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和雙盲一個都不能落下,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患者的權益以及藥物的真實有效性。
最近,瑞德西韋(Remdesivir)一下子火了。有傳言說,其有效率到到了96%。100個人里只有4個無效,聽得人心頭火熱。
圖自微博
與此同時,專業學者大都保持著審慎的態度。比如,鐘南山院士表示,做實驗的時候不可忽視倫理審查;其他學者也表示,藥物試驗一定要遵照雙盲原則。
想必不少小伙伴會困惑,疫情如火,為什么不一切從簡呢,而要強調倫理審查和雙盲原則呢?
今天,蝌蚪君就來為大家答疑解惑。
藥物的研發,大致要經過三個階段:
首先是理論準備,以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為例,它以核糖核酸(RNA)為遺傳物質。能阻止核糖核酸復制的藥物很多,接下來必須進行兩次篩選:把藥物加到培養皿里;給患病的小動物試試。
假如,動物實驗顯示藥物有效,是不是就可以推廣了?
當然不是,到這里只算開了個頭。
動物和人類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少區別。對動物有效的藥物,未必對我們有效;對動物有害的藥物,未必對我們有害。
舉個例子:當年在研制青蒿素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青蒿素似乎在動物身上產生了毒副作用。倘若以動物實驗的結果為準繩,恐怕青蒿素至今還無緣問世……
所以,在動物實驗之后,要進行臨床試驗。臨床試驗包括三個階段,一期臨床試驗以健康人為對象,研究藥物是否安全;二期臨床試驗以患者為對象,初步論證藥物的有效性;最后是三期臨床試驗,同樣以患者為目標,充分研究藥物對疾病的效果。
在臨床試驗的過程中,又有兩座大山:倫理審查和雙盲原則。
倫理審查
人命不是草芥,要在人體上做實驗必須符合某些原則。
倫理審查的原則
圖自作者
一方面,臨床試驗總是存在一定的風險。一個患者,可以用現有療法進行治療,結果大概率是好的,也可以用新藥治療,結果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壞。
研究新藥說白了是要造福人類,所以必須保證接受試驗的人已經充分了解相應的風險,同時要給予他們隨時退出的權利。
另一方面,從理論研究到動物試驗通常要花掉數年的時間和數億甚至數十億金錢。如果不進行倫理審查,說不定某些公司會對患者進行利誘。而患者,可能為了金錢故意隱瞞自己的情況。
如果沒有倫理審查,研究數據可能會受到干擾。
倫理審查的流程
圖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所以,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倫理審查原則,其核心原則,大多脫胎于赫爾辛基宣言。由醫學專家、倫理專家、法律專家、社會人士等組成倫理委員會,核對動物實驗資料、確保受試者的權益得到充分保護。
雙盲原則
它通常和“隨機”“對照”“大樣本”幾個詞一起出現,用以保證藥物真正有效。
你可能不理解,為什么要強調“真正“,難道存在虛假的有效?實不相瞞,確實有。我們可以想想考試:如果試卷上只有一道題,公平嗎?如果考生作弊卻不抓他,公平嗎?
如前所說,臨床試驗為三期。一期負責安全,相當于考核考生的品行。二期負責初步論證藥物效果,相當于平時的小測驗。三期要全面驗證藥物的效果,就如同期末考試的考卷,必須盡量涵蓋所有知識點——這就需要大樣本,通常要三百個以上。
對照、隨機和雙盲則是為了防止作弊。
比如說,有些疾病可以自愈。假如研究人員有心作弊,大可以只選一組患者進行實驗,結果一定是理想的——反正治不治,他都會好嘛。為了應對這種情況,要把患者分為兩組,一組是實驗組,服用正在研制的藥物,一組是對照組,不服用正在研究的藥物、看看疾病如何發展。
再比如說,可以把病人有序分組,癥狀較輕的作為實驗組,服用新研發的藥物,癥狀較重的作為對照組,隨他們去吧。這樣一來,實驗組的結果自然更好看。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必須對患者進行隨機分組,確保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情況大致相似。
又比如說,實驗人員可以只選對自己有利的判斷指標,忽略不利的證據,甚至可以暗示患者,“您正在服用的是一種特別有效的藥物”,令患者受到影響——直接篡改數據的例子,也不是沒有。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必須秉承雙盲原則,受試者不知道自己在哪一組、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新藥還是安慰劑,實驗人員也不知道他們在哪一組、給他們服用的是什么。
瑞德西韋原本是為了對付埃博拉病毒而研發的。在新冠肺炎出現以前,已經經過了一期和二期臨床實驗,換句話說,它應該是無害的。
盡管如此,該有的流程必須要有,倫理和雙盲一個都不能落下。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患者的權益以及藥物的真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