯊魚來捕食魔鬼蓑鲉。

但魔鬼蓑鲉似乎很聰明。為了逃離追捕,這種原本只生活在50米深以內的魚類,很多個體直接躲到300米左右的深度去了——這個水深遠遠超出了一般潛水抓魚的范疇,而且入侵到了更深的水域。

科學家們認為,訓練鯊魚捕食魔鬼蓑鲉可能會導致鯊魚對捕食潛水員同樣感興趣,這會給潛水員帶來威脅。所以在當地,截至目前,食用魔鬼蓑鲉潛水捕撈旅游項目,以及設計專門的捕撈籠子仍是最值得鼓勵的控制措施(不過如今還沒有把入侵物種吃到不入侵的先例)。

加勒比海地區的人用魔鬼蓑鲉的鰭做成的裝飾品。圖片:浪里小海豚

由于人和物資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流動,物種入侵成了令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頭疼的生態難題,全球每年因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多達數千億美元。中國近海海域是物種入侵的重災區,調查顯示,共有213種外來海洋生物在中國沿海有記錄,而相關的入侵機制、入侵物種的生物學和對本地生態系統的影響,目前仍缺乏足夠的研究。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6年第53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浪里小海豚。


為了消滅入侵毒魚,人們不得不拿起筷子

圖文簡介

在危機四伏的熱帶珊瑚礁海域中,稀缺的食物和擁擠的空間,使這里的競爭尤為激烈。為了贏得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魚類的形態、體色,甚至是偽裝、掩蓋氣味等技能,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