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日歷今天的主角是鴛鴦Aix galericulata),背后的原因我不說,大家也都明白。這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系,在先人們的觀察中,它們出雙入對,比翼雙飛,像極了愛情。

北京大學未名湖里的一對鴛鴦。圖片:高大向

我以前去上班,都會路過北大未名湖,這里有一片區域,生活著一群鴛鴦,它們和綠頭鴨混群而居。不少人都會在這里為鴛鴦駐足——它們五彩繽紛的羽毛很是吸引眼球。我偶爾也會停下觀察一會兒,看著水中嬉戲的鴛鴦,我總在尋思,鴛鴦,到底是怎樣一種鳥呢?


在歷史上相當一段時間,乃至今天的民間風俗中,鴛鴦都代表著愛情、夫妻、婚姻和對彼此的忠誠。但今天我們要聊的,和傳統文化印象中的鴛鴦,不太一樣。

鴛鴦的古今之辯

在中國分布的約1500種鳥里,多數是在近代乃至現代,才有了正式的中文名字。但其中有一些鳥,卻是自古就有了鳥名,鴛鴦就是其中之一。

對于鴛鴦最早的記載,源自《詩經·小雅·鴛鴦》,里面有“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和“鴛鴦在梁,戢其左翼”的描述,說明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鴛鴦這個鳥名了。不過當我又看到了兩個歷史文物的時候,心里產生了疑惑。



有沒有覺得畫風不太對?這個和本貼第一張圖不太一樣啊,總覺得隱約像一個別的什么鴨子。繼續查閱信息,發現了唐朝的幾句詩有點兒意思,吳融《鴛鴦》說“翠翹紅頸覆金衣”,李商隱《代贈》說“鴛鴦可羨頭俱白”,以及《石城》中有“鴛鴦兩白頭”——尤其是“覆金衣”和“頭俱白”,這明顯是赤麻鴨Tadorna ferruginea)啊!


原來在古代(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在一部分古人的認知中),鴛鴦這個名字指代的是今天的赤麻鴨

那么今天的鴛鴦,在古代叫什么名字呢?藝術家皇帝宋徽宗趙佶的一幅作品,給出了一種答案:[xī][chì]。

這不就是今天的鴛鴦么。繼續追查下我發現,從唐宋再到元明,對“鴛鴦”與“鸂鶒”的描述越來越混亂,有時甚至會出現赤麻鴨和鴛鴦特征合體的描述……這就非常尷尬了,可見古人有些時候加入了臆想的成分。直到清代,鴛鴦的名字和今天鴛鴦的形象,才逐漸固定下來,而鸂鶒這個詞,變得鮮有人問津,封存在了歷史中。

“官方指定鴨子”

鴛鴦是一個合成詞,“鴛”代指的是雄鳥,“鴦”代指的是雌鳥。鑒于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本文在說性別時,還是會寫成雄性鴛鴦和雌性鴛鴦。鴛鴦的英文名字叫“Mandarin Duck”,有人把它翻譯為“中國官鴨”。


在做觀鳥活動時,不少朋友聽說鴛鴦是鴨子,都投來了驚訝的目光。是的,鴛鴦就是一種長相極為個性的鴨子,分類上屬于雁形目鴨科鴛鴦屬,外形令人過目不忘,在野外偶遇,也可以一眼認出。


叫它“中國官鴨”也算恰當,鴛鴦自然分布于東亞地區,其中絕大部分位于中國境內。它們會在中國東北地區繁殖,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過冬,另外鴛鴦也被引進至歐洲。


但就我的觀察,并非所有鴛鴦都會如此遷徙。在北京大學校園,一年四季都可以見到鴛鴦。在北京城區的一些公園,如玉淵潭、北京動物園、北海公園等,只要找到一片不凍的水域,又有充足的食物(包括公園管理人員和游客投喂),鴛鴦就可以在北京過冬

