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2269 篇文章



自2019年12月以來發生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正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在染病患者中的重癥病例,與SARS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性肺炎的重癥病例一樣,都指向了同一個名詞——重癥肺炎。重癥肺炎為何身份如此特殊?它和一般的肺炎究竟有何區別?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640 (1).webp (14).jpg



No.1

重癥肺炎是如何發生的?



很多老百姓可能因為SARS、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而接觸到“重癥肺炎“這一專業名詞,而實際上,重癥肺炎并非病毒引起肺炎的”專利”。顧名思義,重癥肺炎是指肺炎中一部分比較嚴重的病例。除了一定數量由理化、藥物、過敏等因素引起的肺炎,大部分肺炎是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常見可導致肺炎的微生物有細菌、真菌、病毒(流感病毒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冠狀病毒、麻疹病毒等)及支原體等。通常情況下,這些致病的微生物侵入人的肺部后所造成的損害比較局限,并且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也展開正常的、目標明確的“保衛戰”,所以只引起發熱和呼吸道咳嗽、咳痰等癥狀,這就是我們平時較常見的普通肺炎。所謂重癥肺炎,一方面由于“敵人”十分兇悍,致病微生物的數量大、毒力強,很快就廣泛“入侵”肺組織,并且破壞肺的重要生理結構,使患者的呼吸功能受到嚴重損傷,出現呼吸困難,最終導致呼吸功能衰竭;另一方面,由于各種原因,人體的“保衛部隊”——免疫系統發生了過度反應,讓“戰斗”迅速蔓延到肺部以外的人體部分,進行“不分敵我”的攻擊,使患者自身的各個組織器官無端遭受“牽連”,發生了全身多個器官(腦、循環、腎等)功能障礙甚至衰竭。呼吸衰竭和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礙/衰竭是重癥肺炎導致患者死亡的“殺手锏”。



No.2

重癥肺炎的“特殊嗜好”



由于重癥肺炎的發病機制,決定了有一些人群在肺部遭受微生物感染后發生重癥肺炎的幾率比一般人群更高,這類人群又可稱為易感人群:

1.  老年人(通常指65歲以上);


2.  患有慢性基礎疾病,尤其是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疾病的人群,器官功能比較“脆弱”,代償能力(即耐受病理損傷的能力)較弱;


3.  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亂的人群(惡性腫瘤患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應用免疫抑制藥物或免疫功能缺陷等),也包括一些平時身體健康,但一段時間內身體持續處于高負荷“運轉”、過于疲勞、不能保證充分休息的人群。


640 (1).webp (15).jpg



No.3

重癥肺炎發生的“警報”



重癥肺炎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診斷術語,需要由專業醫護人員進行評估后做出;一旦診斷為重癥肺炎,治療需要包括抗感染和緩解癥狀的藥物治療、呼吸支持、全身臟器功能支持和保護等對因和對癥的綜合治療。而對于普通民眾而言,可以通過一些信號早期引起重視,盡早就醫;及時接受規范診治有助于控制病情發展,提高療效和預后。


這些需要引起重視的信號包括:

1.  屬于上文提到的易感人群;

2.  除了有發熱(也可能不發熱)、咳嗽(咯痰或干咳)外,還有明顯乏力、胸悶、氣短、心慌甚至呼吸困難,意識反應改變(突然出現嗜睡、譫妄或意識不清),尿量明顯減少。如有自備血壓計可測量血壓,如果收縮壓低于90mmHg或明顯低于平時的基礎血壓,也須及時就醫。



小貼士:

1.  在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尤其應做好個人衛生和防護措施,如外出時正確佩戴口罩、正確洗手消毒、保持室內空氣定時流通,非必要時減少在人流較密集的場所活動或逗留等。這些防護措施是減少肺炎乃至重癥肺炎患病風險的重要手段。


2.  要勞逸結合。平時應注意采用適合自身情況的鍛煉方法,增強防病抗病能力,同時每日保證充分的休息,避免過勞。這正是中醫理論所強調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3.  病毒性肺炎≠重癥肺炎。面對突發傳染病疫情,我們應正確認識疾病本質。無論是細菌性肺炎還是各種病毒(包括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發生重癥肺炎的比例總體較小,且重癥肺炎的發生有一定的基礎因素。我們既要從自身做起,采取正確防護手段,也應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情緒。


作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急診科 何淼



重癥肺炎的真面目

圖文簡介

自2019年12月以來發生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正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在染病患者中的重癥病例,與SARS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性肺炎的重癥病例一樣,都指向了同一個名詞——重癥肺炎。重癥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