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2260 篇文章
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或正在經歷自家小孩發生腹瀉的情況,嬰幼兒腹瀉是由于病原微生物侵襲、家長喂養不當、自身抵抗力弱等原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或者大便質地變稀為表現的消化道疾病,該病在嬰幼兒中發生率很高,如今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更多的家長加強了對寶寶們腹瀉的關注,那家長們是否真正了解其中發病的具體原因呢?“因發知受、防微杜漸”,家長們只有清楚疾病發生的原因,才能更清楚地針對疾病發生作出相應的預防和處理,下面我們將向大家介紹關于寶寶們腹瀉的發病原因。 1、各大系統“負債” 寶寶的消化系統發育尚未成熟,相較于成人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也是偏低,適應食物質和量的能力較弱。同時由于他們的內分泌、神經調節、循環、肝腎代謝等發育都較為緩慢,各大系統屬于“負債”狀態,相對于侵入的病原體狀態,它們的功能傾向為“負”狀態,更容易受到病毒和外界的影響而發生消化道紊亂。 2、胃腸道有“負擔” 寶寶生長發育較快,相對于大人而言所需的營養物質更多,加上現今社會的經濟水平的提高,每位寶寶都是家里的掌上明“豬”,經歷過饑餓年代的父母長輩自然會讓自己的寶寶時時處于“飽滿”的狀態,而寶寶們的食物多以液體為主,入量相對較多,同時又因為寶寶的消化系統發育尚未成熟,過多的食物不僅難以快速消化,甚至會滯留腸胃,時間久了自然會影響胃腸功能。不當的喂養方式使得他們的胃腸道受到極大的影響,反而使食物成為胃腸道“甜蜜的負擔”。 3、機體抵抗“負荷” 寶寶們由于體內胃酸偏低,胃排空能力較快,對于進入胃腸道的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殺滅能力較弱。當胃腸道中的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侵入胃腸道時,急性期多表現為急性胃腸炎,若治療處理不及時則使病原體留在胃腸中,會影響胃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容易發展為慢性腹瀉。 另一方面,血清免疫球蛋白是腸道免疫屏障中極為重要的守護衛士,其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更是重中之重,它是機體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主要抗體,在胃腸道中濃度大,能夠抑制病原體粘附在粘膜上,阻擋其進入禍害機體。但寶寶們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較成人低,腸粘膜的免疫防御反應也未完善,相對于入侵細菌及病毒的侵襲力,他們的免疫防御能力處于“負荷”狀態,自然無法很好地保護寶寶們免受其害。 4、腸道菌群“負傷” 正常的腸道菌群對侵入體內的病原微生物有較強的對抗作用,然而對于寶寶們而言他們尚未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群。同時由于嬰幼兒時期的飲食結構變化較大,這使得腸道內環境改變較快,而往往因為過快的內環境變化使得腸道菌群無法做出相應的調整而使寶寶易發生腹瀉。濫用廣譜抗生素則是另外一個加重正常腸道菌群受損而致平衡失調的重要因素。在上述條件的影響下,腸道菌群可謂是“負傷累累”。 總體來說,寶寶腹瀉的發生原因和他們特殊生長發育階段的特點有密切的關系,此外家長的喂養方式也是其中極為重要的因素,因為特殊生長發育階段的身體特點和家庭遺傳基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后期短期內無法改變的,所以后期家庭的喂養方式則顯得尤為重要,正確科學的的喂養方式才能更好地為寶寶們的腹瀉問題“減負”,后期我們將為腹瀉患兒的喂養方式做進一步的介紹。 作者:鄭賢輝,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規范化培養住院醫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兒童脾胃病。 欄目主編暨導師:沈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副主任醫師,基地教學主任。醫學博士,碩導。全國中醫藥創新骨干人才。科普專著《好媽媽應該懂的中醫智慧》獲第十屆健康中國論壇暨首屆年度優秀科普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