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各類美食大餐中,經常少不了各類水產品。水產品不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優點,其還多含有DHA、EPA等對大腦發育、心腦血管健康有益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實屬日常膳食中的優秀食品組成。
但我們在吃了這么多年的各類海鮮、河鮮后,你是否對各類水產品有正確的認識呢?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關于水產品的的七個事實。 01 你吃的鮑魚基本都是養殖的 現在大家在國內經常買到的新鮮、冰鮮鮑魚,絕大多數都是國產養殖鮑魚。 這并不是說國內近海沒有野生鮑魚,只是野生鮑魚的產量遠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這樣的狀況在我國大黃魚產業中也看得到。我國同時進口了許多外國產的鮑魚,以野生居多,這部分主要供應高端市場。 日常生活中我們吃到的許多水產品,其實并不一定像商家宣稱的那樣屬于“野生”、“當天出海”,像扇貝、花蛤、青蟹、四大家魚、大西洋鮭、海參、南美白對蝦、多寶魚等,基本都來自養殖。這些產品雖然存在野生資源,但遠遠無法滿足消費需求。這其中部分水產屬于外來物種引進國內養殖,目前僅存在于人工干預的養殖環境中。 電商平臺隨機搜索的水產品,在宣傳上存在諸多疑點。 反過來,也有許多水產品目前由于養殖技術尚未成熟或養殖成本比捕撈高,而僅以野生捕撈形式存在,包括我們常見的小黃魚、帶魚、軟式三兄弟(章魚、魷魚、墨魚)、金槍魚大家族(只有少部分藍鰭和黃鰭存在養殖)、各類中上層魚類(鮐魚、秋刀魚)等。隨著未來養殖技術的發展和漁業資源變化,這些往日依靠捕撈的水產可能會逐步進入養殖行列。 疫情當下,有很多媒體和機構都在呼吁大家拒食野味,這里要說明的是,“野味”指的是陸生野生動物,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食用野生水產會感染新冠肺炎。 02 養殖水產不一定不如野生的 許多人都有一個根深蒂固、難以改變的想法:野生水產品比養殖的好。坊間的解釋是這樣的:野生水產的活動和攝食條件都比人工養殖的好,當然出來的水產品質量也更好。而養殖不僅肉質略差,還存在各種潛在的不規范養殖操作問題。 上面這種說法算是部分正確。實際上做得好的養殖品種很多,不僅得到廣大消費者認可,甚至很多人都吃了很久也不知道其是養殖的。比如三文魚、鮑魚和大黃魚等,基本都是養殖的。而部分物種由于資源量少或價格高昂,你壓根就很難吃到野生的。 養殖能監測并控制目標物種生長的各種相關條件,從水質、生長地,到食物、排泄物等等。只要是負責任、守規矩、生長在良好水域的養殖水產品,其本身質量并不差。此外部分養殖環境還會“強迫”魚類進行運動,因此不僅出來的水產品質量有保障,口感也不差。 目前中國水產養殖的供給量已支撐起我國水產品供應的半邊天,在世界上也位居第一。 03 冰凍水產并不比新鮮的差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哪怕是在高級日料店吃到的各類壽司、刺身,也基本都是凍得嚴嚴實實的魚化開后切的生魚片,但是你并不會覺得食材不新鮮。 同樣,各大電商平臺銷售的水產品,尤其是進口水產品,也多是以凍品形式存在。 新鮮經處理的的水產品如果能得到急速冷凍,繼而全程都保持在足夠低溫下運輸、銷售,其品質并不會比鮮活的差。這是由于足夠的低溫及適當的前處理,抑制了影響食材鮮度的腐敗物的生成堆積,且急凍及低溫能維持魚肉細胞完整保存,不被破壞。 但確實很多凍品口感較差又是怎么回事呢?這是由于運輸過程中,凍品失溫再回凍,會導致質量變差;或廠家選用的水產品在冷凍前新鮮程度就比較差,冷凍后品質自然不佳。 我們平時在解凍水產品時也有技巧。室溫中自然化凍會讓魚肉細胞內液流失,也就是汁液流失,繼而影響口感和營養。可采用“低溫解凍”的方式:將冷凍水產放到冷藏室化凍,可最大限度保持鮮度和食品衛生。 04 水產品中的“李鬼”防不勝防 這個是業內人士熟以為常的事情了,不僅體現在專柜售賣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就連買的消費者很多也認不清各種魚,此外不同水產品在不同地區尚存在俗名,當地叫法等進一步復雜情況。這樣的情況不僅在我們常見的本地生鮮水產品,就連超市里的凍品也時常出現標注各類籠統俗名的情況,連進口水產品很多時候也不能避免。 