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來,東部非洲遭遇了70年以來最嚴重的蝗災,由于控制不力,已經四處擴散。
蝗群遮天蔽日,橫掃了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等國,估計總共有超過4000億只蝗蟲肆虐。
蝗蟲俗稱蚱蜢,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僅中國就有1000多種,這次非洲蝗災是一種叫“沙漠蝗蟲”的品種。
蝗蟲本來是膽小的獨行者,但如果密度超過臨界點,生存的本能會觸發體內神秘的“化學反應”。
它們突然習性大變,變成狂躁的群居動物,進而在條件反射的作用下不斷聚集并向同一方向行進。
蝗蟲小時候叫蝗蝻,只會在地上蹦,但一旦成熟就長出翅膀,一天可以遷移上百公里,勢不可擋。
一只蝗蟲一天吃不了多少,但蝗群有毀滅性的破壞力,
據測算,一平方公里蝗群的食量相當于3.5萬人,而一個蝗群的面積動輒幾十平方公里,甚至達到上千平方公里。
蝗群所到之處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隨之而來的很可能就是大饑荒,甚至引發社會動蕩。
現在這群蝗蟲已經“漂洋過海來看你”,入侵西亞、南亞諸國。
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蝗群造成重大損失,僅印度就有數十萬公頃農田受災。
如果它們入侵中國怎么辦?
有些網友開玩笑說,派一群吃貨去就夠了。
但吃真的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中國很多地方自古就有吃蝗蟲(螞蚱)的習俗,以油炸、燒烤最常見。
蝗蟲和其他昆蟲一樣是高蛋白食物,蛋白質含量甚至比雞蛋、牛肉都高。
它營養價值不錯,含有豐富的必需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礦物質,既可以供人食用,也可以用于生產高蛋白動物飼料。
因此吃蝗蟲看起來確實是控制蝗災的手段之一,網上甚至流傳著“蝗蟲出不了山東省”的笑話。
不過這次的蝗蟲盛宴很可能輪不到山東人民。
沙漠蝗蟲最喜歡的環境是40度左右,相對濕度60%~70%,其最大擴散區為緬甸、尼泊爾和印度,入侵中國的可能性很小。
從歷史上來看,中國蝗災雖相當頻繁,但禍亂主要來自本地蝗蟲,并沒有非洲蝗蟲的記載。
除了溫濕度的原因,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阻隔了沙漠蝗蟲的前進路線,東南亞的原始森林也形成了天然屏障。
如果少量沙漠蝗蟲僥幸跟隨印度洋季風進入云南境內,等待它們的將是中國最喜歡吃蟲子的云南人
玩笑歸玩笑,實際上,吃貨根本對付不了大規模蝗群。
以沙漠蝗蟲為例,適宜條件下,它們一個月繁殖一代,每一代存活期可以達到3個月。
而蝗群每繁殖一代,種群數量可以增加20倍,因此聯合國警告說,如果不加以控制,到6月份,蝗蟲數量可能還要在現有規模上增加500倍!
這是什么概念呢?
如果中國14億人無論老幼都去吃蝗蟲,相當于每個人需要吃14萬只。
按5只一串來算,差不多相當于每天吃80串,吃一整年。
你真的這么硬核嗎?
所以控制蝗災和控制傳染病類似,需要早發現、早控制,如果已經大爆發,恐怕也只能用殺蟲劑了。
最近傳來的消息說,印度的蝗災已經基本平息,這肯定不是被印度人吃絕的,應該是大規模使用殺蟲劑的結果吧。
所以吃非洲蝗蟲可能沒戲了,還是吃本地蝗蟲吧。
PS,蝗蟲算不算“野生動物”...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極少數人吃蝗蟲會有過敏反應,吃完后5-20分鐘出現皮膚瘙癢、起紅疹、面部水腫等。
少數人會因喉頭水腫導致呼吸困難,也有些人會出現哮喘等致命癥狀,所以第一次吃的人還是要小心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