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留意過18世紀繪畫中描繪的英國庭院,你會發現其中充滿了一眼望不到頭的大草坪。這種田園牧歌式的浪漫主義風格庭院,是18世紀英國花園的主流風格。而到了19世紀,英國花園的風格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世紀是英國園藝走向國民化最重要的節點。此時正是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伴隨工業革命的機器轟鳴聲,大英帝國迎來了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01 用石頭造景 19世紀中葉,和法國打了快20年仗的英國人,終于連受法式審美影響頗深的整型樹、規則對稱的園林設計元素也看不過眼了,誓要與法蘭西劃清界限。急于吸收新風格的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為他倆第一個家——奧斯本樓(Osborne House) 選購了大量石材雕塑,整個建筑風格也往善于用臺階、景墻做層次,用雕塑和水景做焦點的意大利臺地式花園風格靠攏。 當時造石技術已經足夠成熟,人們可以像拿著購物目錄一樣,挑選自己喜歡的盆器和石頭。例如專注石材的Pulham家族,能用赤陶土合成帶顏色的石材再做成花盆,也會做附在建筑表面的裝飾性石雕。 有了女王帶頭,石器裝飾風靡一時。而利用水泥粘合劑和砂子做原材料,高度還原天然石外觀的石材也隨之出現。19世紀50年代,假山石景越做體量越大,像查茨沃斯莊園(Chatsworth House)這樣的老牌莊園也開始規劃出假山花園。 查茨沃斯莊園當時的園主是第六代德文郡公爵威廉·卡文迪許(William Cavendish)和他的首席園丁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二人在一同游歷歐洲后,建造了這座假山花園。 和當時其他的假山花園不同,帕克斯頓在建造這座假山花園時沒有使用磚壘骨架+表面涂抹水泥砂漿的方法,而是用了當時最新的蒸汽驅動技術,利用自己發明的起重機直接抬起兩三噸重的真石頭,疊放創造出形狀。 在假山花園中,石頭固然是最主要的元素,但當時人們已經開始在巖縫間種植植物,通過園藝手法反映自然生境,形成了現代巖石花園的雛形。 巖石花園可以理解為以疊石為容器,在其間種植各種植物的大型盆栽。因是在石縫中填土,可供植物利用的土壤少,因此在植物選擇上會以高山植物或者耐干旱的植物為主,比如景天屬植物。當然這種風格能夠在英國延續下來,和他們夏季氣候也比較涼爽有關。 邱園的巖石花園。圖片:光合作用種草菌 02 足跡遍布海外的植物獵人 回到奧斯本樓。這座花園是阿爾伯特親王從零開始建造的,一改以往法式花園用修剪統一的綠籬分隔出只能居高觀賞的對稱圖案,按照夫妻二人的喜好,奧斯本樓的花園可以容納多人并行,且可以靠近觀賞。 花壇內里填滿了五顏六色的草本植物,例如來自美洲的馬鞭草、熱帶地區的美人蕉以及美國南部的金雞菊等,原產異國的植物在英國的花園里競相開放。 不過哪怕是早個幾十年,英國也不會有這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像后來在英式花園中經常栽種的茶花、杜鵑花、牡丹、芍藥等植物,都是19世紀才逐步引入的。當時,全國民眾對新植物的渴望無法得到滿足,而殖民地日益嚴重的物資沖突也越來越頻繁,植物獵人這個職業便應運而生。 1786年,英國海軍上校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的第一次太平洋之旅啟航,隨行人員中就有植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在為期三年的航行中,船隊從英格蘭的普利茅斯出發,南下穿過大西洋,一路途徑了南美洲、大洋洲的塔希提島、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此次航行發現了很多對于科學界來說全新的物種。 回到英國后,班克斯向國王提議,可以在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種植于塔希提島發現的面包樹(Artocarpus altilis),用它的果實代替從美國進口小麥來作為奴隸們的主食。 由于班克斯把研究植物和建設國家聯系在一起,很快他便被委以管理邱園的重任。在皇室的扶持下,班克斯得以繼續培養植物獵人,為帝國尋找更多植物物種,給邱園收藏、繁育,并為國家所用。 