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介紹輕武器的權威軍事刊物!


核心內容提要



       本文上篇主要呈現了反坦克步槍在二戰中的運用和傳奇經歷,作為曾經奮戰在二戰前線、帶有獨特歷史印記的一種武器,其口徑發展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本文為你細細道來……


二戰中各國幾款大口徑或大威力槍彈對比,它們都被運用到了反坦克步槍上。從左至右依次為:德國毛瑟13.2×92mm SR彈、德國7.92×94mm彈、英國13.9×99mm B彈、蘇聯12.7×108mm彈、蘇聯14.5×114mm彈、美國12.7×99mm彈



       二戰之前,各國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反坦克武器的研發,其中涌現出一大批反坦克步槍服役于軍中,各國反坦克步槍所使用的彈藥也各不相同。
由于二戰剛開始時坦克的裝甲還較為“薄弱”,除了專門研發的反坦克步槍彈,各國設計成熟且彈種豐富的重機槍彈依然被選為反坦克步槍所使用的彈藥。蘇聯與美國就各自為其12.7mm重機槍彈研發過相應的反坦克步槍。比如蘇聯二戰初期的的12.7mm沙洛霍夫反坦克步槍和美國的以勃朗寧M2重機槍改造的12.7mm反坦克步槍。


與制式口徑失之交臂的12.7mm槍彈


       1930年代中后期,坦克裝甲不斷增強,就總體水準而言,當時的手持反坦克步槍依然是很有潛力在正常交戰距離上擊穿坦克的,許多國家都裝備了較為輕便的質量在20kg以內的手持反坦克步槍,比如英國的博伊斯反坦克步槍和德國的PzB38、PzB39反坦克步槍等等。
       美國當時擁有能夠承擔這一角色的12.7×99mm槍彈即0.50英寸BMG彈,然而使用該彈的勃朗寧M2重機槍過于沉重,全槍帶腳架重達58kg,在行軍狀態下需要分解,并由3人分別背負。這樣的全槍質量,作為反坦克步槍來說顯然過于沉重。1930年代后半葉,美國陸軍騎兵部隊以M2重機槍為藍本,開發出一款更輕、更方便機動的M2衍生型——Mz反坦克步槍。



英國博伊斯反坦克步槍,其配用13.9×99mm B槍彈



德國PzB39反坦克步槍,其配用7.92×94mm槍彈



14.5x114mm步槍彈外觀

       減重的思路很清晰,首先將M2重機槍的沉重三腳架移除,并用兩腳架替換,同時將原槍后部的發射機構改為槍托,發射機構和握把設在前方。在上述構思下,最早版本的樣槍就是把一挺標準的M2重機槍裝在一個帶彈簧的“殼子”里,射擊時機匣的后坐過程全部在這個“殼子”里完成,以緩解可感后坐。但是由于其結構復雜,這款槍很快被廢棄了。由于這類研發的受挫,美國很快就把興趣移到了成型裝藥技術上,再之后就誕生了著名的巴祖卡火箭筒等新型反坦克武器。而在同一時期,蘇聯惟一服役的一款12.7mm口徑反坦克步槍為PTR 沙洛霍夫(Sholokov-41)反坦克步槍。


蘇聯沙洛霍夫12.7mm 反坦克步槍,其是戰時的應急武器,因威力不足,很快被淘汰



美國M-z 12.7mm反坦克步槍,也就是M2重機槍的改造型,但最終這一方案被拋棄了

       同樣在1930年代中葉,蘇聯在面臨日益嚴峻的軍事威脅下發布了13號政府法令,競標了許多輕型反坦克武器。1936~1938年兩年間,各大設計局或個人設計師提供的15種從12.7mm~25mm口徑不等的各種反坦克武器進入預選,在進行大量試驗和調查后,1938年11月9日,紅軍炮兵總局發布了更加詳細的第二輪競標條件,提出了以使用輕武器射程科學研究小組(NIPSVO)開發的14.5×114mm槍彈,在任何戰斗環境下能分發給步兵連的半自動或速射反坦克步槍研究項目。著名的PTRS41反坦克步槍就是第二輪競標宣布后開始設計的。
       最終,來自NIPSVO的工程師N.V Rukavishnikova的設計方案從15個競選方案里脫穎而出,這就是14.5mm盧卡維什尼柯夫(Rukavishnikova)PTRR-39半自動步槍,并準備大量投產。
       在1939年8月的測試中,盧卡維什尼柯夫PTRR-39被認為是參選者中性能最好的反坦克步槍。該槍槍管長1 180mm,全槍質量24kg。