舉個例子,如常見的標注為“鱈魚”的產品,實際就對應好多種魚類。此外還有異鱗蛇鯖等各類蛇鯖(油魚)被稱為白金槍魚(此名原是長鰭金槍魚的俗稱,因其肉身偏白)或鱈魚,巴沙魚魚片被稱為龍利魚(舌鰨)魚片,虹鱒被稱為三文魚(國內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將虹鱒魚歸為三文魚,但該標準存在很大爭議),福壽螺冒充田螺,淡水白鯧(短蓋巨脂鯉)假冒海水鯧魚(灰鯧)等。 這些“李鬼”水產品多為本身價格較低,想借此提高賣價。對此消費者們記得多分辨,或找大品牌、信得過的商家購買,不要貪便宜。 對于國內常見的水產品,大家可以借助現在發達的AI技術(如各種識魚小程序,許多相關程序準確率也在相應優化提升中)等獲取相關正確認識(插播廣告:多看物種日歷文章也可以的!)。而進口水產品多標注有物種拉丁名,在網上搜索便可知道其真身。 我也希望今后國家會對此類標注加強管理,規范相關稱呼。 05 包裝上的logo能提供重要信息 我們有時可以在水產品外包裝上看到各類logo標志,卻不知道其含義。除了必備的SC食品生產許可(于2015年開始替代原QS認證),在此再介紹幾個常見的打在水產品上的標志。 無公害農產品 指生產環節符合無公害的標準和規范,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量控制在食品安全質量允許范圍內,經認證的產品(水產品)。 目前國家已停止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一方面是其發展現狀存在諸多問題,另一方面是國家正準備出臺新替代產品。 有機食品 是一類自然、環保型安全食品。有機產品對生產中使用的添加劑、飼料等都做了相應規范,養殖過程中禁止大部分漁藥以及人工合成生長促進劑等的使用。同時禁止養殖基因改造或激素誘導的水生生物,并在生產、運輸過程等做一系列規范。 目前我國獲得有機認證的水產品種類還不是很多。 養殖水產品類認證 例如BAP(Best Aquaculture Practices ,最佳水產養殖規范)和ASC(Aquaculture Stewardship Council,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認證,意味著該水產品是按照可持續標準和負責任規范養殖、生產的可溯源水產品。 野捕水產品類認證 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命名的產品。 目前市場上尚存在其他少見類別的水產品logo,在此僅介紹最為常見的種類。 06 吃魚真有必要看季節 潮汕漁諺: 正月帶魚來看燈,二月春只假金龍。 三月黃只遍身肉,四月巴浪身無鱗。 五月好魚馬鮫鯧,六月沙尖上戰場。 七月赤鬃穿紅襖,八月紅魚作新娘。 九月赤蟹一肚膏,十月冬蠐腳無毛。 十一月墨斗收煙幕,十二月龍蝦持戰刀。 我國各沿海地區多少存在類似的對水產品選購的民間傳言,多根據當地特有的捕撈水產品衍生而來,是古人多年經驗的總結。而且,漁諺可不是中國僅有,一衣帶水鄰國日本也有類似的民諺。雖然在發達的今天,常見魚種一年四季想吃都買得到,但還是“旬の魚”最為鮮美。跟著漁諺一同品嘗當地當季的水產品,可謂樂在食中。 然而由于資源枯竭,部分時節對應水產的捕獲量已經變得稀少。在未來的海洋保育中,如能在管理中避免對這類水產品過早利用,也能使其在應季登場時,以更好“身姿”展現給消費者。 07 你的消費行為影響海洋生物的未來 海洋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些消費行為并不利于海洋生物得到喘息的機會。比如購買市面上個頭小、價格便宜的海鮮;花大價格追求稀少的海捕物種;在休漁期購買疑是偷捕的水產品;購買街邊不明來路、極有可能是非法捕撈或養殖的水產品;片面追求大個體水產品;過度追求所選購的水產品必需是純野生的等。 這些非理性的選購行為,會把此類消費需求傳導到上游的生產端,變相支持不可持續的海洋捕撈或養殖行為。 比如小個體的海鮮雖然便宜,但如果長期支持購買此類水產,相關需求就會傳導給漁民,進而導致漁民捕撈更多未成熟的海洋生物。而片面追求野生、稀少水產,也會讓許多捕撈者去有選擇的捕獲這些物種,讓原本稀少的野生漁業資源進一步縮減。 海洋資源的保育少不了你我他的共同參與,我們的消費行為也能影響海洋的未來。 本文是物種日歷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歷作者@海鮮知道。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