班克斯逝世后,威廉·杰克遜·胡克(William Jackson Hooker)接替了他邱園主管的職位。這之后,英國人搜羅植物范圍更大,參與的人也越來越多。 當時人們發現的所有植物標本都會送往邱園,等待專業人士的整理和歸納。像蘇格蘭記者在南非發現的提燈花(我國俗稱宮燈百合),它的學名Sandersonia aurantiaca Hook.中的Hook,就表示它是由威廉·胡克整理并發表的。 于是在邱園內,一個像查找圖書一樣查找植物標本的檔案室建成了。典型的維多利亞式螺旋梯貫穿全樓,在這里植物被采集、干燥然后壓制在卡片上。200年間,大約有700萬份標本被完好地收藏在這里。 03 如何運輸鮮活植物? 為了便于植物獵人們長途運輸植物,沃德箱(wardian case)應運而生。沃德箱由熱愛植物的英國醫生沃德(Nathaniel Bagshaw Ward)發明。 沃德箱結構簡單,有一個木箱用來放土,上面用一半玻璃,一半透氣木窗結構罩住。使用沃德箱運輸植物后,植物的存活率大大提升。 它也改變了整個園藝發展:這意味著,帶回英國的不再是植物標本,而是活生生的植物。這些植物再經由國內育種家的擴大繁育,英國的園藝家們才能夠利用原產世界其他地方的植物,搭配出自己的花境。 維多利亞時期關于邱園最著名的事件,要屬“紅樹皮”的金雞納樹。 1857年,去印度鎮壓反抗的英國士兵很多因為感染瘧疾而死。而據從南美安第斯山脈返回的探索者敘述,當地人會用一種樹皮退燒。于是邱園在1858年派出植物獵人去安第斯山尋找這種樹。 3年后,1000株金雞納樹的樹苗用濕潤的苔蘚包裹住根部,用沃德箱運到邱園溫室試種。后來人們用這批金雞納樹繁殖出了更多樹木,并成功用樹皮中提取的奎寧對抗了瘧疾。 面對越來越多的新植物,以植物收藏為愛好的大莊園主們想,為什么不把沃德箱干脆做得更大,容納更多的熱帶植物呢?于是財大氣粗的德文郡公爵和他野心勃勃的老搭檔帕克斯頓,在查茨沃斯莊園一口氣建造了22個玻璃花房。 查茨沃斯的玻璃花房再次撼動了整個英國。邱園園長威廉·胡克面對收集到的大量植物,發現單層玻璃花房已經沒有辦法滿足植物的基本生長。于是他任命曾在查茨沃斯玻璃花房工作過的員工設計修建了邱園著名的雙層玻璃溫室——棕櫚溫室(Palm house)。 而這座溫室的建成,也得益于當時玻璃制造工藝的進步——更輕薄的玻璃可以利用氣吹的方法得到。另外蒸汽動力技術也在不斷提升,為溫室的加熱提供了可行性。 照片是我2019年拍的,仍舊能清楚的看到地板下的供暖裝置,溫室屋頂的通風裝置也沿用至今。圖片:光合作用種草菌 在棕櫚溫室的鼓舞下,威廉·胡克又在邱園建造了更大的溫帶溫室(Temperate House)。 溫帶溫室內部。圖片:光合作用種草菌 這座溫室的修成比棕櫚溫室晚了10年,共用了10萬片玻璃,容納了更多不耐寒的植物。人們能在大片的綠色葉片之下行走,獲得和當地植被景觀完全不同的自然體驗, 感受一個時代的技術、自然與藝術的結晶。 標本館和兩大溫室的建成,徹底改變了邱園和英國園藝在世界上的地位。而這一切的基礎,正是來自于它對植物的收藏。 04 普通人也可以搞園藝 每個花園的每個物種都來之不易,繁育植物對于當時的園藝工作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之前我們提到的在查茨沃斯莊園工作的帕克斯頓,不僅為莊園設計了噴泉和溫室,還成功繁殖了最大的睡蓮科植物——亞馬遜王蓮Victoria amazonica獻給了維多利亞女王,屬名Victoria便是在致敬女王本人。 在查茨沃斯莊園工作期間,帕克斯頓還培育出了著名的香蕉品種卡文迪許香蕉(Cavendish bananas,得名于帕克斯頓的老板,德文郡公爵威廉·卡文迪許),這也是現在全世界最主要的栽培香蕉品種。 當時的英國人和女王一樣,都熱衷訂閱新聞報紙和園藝雜志。查茨沃斯莊園的溫室對外開放后,受到中產階級的熱烈歡迎,人們接踵而至走進溫室,親眼看到了那些稀奇的異域植物。約瑟夫本人也積累了不少財富。 此后,大莊園、植物園再也不是少數人觀賞參與的空間,普通民眾只要購買門票就能游園。在園藝雜志的宣傳下,最新的花展、植物在哪看,在哪購買植物的訊息傳播得非常快。 至此,英國全民園藝熱潮開始,把花園推向了另一輪由富商、藝術家領頭設計與建造,并且更具個人色彩的階段。 蒸汽技術的發展,人造石、玻璃工藝的進步為維多利亞時期的園林提供了技術支持。而人類對于植物的獲取和控制,也表達在了造園的手法上。如果把園林比作一個鐘表,那么文中的人和技術,都是讓時針轉動的齒輪。 本文是物種日歷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歷作者@光合作用種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