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最寬廣,最巨大。太平洋具備了海洋最高級的一切特征。她是最親近我們的大洋,西北側的邊界勾勒出了我們國家的海岸線。
由于毗鄰太平洋,我國的沿海居民一生承蒙東、南、黃、渤海富足的資源之恩賜,然而其實我們對太平洋的了解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多。在浩瀚深遠的太平洋里,還有許多我們僅僅略有耳聞,甚至是聞所未聞的生物,以及它們與人類之間發生的故事。 太平洋,其實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洋。 紀錄片《大太平洋》就挑揀了一些發生在太平洋里、趣味且深刻的場景呈現給觀眾。它選取了一座大洋里的某些角落,提煉出其中最獨具特色的信息,以此告訴觀眾——太平洋,有著它特殊的自然與歷史地位。 01 活著,就是為了延續下一代 日本南部島嶼周邊的沙質海底,在特定的時期會出現一些直徑可達2米的“麥田怪圈”。直到2013年,科學家們才發現創作這些精巧圖案的藝術家的真實身份——雄性白點窄額鲀(Torquigener albomaculosus)。這是它們為了獲得求偶對象的青睞而創造的杰作。 這些圖案設計巧妙,呈現精準的輻射對稱,起伏分明。為了成功繁衍后代,這些“藝術家”付出了耐心、恒心,而在雌魚產下魚卵一走了之之后,也是這些“藝術家”負責看護自己的后代。 你還可以看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北部的沙丁滑銀漢魚(Leuresthes sardina)非同尋常的繁殖方式。它們在最合適的時機隨著洶涌而來的潮水“登陸”海灘,在沙子里緊緊纏繞、產卵、授精。數分鐘后,它們便隨著潮水回到海洋里,各自隱沒于魚群,仿佛從未見過對方。 繁殖季的雄性大翅鯨(Megaptera novaeangliae)并非只會通過吟唱縹緲空靈的鯨歌來獲得關注。為了獲取被團團圍住的心儀對象的青睞,雄性大翅鯨還得表現出自己極為剛強的一面:它們需要“飆車”——以高速賽泳來一決勝負。 事實上,這也不是單純的“飆車”,追求者們會以超過每小時30千米的速度在水中沖刺,同時擊打、沖撞對手,甚至還會躍出水面,再重重地壓在對手身上。 是的沒錯,它們開的其實是高速碰碰車。這是一場真男人之間的較量,見血的那種。 02 吃點東西才能更好地活著 處于非繁殖期的動物,延續生命的基礎就是攝食。 海洋的食物網十分復雜,“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太過單純,許多“貪婪”的海洋生物對此不屑一顧。海洋之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較量取決于相對的實力和靈活的策略,小魚也會吃大魚的孩子,單打獨斗也扛不過集體作戰的攻擊。 為了食物,海洋生物能夠做出逆天改命之舉。馬紹爾群島上的細點裸胸鱔(Gymnothorax pictus),在紀錄片攝制組面前多次表演了爬上陸地,在巖池周圍伏擊蟹類的捕食行為。 美國蒙特雷灣近海碩大的黃海葵(Anthopleura xanthogrammica)則拒絕承認脊椎動物的絕對優勢,它們會將從懸崖上摔下淹死的鸕鶿幼鳥大口吞食。 海洋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超出人類常識的獵捕故事。 北太平洋的海藻-海膽-海獺構成的食物鏈,是海洋生態學教材中十分經典的案例,《大太平洋》也給了它們幾個經典鏡頭。 美國加州沿海的離岸海底是巨藻的森林。高度可達30米的巨藻,其實是結構簡單的海藻,它們沒有根,只有抓力極強的固著器,卻為許許多多的海洋生物提供了天然的庇護所。 可是偏偏有些動物會以巨藻,尤其是巨藻的固著器為食,它們就是海膽。紅海膽(Mesocentrotus franciscanus)和紫球海膽(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競相用鋒利的牙齒啃食、咀嚼這些纖維質的結構,直至巨藻倒下。巨藻林因此遭遇了“濫砍濫伐”。 這些海膽的天敵少之又少,只有英勇可愛的海獺(Enhydra lutris)愿意與它們一搏(其實也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海獺的頜部強勁,牙齒堅硬,善于從海膽最柔弱的部位——口面攻擊。人類對海獺皮毛的需求曾導致海獺數量一度下降,也間接導致了巨藻林遭受海膽重創。 03 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 我們已經見證了許多自然之力的暴發,地震、海嘯、臺風……太平洋以這些面貌宣泄自己的瘋狂。而太平洋最兇險之處,正以U型的結構環抱著她,那便是環太平洋火山帶。 這一火山帶的形成源于巨大的太平洋板塊與鄰近板塊摩擦、擠壓,這里是地球上最不穩定的部分。迄今為止全球大約90%的地震,都發生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上。 卡斯凱迪亞俯沖帶從美國北加利福尼亞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溫哥華島。1700年,這里曾突發了一場大規模地震。在幾秒鐘的時間里,海岸線下沉了大約3米,周遭的樹木被泛濫的海水淹沒。