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熟悉鳥類的朋友,可能對“領鵂[xiū]鹠[liú](Glaucidium brodiei)”三個字感到疑惑,這到底是什么東東?

首先我們來解讀一下:“領鵂鹠”三字,可以拆成兩部分,“領”和“鵂鹠”,我們先說“鵂鹠”。

 “鵂鹠”指的是小型貓頭鷹,在鳥類分類學上單有一個鵂鹠屬,屬于鸮[xiāo]形目鴟[chī]鸮科(鸮泛指各種貓頭鷹)。鵂鹠屬有13種,領鵂鹠位列其中,是中國分布的三種鵂鹠之一(日歷娘:是不是看著看著都快不認識“鵂鹠”這兩個字了?還是你原來就不認識?)。

領鵂鹠主要分布在我國秦嶺以南、臺灣島、海南島、喜馬拉雅山南麓、中南半島以及東南亞諸島局部,各種開闊的森林中,海拔在700米至3000米左右。

早在古代,就已經出現了“鵂鹠”這個詞,在傳統文化中,“夜貓子”總是扮演反面角色,鵂鹠這種小貓頭鷹也不例外。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古人和現代人在認知上是存在差異的,古書中提到的“鵂鹠”指的確實是貓頭鷹,但具體是不是領鵂鹠,就無法確定了。

《太平御覽》中有一句:“鵂鹠夜撮蚤,察毫末;晝瞑目,不見丘山,殊性也。”《梁書·侯景傳》中也有記載:“所居殿常有鵂鹠鳥鳴,景惡之,每使人窮山野討捕焉?!笨梢姽湃藢ω堫^鷹總有一種厭惡之情,尤其反感它的叫聲,常將它視為不祥之鳥。

說完“鵂鹠”,我們再來說說“領”。

很多鳥的中文名以“領”字開頭,比如領雀嘴鵯[bēi]、領角鸮、領巖鷚[liù]等,它們有的具有明顯的頸圈條紋,有的是頸部與背部顏色不同有較明顯的分界,總之,給人的感覺就好像脖子上有個領子。“領”字非常傳神地表現出了它們獨具一格的外貌特征。

那么,領鵂鹠的“領”是啥樣子呢?大家來感受下:

這已經超過一般意義上“領子”的范疇,甚至可以理解為一個假臉了:領鵂鹠頭后有兩個明顯的黑斑,黑斑周圍是黃色的邊緣,黃色條紋在頭后中間位置形成一個“Y”字形的圖案,酷似另一張臉,就像頭后面也有一雙眼睛盯著你。

很多動物身上都會長有假的眼點(或假臉),比如領鵂鹠的親戚北美鵂鹠G. californicum)。有人研究過周邊動物對北美鵂鹠假眼做出的反應,發現假眼可以起到迷惑對方的作用。對北美鵂鹠來講,身后的假眼可以防止天敵來自身后的突然襲擊,同時可以誘騙獵物飛到自己的正臉方向(獵物見到假眼,以為是正臉,于是會躲避到它所認為的“后面”——真正的正臉),易于捕捉。

除了假臉,領鵂鹠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它是中國最小的貓頭鷹(另有一說花頭鵂鹠與之并列最小)。成年領鵂鹠的體長也不過15厘米左右,體重約五六十克,僅比我們熟悉的麻雀大一點點。

大多數鸮類都是晝伏夜出的,領鵂鹠比其他鸮類更樂于在白天行動。這些圓圓的小毛球,可以呆在高枝上曬太陽,完全不顧耀眼的陽光。夜間、晨昏、白天都可能見到它在活動,即便在正午時分,也可以不停歇地鳴叫。

枝頭上的領鵂鹠。圖片:鳥人宇哥

無限循環的發電報般的叫聲,聽多了會讓人無比崩潰。其實不僅是人,在野外,各種小型鳴禽也會對領鵂鹠的叫聲產生反應:如果白天某一區域有領鵂鹠的叫聲出現,附近諸如各種太陽鳥、鳳鹛[méi]、山雀等小型鳥類都會紛紛飛上枝頭一齊鳴叫,以群起而攻之的勢頭將領鵂鹠趕跑。

為什么各種小鳥會圍攻領鵂鹠呢?這主要和領鵂鹠的食性有關系,別看領鵂鹠安靜時候是個萌萌的小毛球,它可不是吃素的!主要的食物包括小型鳥類、蜥蜴、老鼠以及蟬、蚱蜢等大型昆蟲。

領鵂鹠有時甚至會捕食和它自身差不多大的鳥,然后站在枝頭,一點一點把獵物撕裂食用,這時猛禽的兇狠就暴露無遺了。所以,受到領鵂鹠欺負的各種小鳥,對領鵂鹠的叫聲十分敏感。

每年的三到六月,尤其是四五月,是領鵂鹠的繁殖時期。它們會選擇在距離地面2~10米高的中空樹干做巢穴,有時候也會借用啄木鳥等鳥類用過的樹洞。在繁殖期,一般一窩會產四枚白色的卵,有時候會多產或少產一枚。

前面提到了中國分布有三種鵂鹠,我們來認識一下另外兩種:斑頭鵂鹠(G. cuculoides)和花頭鵂鹠(G. passerinum)。

斑頭鵂鹠在中國的分布范圍與領鵂鹠重疊較多,主要是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中國,在分布區內并不罕見。區分它與領鵂鹠并不難。首先,斑頭鵂鹠體型要比領鵂鹠大,體長為22~25厘米;其次,斑頭鵂鹠頭部與翼上的橫斑紋,比領鵂鹠更多。斑頭鵂鹠主要以昆蟲為食物,這點也與領鵂鹠有所不同。

前文提到的和領鵂鹠體型相似的花頭鵂鹠,在中國的分布區域就小了很多,主要是在黑龍江小興安嶺等地區,比較罕見?;^鵂鹠面相要比領鵂鹠兇一些,萌中帶有一股英氣(日歷娘:你確定?)。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作者@鳥人宇哥。


這個小毛球,怎么背后還長眼睛?

圖文簡介

不熟悉鳥類的朋友,可能對“領鵂[xiū]鹠[liú](Glaucidium brodiei)”三個字感到疑惑,這到底是什么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