今年1月在北京山區的媯水河拍到的過冬鴛鴦群,這段河道因有流水排入,并不封凍。圖片:高大向

在北京郊區,上述條件依舊適用,比如延慶的媯水河,雖然這里氣溫要比北京城區低大概5℃,只要河道有活水、有食物,鴛鴦依然可以存活。鴛鴦的食譜很廣,從草籽、苔蘚到昆蟲、魚蝦乃至青蛙,葷素兼備,照單全收

老公靠不住

雄性鴛鴦的外貌不必多說,看一眼都會印象深刻。這里介紹一下雌性鴛鴦,她們沒有雄性艷麗的羽毛,但也不難辨認:體型與雄鳥相似,有白色的眼圈,眼后有一道白色的條紋直伸到頸部,嘴巴為黑色。


雌鳥嘴黑,雄鳥嘴紅,這一點對于辨識性別非常重要。因為在夏天,雄性鴛鴦會褪掉繁殖羽,看上去和雌性鴛鴦差不多,但是嘴的顏色不會變,依舊是紅的。


雖然看上去鴛鴦總是出雙入對,但實際上“忠貞的愛情”只是人們一廂情愿的想法。鴛鴦之間并不會終身固定伴侶,多個異性之間,甚至同性之間,都會發生性行為,頗為刺激。辣眼的現實讓它們千百年來在傳統文化中積攢的美好節操碎了一地。


鴨子會上樹

若干年前,當我知道鴛鴦會上樹的時候,還是有點小驚訝的。在我的認知中,鴨子的生活范圍就應該與樹無緣,呆頭呆腦的胖鴨子,還能在樹杈上站著?

一只在湖邊大柳樹上休息的雄性鴛鴦。圖片:高大向


鴛鴦喜歡在水域附近的樹上休息,在吃飽喝足后,樹上繁茂的枝丫,便成了鴛鴦完美的隱蔽所。鴛鴦對樹的選擇,也有些挑剔,太小的樹不行,細細的樹杈無法承載他們扁平的腳蹼。

鴛鴦偏愛水域附近的大樹,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它們在大樹的樹洞里繁殖。


在鴛鴦看來,遠離地面的樹洞,是完美的生育場所。自然狀態下,巢洞的高度一般在10米以上,這樣的高度幫它們屏蔽了來自地面的捕食者。每年3月底到5月底是鴛鴦產卵繁殖的時候,孵卵全部由雌鳥擔任,經過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小鴛鴦就會破殼。


小鴛鴦剛剛出生,就要面對一次生死考驗:它們要從巢里縱身一躍,落到地面開始新的生活。這是一項偉大的挑戰,并非所有小鴛鴦都能順利通過考驗,但這就是鴛鴦選擇的生存策略。

落到地面上的小鴛鴦將和媽媽一起,度過生命第一個夏天,圖為隱藏在水邊草叢里的鴛鴦媽媽和它的孩子們。圖片:高大向

“中國鴨”在美國

2018年深秋,一只雄性鴛鴦神奇地出現在了紐約中央公園東南角的池塘,這在當地引起了軒然大波,引發眾多美國民眾圍觀。這只鴛鴦一出現,就拿下了中央公園最美鴨子的稱號。



“中國官鴨”名不虛傳。難道美國本土沒有鴛鴦么?還真有,不過生活在北美洲的是林鴛鴦Aix sponsa),畫風和咱們的鴛鴦有點不太一樣,但在北美洲已經算是最多彩的鴨子了。


林鴛鴦和鴛鴦是鴨科鴛鴦屬唯二的兩種鳥類,它們在各自的分布區域占據著相似的生態位??吹进x鴦出現在紐約的新聞,我在想,要是哪天北京出現一只北美的林鴛鴦,那絕對是一個爆炸性的新聞。暢想還是可以有的,萬一能實現呢。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6年第45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高大向。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GuokrPac@guokr.com


中國官鴨,唯一指定“恩愛”鴨

圖文簡介

物種日歷今天的主角是鴛鴦(Aix galericulata),背后的原因我不說,大家也都明白。這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系,在先人們的觀察中,它們出雙入對,比翼雙飛,像極了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