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節期間,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打亂了無數人的工作與生活節奏。這是一場比2003年的非典SARS更加嚴酷的防疫戰,封城、全面延長春節假期等果斷措施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我們響應防疫號召、宅在家里躲病毒時,自然而然就想起那些同樣是以傳染病為題材的科幻影片來。這類影片中,遠在1995年美國的《極度恐慌》,近在2009年日本的《感染列島》、2011年美國的《傳染病》、2013年韓國的《流感》,都是不錯的作品。本文要介紹的正是其中的《傳染病》。


《傳染病》美版海報 圖自豆瓣

《傳染病》美版海報 圖自豆瓣


《傳染病》的英文原片名是實打實的《Contagion》,是2011年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一部以虛構的致命傳染病毒為題材的紀實性科幻影片。說它“紀實性”,不僅因為其拍攝手法遵循時間線的法則從多個視角跟蹤病毒與疫情的發展軌跡,而且也不注重情節起伏與英雄人物的塑造,反倒致力于刻畫病毒來襲時各類社會人物的眾生相,令人越看越觸目驚心。編劇似乎很了解在恐慌狀態下的人的心態的共性,所設計出來的許多情節走向與現階段新冠病毒的疫情居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真懷疑這些情節的設計是來源于現實中曾經發生過的傳染病疫情。

《傳染病》中的病毒被命名為MEV-1,它主要通過身體接觸傳染,潛伏期大概是六七天,發病后一兩天內誘發腦炎、患者迅速抽搐死亡,致死率非常高。疫情傳播前期,一位名叫貝絲的女性患者在香港出差接觸客戶后返回美國家中,忽然發病,咳嗽頭暈,還傳染了兒子,兩人離奇死亡,可憐的丈夫托馬斯也因此被隔離。與此同時,芝加哥、香港、日本也出現莫名其妙的致死病例,美國疾病防控中心CDC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迅速介入,確定這是一種新病毒,開始派出多方面的醫生隊伍全力追查病原體的傳播路線,鏡頭延伸到形形色色的社會各層次的波及人群。這里,在疫情傳播前期感染人數比較少的時候,攝像機還能覆蓋到幾位典型患者,通過具體畫面表現出他們面臨死亡時的無助與慘烈,但等到全世界感染人數愈來愈多,達到兩千萬后,這慘烈也就變成了地圖上的數字,令人麻木。

豆瓣@阿Sen:這個角色寫得其實很真實。即使他沒有專業研究,他很聰明地意識到這個病毒可以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所以他自制或是采購了隔離服,并且帶上了橡膠手套,保護意識很強。雖然他在其他人眼中看起來有些反應過度而且扮相很蠢,但在他眼中,其他人都是待宰的羔羊吧。圖自豆瓣

豆瓣@阿Sen:這個角色寫得其實很真實。即使他沒有專業研究,他很聰明地意識到這個病毒可以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所以他自制或是采購了隔離服,并且帶上了橡膠手套,保護意識很強。雖然他在其他人眼中看起來有些反應過度而且扮相很蠢,但在他眼中,其他人都是待宰的羔羊吧。圖自豆瓣


疫情傳播中期的特點就一個字:亂。政府官員為了維持穩定壓制疫情的傳播消息,但沒有不透風的墻。超市先是搶購后來變成打砸搶,入室搶劫也不時發生,傳染區出現大規模的社會混亂。一名追查傳染源的醫生被綁架到中國山村和村民的孩子們住在一起,綁匪聲稱要等到美國研發出防治MEV-1病毒的疫苗并優先供應該山村后才會釋放這名醫生。另一名醫生在追查過程中不幸感染,住進臨時醫院后無法得到有效救治,不幸去世。影片另外刻畫了一名陰謀論記者,其博客擁有一千二百萬粉絲,經常發表政府一定在瞞報、得了MEV-1吃連翹能治好等出格言論,并直播自己被感染后吃連翹康復以示其可信度,雖然最后他被警察抓了現行并且檢查出來壓根沒被感染,可仍舊被保釋,沒有受到懲罰。

