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一場防控疫情發布會,讓氣溶膠傳播引發強烈關注。不少公眾擔憂,這是否意味著空氣中充斥著新冠病毒?來看專家解讀。

記者/趙天宇  編輯/劉昭

【采訪專家】

王庚辰(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桂海林(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

柯會星(北京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


“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2月8日下午,在上海市防控疫情新聞發布會上,上述表態讓公眾首次通過官方途徑得知了“氣溶膠傳播”這種新的傳播方式。這是否意味著空氣中充斥著病毒?連開窗通風都會被感染?

但實際上,國家衛健委于2月5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顯示,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而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染途徑依然尚待明確。2月9日,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在發布會上明確表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新冠肺炎)存在氣溶膠傳播,當天的《新聞聯播》對此進行了報道。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對于氣溶膠傳播的表述為“尚待明確”

▲《新聞聯播》就“氣溶膠傳播”進行報道

世界衛生組織對這一問題亦措辭謹慎,2月8日在其社交媒體上回應“新型冠狀病毒能否在空氣里存活嗎?”時明確表示,現有最佳證據表明,新型冠狀病毒是通過接觸和飛沫傳播的。飛沫重量較重,無法漂浮在空氣中,一般是通過近距離傳播的。世衛組織同時表示將繼續監測其潛在的傳播途徑。

▲世界衛生組織在其公眾號回應“新冠病毒能否在空氣中存活”的問題

上述信息顯然與上海衛生防疫專家的判斷出現了差異。多位業內專家也表示,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只有在醫生插管等特殊條件下,才會出現氣溶膠傳播,普通公眾最需注意的,依然是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


 氣溶膠無處不在 

深吸一口氣,即使空氣看起來很清新,但你也會吸入數百萬的固體顆粒和液體小質點,而這些在空氣中無處不在的物質正是氣溶膠。

五六年前,當霧霾在華北、黃淮等地肆虐時,氣溶膠一度被認為是霧霾的元兇,這個大氣科學名詞,第一次令大眾熟知;而如今,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它又與新冠病毒一起,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

氣溶膠的英文名叫aerosol,是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并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又叫氣體分散體系。漢語之所以翻譯成氣溶膠,也充分說明了這種物質的特點——如膠如黏,與空氣難舍難分,并且融入到了大氣當中。 而氣溶膠傳播并不等于空氣傳播,而是可以通過空氣的流動進行傳播。

▲霧霾的主要成分PM2.5就是氣溶膠的一種,而PM2.5正是因為人類排放活動形成的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庚辰告訴北京科技報|科學加客戶端記者,可以說氣溶膠是大氣組成的一部分,只要有空氣的地方就有氣溶膠,但氣溶膠也是一個相對籠統的概念,包含固體和液體等多種形態;輕霧的水滴是氣溶膠,裝修產生的粉塵是氣溶膠;而沙塵天氣的沙塵破壞環境,影響人體健康,同樣也是氣溶膠的一種。

▲氣溶膠形態及其主要形成特征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臥室角落噴灑香水,很快香味就遍布整個臥室,并且能保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就是氣溶膠的作用;再比如說,春天時我們打開窗戶就能聞到花香,有些人即便不經過花草叢也會花粉過敏,這都是氣溶膠懸浮所造成的。


越封閉的地方氣溶膠濃度越高

氣溶膠在空氣中的數量,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桂海林告訴記者,科學研究表明,氣象條件不利于污染物擴散時,氣溶膠或者PM2.5的濃度更高。“這告訴我們,密閉的環境有利于氣溶膠生存,通風條件越好的地方,氣溶膠含量就會降低,反之越封閉的地方,氣溶膠的數量就會相對多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氣溶膠在自然環境當中弊大于利,但人類利用氣溶膠的原理,也研發了一系列服務生活的產品;1926年,挪威科學家埃里克·羅姆西與美國人朱麗葉斯·S·可汗等人將氣溶膠制備成金屬霧筒進行霧氣噴射,這才有了后來的清潔劑、噴霧、香水等;再比如森林消防當中的氣溶膠滅火器,警用煙霧彈等,都是氣溶膠的作用。


 PM2.5污染和新冠病毒攜帶者打噴嚏無法相提并論 

人在打噴嚏或咳嗽時候,從嘴巴和鼻子里噴出的細小顆粒,較大的顆粒就叫飛沫(傳播),一般它的飛行距離是一兩米左右,由于自重原因很快落地。而較小的細顆粒肉眼很難直接看到,就叫做氣溶膠。

王庚辰認為,細顆粒氣溶膠的確更應該引起人的重視,因為它直徑小可以直接侵犯人體呼吸系統,表面積相對大更易吸附細菌病毒,而且自重輕會長時間漂浮在空中。造成霧霾的元兇PM2.5就是細顆粒物。

但新冠病毒形成的氣溶膠和PM2.5有什么區別呢?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闞海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氣溶膠大多數情況下是近距離傳播,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氣溶膠都是有傳播源頭的,而一旦距離遠了,氣溶膠濃度是呈現指數級下降,不容易達到感染的病毒載量。

這與PM2.5的成因與擴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桂海林對記者表示,PM2.5大多數是因為人類工業活動或者排放污染造成的,且需要大氣環境的“配合”,規模很大,與新冠病毒攜帶者的打噴嚏和咳嗽完全無法相提并論。

▲氣溶膠傳播時間與距離示意圖


 氣溶膠傳播尚無足夠論證 

▲普通公眾對于氣溶膠傳播無需恐慌,但要引起足夠重視

業內專家認為,對于新冠病毒是否在氣溶膠當中傳播,應該保持更為科學嚴謹的態度,需要實驗數據或者科學理論證明。

王庚辰認為,從目前對于氣溶膠的科學研究進展來看,更多關注的是宏觀層面,例如對大氣環境的影響,而對于人體健康這樣的微觀層面“研究有限,數據很少,論證也不充分”。他強調,在當下特殊的疫情環境下,相關數據和結論更要科學嚴謹,不能籠統的下結論,更不能誤導公眾,也要及時做好相關科普,避免引起社會恐慌。


病人在密閉病房大量咳嗽,才會產生病毒氣溶膠聚集

北京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柯會星則表示,只有病人在封閉病房當中大量咳嗽,或者醫護人員在進行插管手術時等特殊情況下,病毒才會成為氣溶膠并聚集,非典疫情當中相當多的醫護人員是因為這種原因感染的。“對于普通公眾而言,注意室內通風,室外不聚集,戴好口罩,保持良好的消毒習慣,依然是預防新冠病毒的最佳途徑。”

▲醫生插管治療是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典型途徑之一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制: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新冠病毒能通過氣溶膠飄來飄去傳播?WHO、衛健委、疾控中心都不認可

圖文簡介

上海的一場防控疫情發布會,讓氣溶膠傳播引發強烈關注。不少公眾擔憂,這是否意味著空氣中充斥著新冠病毒?來看專家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