而大約十小時之后,一場海嘯席卷了日本。 如今那些佇立在海岸線上的枯木樁,仿佛未曾停止過向人哭訴罹難的不甘。 1769年,詹姆斯·庫克船長將位于新西蘭離岸海域的一座活火山命名為“懷特島”(White Island),因為這座島嶼常年被白色的蒸汽繚繞。懷特島是一座高達1600米(從火山腳起測量)、十分活躍的海底火山。這里盛產硫磺,曾經有人在此建造采礦工廠。而1914年的火山噴發,造成了11人死亡。 如今這里已經人去樓空,只作為旅游景點開放。遺憾的是,在2019年的12月9日,它的最近一次噴發時,仍有18名在島上的游客喪命。 在中國臺灣東海岸的離岸海域,有一座名為“龜山島”的活火山。而在島嶼周邊的海底則居住著體色潮紅的烏龜怪方蟹(Xenograpsus testudinatus)。一些漂洋過海而來,無法適應高溫、酸性海水的浮游動物,在被火山“燙死、酸死后”就形成了“海雪”,沉降到海底,成為了烏龜怪方蟹的食物。 在這里,每一片“雪花”都是無辜的。 太平洋的自然之力不僅創造了可怕的災害、古怪的生物,也提供給人類世間少有的奇景。至今仍有不少人勇敢地前往火山噴發地、海底古跡游覽參觀,甚至試圖騎在狂野的“銀龍”——錢塘江大潮之上。(日歷娘:從2012年開始,每年錢塘江上都會舉辦一次世界級的沖浪賽事。) 盡管如此,每當太平洋發怒時,無論啟動了什么樣的自然之力,人類在它們的面前都卑微得如同螻蟻。 04 不斷發展的人類之力 沿海、島嶼土著與海洋有深刻的羈絆,古往今來,這些原住民掌握了一套特有的生活技巧。靠海吃海,他們不僅接受大海直接供給的生物資源,也將人類的智慧融入海洋,以此獲取可觀的水產養殖資源。 如果你去過南太平洋島嶼,那你一定聽過帕羅羅蟲(Palola viridis)。一年一度的帕羅羅蟲繁殖期,是薩摩亞人接受大海額外饋贈的時期。 和近親博比特蟲一樣,帕羅羅蟲也是一種磯沙蠶,是底棲型的動物。繁殖期的帕羅羅蟲身體會發生巨變,長出長長的尾節——這是帕羅羅蟲的“生殖體”,里面充滿了精子或卵子。 仿佛約好了一般,帕羅羅蟲會一齊在黎明到來之前,將生殖體釋放出去。這些具備感光眼點的生殖體就會來到海面,相互結合。 此時,便是島民們豐收的時候,大家打著燈,提著桶,雀躍地捕撈這些富含蛋白質的食材。這些生殖體可以生吃,也可以和黃油一起炸。 聰明的人類在充分了解珍珠產生的原理之后,將培育珍珠貝也納入發家致富的方法中。人工培育出的珍珠,比野生珍珠更光滑飽滿,其培育過程和生長環境卻需要進行十分嚴格的管控。從稚貝至成體,育貝者需要付出極大的心血。 菲律賓的巴拉望島,是大珠母貝(Pinctada maxima)的家鄉,也是高級珍珠的盛產地。在生產了若干顆珍珠后,立過功的大珠母貝會被小心翼翼地送入海洋。培育大珠母貝的產業養活了巴拉望島的居民,也助力了這一物種的生存。 在需求有限的過去,人類利用的海洋資源僅僅是冰山一角。然而由于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對某些海區的資源需求已經大大超過從前。養殖雖然能滿足部分需求,但未經合理管控的養殖業只會令海洋遭受更大的破壞。 承受不住人類日益膨脹的資源需求,只是海洋面臨的其中一個危機。在《大太平洋》里,你能看到我國兩個本土物種,正在因為人類對海洋的開發,而遭受直接或間接的致命影響。 鱟是遠古時期的神秘幸存者,從它們古怪的外觀就可窺一二。一只幼鱟需要7年的時間才能長到成體大小。導致中國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瀕危的原因并不單純只是過度捕撈,環境污染、棲息地破壞也一直是影響它們生存的原因。 “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也面臨著同樣的命運。盡管它們的體型比中國鱟要大得多,作為哺乳動物也有自己的身體機能優勢,然而它們和中國鱟一樣,生活在近岸海域,難以躲避人類極具破壞力的干擾。 生活在近岸海域的中華白海豚。圖片:喵魚醬 想象一下,它們一生下來就處于困難模式的生存游戲中:被船只撞死,被螺旋槳劃傷感染而死,被定置網纏繞窒息而死,被突如其來的海底爆破炸傷、震聾,或是不小心吃到海漂塑料垃圾消化不良而死……人類之力正悄悄給太平洋里的生物帶來生命威脅。 太平洋與她懷中的生物曾經目擊過戰爭,遭遇過核爆炸,本以為和平到來,劫難已經遠去,但人類現代社會的負面影響卻接踵而至。太平洋的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需和從小生活在海邊的人聊聊天,你就能知道在短短幾十年內,海洋資源日漸匱乏的現象有多么明顯。 如果你對發生在太平洋的日常充滿興趣,不妨深刻體會一下這部紀錄片。在《大太平洋》里,你可以看到“四面玲瓏”的太平洋——激情、貪婪、神秘、狂暴。這部紀錄片既不是冗長的生物介紹,也不是枯燥的時光定格。攝制組在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同時,也在向觀眾傳遞一個信息: 不斷發展的人類之力正在扭轉人類與海洋的關系。認識太平洋對人類來說已經不再是一項困難的挑戰,人類如何與太平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是真正棘手的難題。 本文是物種日歷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歷作者@喵魚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