《傳染病》劇照二 圖自豆瓣

《傳染病》劇照二 圖自豆瓣


不得不說,影片中關于疫情前期與中期眾生相的描寫,與現在新冠病毒的流行確實有著相當的類似之處,幾乎每一個角色,無論是官員、醫生、患者、平民、大V,我們都能在近些日子網上泛濫的信息流中找到他們的影子。

疫情傳播后期,那名被隔離的可憐丈夫托馬斯發現自己有抗體,沒有被妻子和兒子感染,但他的身體卻沒能在疫苗的研發上做點兒貢獻,倒是另一名醫生通過許多次猴子實驗終于成功研制出了MEV-1疫苗。本來到這里,疫情應該就可控了,但因為感染基數太大,疫苗產能有限,供不應求,便又出現了先生產的疫苗究竟優先供應誰的問題。大方向是針對民眾以出生日期為依據抽簽,把366個球寫上1月1日到12月31日,抽出一百四十多個日期,生日為抽中的日期的民眾可接種,其余人群等下一波。私下里,各名官員、醫生也都在利用自己的一點點特權為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優先接種疫苗,這種行為也不好說是不是合理,反正存在是一定存在的。至于那批要拿醫生換疫苗的綁匪,最后居然被假疫苗也就是安慰劑給糊弄過去了,也不知道山村里那批孩子能不能幸存下來等到真正的疫苗普及全球。

劇照三 圖自豆瓣

劇照三 圖自豆瓣


補充一項科普知識:傳染病中R0與Re的概念。

影片中借研究員之口介紹了一個衡量病原體傳染性的基本系數R0,它叫“基本傳染數”,是指在完全易感人群中一個病例能傳染的平均人數。這里的易感人群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沒有任何預防手段,譬如沒口罩沒防護服什么的,二是所有人對病原體沒有免疫力。R0的值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應某種病毒的傳染能力,如季節性流感的R0通常是1,天花大約是3,小兒麻痹癥是4到6,而麻疹則達到了驚人的18。不過R0只代表傳染性,和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致命程度無關,像生物安全等級達到4級、致死率超過50%的埃博拉病毒,其R0也只有2。

對于在人類社會中混跡已久的病原體導致的傳染病,其R0較易根據歷史數據來核算,但對于新出現的對手如今年的新冠病毒COVID-19,要估算出準確的R0值就相當困難,原因是爆發初期的病例數、人群接觸率等第一手數據很難及時且準確地獲取,如果出現了超級傳播者(比如本次疫情中報導出來的福建晉江影響數千人的“毒王”),其個例就能將前期估算的R0拉高一大截,原理類似于一個馬云或馬化騰就能“顯著”拉高我們的平均工資。

有沒有R0小于1的傳染???有是有,不過它們都像拉不到下線的傳銷人員,早就在大自然的競爭中被淘汰了。

另外一個衡量傳染被控制程度的基本系數是Re,它叫“有效基本傳染數”,是指在有控制的條件下一個病例能傳染的平均人數。要遏制傳染病的流行,其Re必須被控制到1以下,這種控制可以是人群自然易感飽和,也就是該傳染的全傳染了不剩健康人了,也可以是做好了嚴格的防護隔離,傳染不著。當然,最好的控制手段是有疫苗并大范圍接種,讓人群都有免疫能力,人為減少易感人群,釜底抽薪。

衷心希望COVID-19的疫苗能夠早日研制成功并且產能充沛,在全球范圍內將Re降至0,社會早日恢復正常運作。


掃碼加蝌蚪五線譜微信


【影評】《傳染病》中的疫情防治告訴了我們什么?

圖文簡介

衷心希望COVID-19的疫苗能夠早日研制成功并且產能充沛,在全球范圍內將Re降至0,社會早日恢復正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