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動物被我們記住,是因為臉,有些則是因為獨特的才華。栗翅斑傘鳥(Laniocera hypopyrra)屬于后者,雖然它的長相平平無奇,不甚顯眼,它的雛鳥卻擁有特別的演戲技巧。近幾年,它的視頻也常在網上出現,儼然有成為網紅動物的潛質。
那么這種鳥有什么絕技呢?讓我們先從它的家世說起。
奇特的“童裝”
栗翅斑傘鳥分布于人跡罕至的南美洲熱帶和亞熱帶雨林中。18世紀80年代,西班牙軍官兼工程師Félix de Azara隨代表團來到拉普拉塔地區,準備與葡萄牙談判殖民地的邊界問題,一呆就是二十年。作為一名業余的博物學家,Azara在工作之余,順便還研究了當地的400多種鳥類,其中就包括栗翅斑傘鳥。1817年,法國博物學家Louis Pierre Vieillot根據Azara的物種記錄,以林奈的雙名法正式發表了栗翅斑傘鳥這個物種。
栗翅斑傘鳥的成鳥身長約20厘米,遍體灰色,在翅膀羽毛的尖端有鮮艷的橙色斑點,組成兩道橙色條紋,尾尖和胸部兩側也有橙色的斑點。它的叫聲類似平緩起伏的哨聲,在茂密的原始叢林中,往往只聞其聲,不見其影。雖然早在200多年前就被科學家描述,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它的生活習慣才逐漸為人所知。
2012年8月,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Gustavo A. Londo?o和同事,在秘魯馬德雷迪奧斯地區的熱帶低地雨林中安裝了攝像頭,首次拍攝到了栗翅斑傘鳥育雛的珍貴畫面,并收集到了許多關于這種鳥的科學信息。
栗翅斑傘鳥的巢是用干樹葉做成的杯狀鳥巢。雖然成鳥很普通,但栗翅斑傘鳥的雛鳥毛色非常奇特。雛鳥從一出生,身體就覆蓋著又長又密的亮橙色絨毛,尖端白色,延長為絲狀,在科學家觀察到的當地120種雛鳥中,這是獨一無二的特征。在之后的兩個星期,栗翅斑傘鳥的羽毛上還會陸續長出點狀黑斑。
從孵化后第6天開始,雛鳥在受到干擾時,會緩慢地左右移動頭部,形如蟲子蠕動一般。當親鳥帶著食物返巢時,雛鳥仍然會做出這種動作,不會立刻乞食。而親鳥也沒有立刻喂食,而是停在巢邊觀察周圍,時間足有一分多鐘。隨后親鳥發出叫聲,雛鳥立刻把喙伸出來,開始乞食。這一過程持續約有十天,在第16天,雛鳥的羽毛逐漸長齊,左右擺頭的動作停止。第20天,育雛期結束,雛鳥出巢。
李鬼假裝李逵
早在1982年,科學家就已知道,栗翅斑傘鳥雛鳥的羽毛顏色奇特,當時人們認為,這是一種模擬筑巢枯葉的保護色。不過,在2012年,科學家們在同一生境發現了與之相似的絨蛾科幼蟲,首次提出了這種鳥類模仿有毒昆蟲的貝茨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假說。
一種無毒無害的生物,利用相似的形態或警戒色,模擬同一生境下的食物鏈高端捕食者或有毒生物,通常被稱為貝茨氏擬態。這種擬態廣泛存在于無脊椎動物、蛇、魚類和兩棲動物里,如常見的柑橘鳳蝶(Papilio xuthus),其幼蟲就會模擬蛇頭形態。許多蠅類和甲蟲有類似蜂類的黃黑色花紋。吃蕓香科植物的美鳳蝶(Papilio memnon),它的成蟲類似吃馬兜鈴科植物的麝鳳蝶(Byasa spp.),因為麝鳳蝶從有毒的馬兜鈴中積蓄了毒素,捕食者對其望而生畏。
雖然許多人喜歡毛茸茸的小動物,但我想毛毛蟲不在此列,尤其許多毛毛蟲身上還有毒毛和毒刺,不可褻玩。想象一下,你走進一家自助餐廳,正準備吃飯,突然看見碗里有一條渾身支棱毒毛的毛毛蟲,搖頭晃腦,蠕蠕而動,恐怕會被嚇得奪門而逃,再也不來光顧了。
看,川普的頭發(?)
栗翅斑傘鳥可能是目前發現的唯一模擬有毒昆蟲的鳥類,雖然它本身也是食蟲鳥類,但它模擬的這個對象很不好惹。絨蛾科(Megalopygidae)是生活在南美洲的一類鱗翅目昆蟲,它的生境與栗翅斑傘鳥重疊,其幼蟲一度也是網紅——因為形態酷似川普大統領的頭發,在前幾年的網絡上流傳甚廣。
絨蛾科幼蟲以劇毒著稱,其毒毛接觸人體會導致紅腫疼痛、皮疹、頭疼發燒嘔吐乃至休克等,甚至有(不確定)的報告說可能會致死。這個家族的一些成員,如絨蛾屬(Megalopyge)或Podalia屬,其毒毛的顏色與栗翅斑傘鳥雛鳥的絨毛顏色非常相似,尖端也有明亮的白色,其體長(10~14厘米)也與雛鳥前兩周的體長相似,是絕佳的模擬對象。在受到打擾時,栗翅斑傘鳥雛鳥會把嘴縮起來,緩慢擺動頭部,看起來就像一只帶有警戒色的有毒大毛蟲,以此驅退捕食者。
南美雨林殺機四伏,捕食者無處不在,而栗翅斑傘鳥的巢往往建在樹冠高度較低的地方,這種高度的鳥巢特別容易遭到捕食者侵襲,如猴子和蛇。根據30年來的研究數據,當地環境中約有80%的鳥巢曾遭洗劫。
一些當地鳥類為了應對這種捕食壓力,會營造多個鳥巢,以及延長繁殖期。但栗翅斑傘鳥一般只營一個巢,而且相比當地其他熱帶小型鳥類,栗翅斑傘鳥的親鳥喂食頻率很低(平均一小時一次),使得雛鳥生長緩慢,延長了育雛期,這無疑更增加了被捕食的壓力。栗翅斑傘鳥可能就是為了應對這種生存壓力,演化出了這種獨一無二的擬態行為。當然,我們對這種神秘生物還知之甚少,關于這種擬態假說,還有待將來更多驗證。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6年第51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霜天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