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2020年沒有一天是讓我省心的,新型冠狀病毒讓我們苦不堪言的同時,這兩天「蝗災」又鬧上了熱門話題。
而且因為氣候等關系,它們不斷繁衍,當地防治工作進展的并不順利,2020,我真是怕了。
而這期短片名字就是:《牧 雞 治 蝗》。
我供蛋,我供肉,最后還要當「工具雞」?
所以,這招「牧雞治蝗」到底怎么用,直接給鬧災的地方空投小雞?
顯然沒那么簡單,所謂「牧雞」和牧牛羊差不多,但過程有點像是把雞們訓練成一支滅蝗軍隊的意思。
答案是通過特殊的口哨聲,小雞們會跟著哨聲行動,每次行動都是先聽到一聲哨響,然后立刻向著聲音的源頭聚攏。
當然這種方式對哨聲也有要求,需要保持固定的頻率與時長,否則雞很難識別。
講真, 一聲「全軍出雞」,小雞像是脫韁的野狗一樣向著你奔來,真的很有氣勢:
小雞們在90日齡的時候,基本已經鍛煉的不錯了,可以開始全身心治理蝗蟲。
這種牧雞治蝗的方式其實對牧草的高度也有要求,比如40厘米以下才有效,25厘米以下最佳。
一只優秀的牧雞,一天能夠吃掉70多只蝗蟲。
嗯,越說越有打卡上班內味兒了。
有趣的是,當放牧員收拾好行李,拖著車開始行動后,雞群會跟在后面,一起轉移。
畢竟雖然幾率很小,但沙漠蝗蟲從中南半島繞道進入我國云南地區也不是沒有可能,另外今年云南地區還要預防入侵物種草地貪夜蛾的爆發,所以形式感覺并沒有很樂觀。
看到這里,我已經感覺自己增加了不少社會「閱歷」,但隨著瞄到了一眼網友評論,才突然發現,故事后面可能還有轉折——這雞好吃么?
養殖戶既可以長期飼養下蛋,也可以賣掉它們,約等于,它們會進鍋...
然而視頻的結局令人意外,雖然沒有換臺,但下一幕從農業養殖直奔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這里,大家心痛的「淚」水在嘴角邊瘋狂打轉......
(文中圖片素材均來源自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長按識別掃描二維碼,
關注「狂丸科學」滿足你對世界的好奇心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sert_locust#2019–20_East_Africa_infestation https://www.dw.com/en/pakistan-declares-national-emergency-over-locust-swarms/a-52224762 http://robinwestenra.blogspot.com/2020/02/locust-swarm-reaches-china.html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2/somalia-unprecedented-effort-kill-massive-locust-swarms-biocontrol https://a-z-animals.com/animals/grasshopper/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science/2020/02/locust-plague-climate-science-east-africa/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frica-51501832 https://www.express.co.uk/news/world/1237951/Plague-of-locusts-national-emergency-Pakistan-india-crop-latest https://www.farmersweekly.co.za/agri-news/world/india-reports-crop-damage-as-locust-plague-spreads-to-asia/ https://time.com/5784323/un-locust-east-africa/ https://baike.baidu.com/item/沙漠蝗蟲/24351493?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