盧卡維什尼柯夫PTRR-39反坦克步槍,該槍雖采用14.5mm口徑,并在測試中被評為性能最好的反坦克步槍,奈何生不逢時,并未最終投產


       然而PTRR-39并沒有如預期的那樣投產,更詳細的故事下文會揭曉。
       在PTRR-39已經取得優勝的情況下,14.5×114mm反坦克槍彈卻在這時被蘇軍官方認為威力過大。且由于沒有分配出足夠的生產線,該反坦克步槍的生產一度被完全擱置。
       這直接導致當德軍入侵蘇聯時,蘇軍驚訝地發現步兵手中完全沒有足夠的輕型反坦克武器可以迎戰,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12.7mm沙洛霍夫反坦克步槍緊急上馬生產。
       1941年6月,蘇德戰爭全面爆發。由于原定全面列裝的14.5mm反坦克步槍被擱置,蘇軍中能手持的反坦克武器極度短缺,6月25日,蘇軍緊急要求生產一種反坦克步槍,被選中的就是作為“緊急預案”的沙洛霍夫12.7mm反坦克步槍。
       考慮到12.7×108mm槍彈也能對德國裝甲造成威脅,設計師沙洛霍夫直接采用了一戰時期的德國毛瑟M1918 T-Gewehr 13.2mm反坦克步槍的設計,但通過縮小口徑使之能發射本國的12.7×108mm重機槍彈。同時安裝了一個性能良好的制退器,以確保不會出現一戰時德國那種“左肩一槍,右肩一槍,然后進醫院”的笑話發生。這一型武器于同年在圖拉兵工廠測試,試驗中的表現令人滿意,在400m距離上擊穿15mm厚的裝甲,其初速為860m/s。


沙洛霍夫12.7mm反坦克步槍左視圖,作為戰爭的應急產品,其在14.5×114mm口徑的PTRS41和PTRD41反坦克步槍服役后,很快退出歷史舞臺 


       與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一樣,沙洛霍夫反坦克步槍也采用非自動方式,表尺射程600m,實戰中使用過彈頭質量49g的B-32穿甲燃燒彈以及彈頭質量54g的BS-41穿甲燃燒彈,兩者初速分別為870m/s和850m/s,并且該槍還可以使用航空機槍的B-30 BZT穿甲彈。
       起初,這種步槍僅在莫斯科高等技術院校緊急生產,隨后OKB設計局也生產了數百支以支援前線。OKB設計局,也就是A.E.努德曼所在的設計局,二戰中后期設計了努德曼-蘇拉諾夫 NS-37、 NS-45等重型戰斗機機炮,以及戰后裝在米格15飛機上的N-37、NS-23機炮均是設計局的杰作,1970年代還研發了9K31箭式防空導彈。
       在戰爭中,蘇聯人發現,即便是12.7×108mm槍彈的穿透力較好,也僅能夠在200m左右對輕型坦克造成勉強可以接受的擊穿效果。根據測試,沙洛霍夫反坦克步槍在150m的距離上打擊捷克Pz38(t)坦克,其中4發傾斜射擊,只留下平均13mm深的坑,另外4發垂直射擊全部有效擊穿。而在200m處對厚度為15mm的側面裝甲以30°角射擊,結果十分不理想,射擊13發彈只有4發擊穿,另有9發留下13mm凹坑。
       由于蘇聯12.7×108mm槍彈對裝甲的威力有限,使12.7mm反坦克步槍在蘇軍中的口碑甚差。在經歷了戰爭的考驗后,14.5×114mm槍彈很快就成功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并取代了12.7×108mm反坦克步槍。作為救急產物的沙洛霍夫反坦克步槍,在新的14.5×114mm反坦克步槍(RTRS4和PTRD41)大規模列裝后,很快就停止了生產。(待續)

下期預告

       本文下一篇將對1930年代蘇聯進行的反坦克步槍競標項目進行深入評析,入選者與落選者各有怎樣的歷史命運?



病毒肆虐,請大家減少外出,出門一定記得戴口罩


(本文發表于《輕兵器》2016年第4期(下),公眾號文章有刪改)



編輯:魏開功 李昊 尚依然

校對:魏開功

輕兵器官方微博:@輕兵器

輕兵器頭條號:輕兵器

輕兵器快手號:QBQ__208



紅極一時的它,都經歷過什么?衛國戰爭蘇聯反坦克步槍的重磅史料(二)

圖文簡介

本文上篇主要呈現了反坦克步槍在二戰中的運用和傳奇經歷,作為曾經奮戰在二戰前線、帶有獨特歷史印記的一種武器,其口徑發展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本文為你細細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