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園藝和盆栽愛好者眼中,琳瑯滿目五彩繽紛的花卉市場不是市場,而是一個一個大小深淺不同的坑,坑里長滿了漂亮的植物,等著你往里跳,還不能白跳,得花錢。不信的話,看看那些身在多肉坑里的朋友吧。
除了跳的人最多的多肉坑,還有酢漿草坑、雨林植物坑、空氣鳳梨坑、食肉植物坑、苦苣苔科坑……每個坑里都有不少朋友,且人數還在持續增加。不過,今天我要說的不是這些,而是要帶你們跳另一個坑——日本山野草坑。坑里的排頭第一位,叫“獐耳細辛”,至于價位嘛……去某寶搜搜就心里有數了。
獐耳細辛屬是毛茛科中的一個小屬,廣泛分布于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屬內的分類有很大爭議,從1種、2種、6種、9種到10種都有,學名也隨之變動,在中國分布最廣最常見的一個種(變種)是獐耳細辛 Hepatica nobilis var. asiatica ,從東北到華東都有分布紀錄。
長得像肝,沒有花瓣
獐耳細辛植株很小,把最高的花都算上,也不過十幾厘米高,一般生活在林下松軟的腐殖土或者陰坡草地的石灰巖質土壤中。獐耳細辛沒有地上莖,只有地下短粗的根狀莖,非花期露在地表的只有葉子,葉柄很長,葉片上有三個卵形的淺裂,再加上表面的紋理,有點像人類的肝,屬名的詞源就是希臘語的“肝臟”(hepar),英語中它叫 liverleaf——還是肝。
每年早春時節,天氣還十分寒冷,地表可能還有積雪,不怕冷的獐耳細辛就已經耐不住寂寞開始萌芽開花,俏麗的花朵也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它的花和硬幣差不多大,白色居多、也有淡粉紅色和淡藍紫色的。
正確答案是:0枚,那些漂亮的“花瓣”實際上是它的萼片,6枚的居多,數目更多的也不少見,花背面三枚綠色的結構也不是花萼,而是苞片。
獐耳細辛的雄蕊和雌蕊都是多數離生,在園藝種中經常會有或多或少的萼片化,也是重要的觀賞點,花期過后會結出卵球形的瘦果。如果你看不上園藝種,非要養原種的話,請不要上山采挖,既破壞環境又難以成活,果期去收集一點點種子回來播就可以了,當年的新種子發芽率還是很高的。
世界各國的獐耳細辛
中國西南的川鄂獐耳細辛(H. henryi),花是純白色的,特別秀氣。現在的獐耳細辛園藝種是人們對產自歐洲、亞洲、美洲的多個種(變種)進行雜交選育的結果,這些種(變種)有著與中國常見的獐耳細辛不同的魅力。
在歐洲比較常見的是藍紫色的歐洲獐耳細辛(H. nobilis var. nobilis);比利牛斯獐耳細辛(H. nobilis var. pyrenaica)的萼片白色帶紫暈;德古拉伯爵的老鄉特蘭西瓦尼亞獐耳細辛(H. transsilvanica)的萼片比較窄。
美國獐耳細辛(H. nobilis var. obtusa)和尖萼獐耳細辛(H. nobilis var. acuta)都生活在北美,前者的萼片比較圓,是為數不多的、生活在酸性土壤環境中的獐耳細辛,后者看名字就知道萼片是又長又尖的。
還記得開頭第一段的文字嗎?獐耳細辛是日本山野草的代表,在日本當然也有分布,它們是日本獐耳細辛(H. nobilis var. japonica)和絨毛獐耳細辛(H. nobilis var. pubescens)。
三角草?雪割草?
要說對培育獐耳細辛園藝種最熱衷的,那就是日本人了,現存最早的記載見于江戶時代中期的《地錦抄附錄》。不過有意思的是,當時的人們欣賞的不是獐耳細辛的花而是葉,日本獐耳細辛的名字“ミスミソウ”寫成漢字就是“三角草”,描述的就是它三裂的葉片,押切蓮介有一部漫畫的中譯名叫《三角草的春天》,日文原名就是《ミスミソウ》——得虧最初的漢化者不是學植物的,要不然好好一部漫畫名字被譯成《日本獐耳細辛》,怎么看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
十九世紀中期,日本已經出現了一些早期的獐耳細辛園藝種。1853年,佩里準將開著黑船敲開封閉的日本國門,經過紛亂的幕末時代后,日本進入了明治新政府時代;隨后,海外的各種獐耳細辛傳入日本,最終形成了現在絢爛多彩的園藝種,并且每年還都有新品種誕生。
中文的資料里一般都說獐耳細辛在日本叫做“雪割草(ユキワリソウ)”,它確實有這么一個別名,但是雪割草同時也是另外一種植物粉報春 Primula farinosa 的別名。所以,如果想毫無歧義地獲取日文信息和交流,最好還是用三角草(ミスミソウ)這個名字。
獐耳細辛有性繁殖的難度不大,不同種類的性狀在反復雜交中不斷重組,形成了數不清的品種。單瓣的品種統稱“一重咲き”,在一重咲き中又分四大類:標準花、花藥退化的“藥退花”、雄蕊退化的“雄退花”、苞片變異的“變化花”。
重瓣的獐耳細辛叫做“八重咲き”,其中包括了只有雄蕊瓣化的“へらしべ咲き”和“二段咲き”以及雌雄蕊都發生瓣化的 “三段咲き”、“ 唐子咲き”、“ 千重咲き”五大類。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作者@沙漠豪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