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山在浙江省開化縣境內(nèi),我小時候常被帶去這沁涼的山里度過幾個夏日。那時,我從本縣記述中得知,這片山里生活著黑麂[jǐ]、白頸長尾雉、中華穿山甲級別(國家一級)的保護(hù)物種,還有保護(hù)級別略低(國家二級)但是更優(yōu)雅的白鷴。
很遺憾的是,我小時候只會泛泛地觀察自然,體驗不了山林的精致多樣,也沒能發(fā)現(xiàn)國家保護(hù)級別的野生動物。在兩眼朝天的視角下,此間的林中生活著140種左右的鳥類,卻沒有給我留下什么記憶,對白鷴的印象也只是掛畫和文獻(xiàn)上的圖片而已。
白鷴白如雪
2015年這一次,是我長大后作為觀鳥者第一次進(jìn)入古田山,也是我第一次冬季進(jìn)古田山。盡管是冬季,但還是能感受到典型的溫暖濕潤的華東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區(qū),以厚樸、連香、野含笑、香果樹等等組成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完全將這里覆蓋,近2000毫米年降水量聚集成眾多溪流,溪流沖刷出山谷,潮濕的巖石長滿苔蘚和青草,灰背燕尾、小燕尾、褐河烏和紅尾水鴝[qú]忙碌尋找著縫隙里的昆蟲,還有白鷴會在清晨到訪。
華東山區(qū)冬季清晨并不算寒冷,濕度卻非常大,前夜的小雨均勻分散在空氣中,十來米外林間小溪半隱沒在重重的霧氣里。臨近早晨6點,第一只白鷴決定好了晨間活動的時機(jī),終于走上了它們的舞臺——河床上的大巖石。
白鷴。圖片:Capt.Z
《禽經(jīng)》言白鷴“似山雞而色白,行止閑暇”,“鷴”字的意源即“閑”的引申。迎面走來的白鷴,雄鷴身長1~1.2米,在雉類中也較為大型。他們的頸背、雙翼和長尾都覆蓋著點綴V字型黑紋的白色羽毛,長如發(fā)絲的黑色羽冠披于頭后,臉是鮮紅色的裸皮,質(zhì)感和公雞類似。中國福建亞種(L. n. fokiensis)的白鷴,翅膀上黑紋大而明顯,向尾尖方向逐漸變得細(xì)小而致密。同時,雄鷴的腹面從喉部是完全的黑色,腹背兩相對比,顯得白鷴更白了。
雌白鷴要小得多,因為沒有那長長的尾羽,體長只有60~75厘米,褐色低調(diào)的外觀適合在育雛工作中,作為保護(hù)色。雌性和雄性白鷴的雙腳都是赤紅色,只是雌鷴腳上沒有叫做“距”的尖刺。
日歷娘の豆知識
大多數(shù)鳥類有4趾,第1趾(等于我們的大拇趾)朝后生長,第2、3、4趾朝前,第5趾完全消失。但在一些類群中,第5趾發(fā)育成骨質(zhì)加角質(zhì)的“距”。雞形目的雄性身上尤其常見(比如在公雞的腳上),而雌性的距比較退化。一般認(rèn)為,距用于競爭配偶爭斗,或者是用來吸引雌性的美麗裝飾。
白鷴分布廣泛,有多達(dá)15個亞種,覆蓋了中南半島、華南、西南和華東。除了個別亞種以外,總體處于無危(LC)的級別。
贈我雙白鷴
古人欣賞白鷴這種“山間大雞”(雄性)的美麗,將他們作為珍禽飼養(yǎng),作為非同一般的禮物贈予友人。
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這是大唐盛世的最后光景。這一年中,李白游覽到達(dá)了黃山腳下,遇到了隱士胡暉和他所飼養(yǎng)的白鷴。李白求白鷴的位置在黃山和古田山鄰近,此處的白鷴都屬于福建亞種。對于這些珍禽,李白記錄道:
聞黃山胡公有雙白鷴,蓋是家雞所伏(孵),自小馴狎,了無驚猜,以其名呼之,皆就掌取食。然此鳥耿介,尤難畜之,余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輟贈于我,唯求一詩。聞之欣然,適會宿意,援筆三叫,文不加點以贈之。
我們因此得知,那時人們已經(jīng)在嘗試人工飼養(yǎng)白鷴。白鷴的蛋重50克上下,每年3月出產(chǎn),一窩2~16枚。孵化期25~26天,比家雞略長。由家雞代孵在技術(shù)上是可操作的,只是在當(dāng)時原種需要從野外獲取。
李白得贈白鷴,欣然提筆:
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鷴。
白鷴白如錦,白雪恥容顏。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樹間。
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閑。
我愿得此鳥,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輟贈,籠寄野人還。
從詩中“雙白璧”的描述看來,李白得到的是兩只雄鷴而非雌雄“一對”。這對白鷴自小被人所養(yǎng),非常馴服,竟能呼應(yīng)召喚上手取食。李白很難想象,這種鳥在野外是多么的“耿介難馴”,不僅成年雄鷴好斗,野外長大的個體應(yīng)激反應(yīng)也更強(qiáng)。其實白鷴的社會生活習(xí)性為它們的馴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礎(chǔ),現(xiàn)代的白鷴人工繁育技術(shù)已經(jīng)相當(dāng)成熟,在控制雄性密度的情況下也能大群飼養(yǎng)。
李白得到了如此美麗優(yōu)雅的珍禽,感慨道:得了這對白鷴,從此陪它們做山林野人也無妨了。然而一年后漁陽鼙鼓動地來,亂世的浪潮裹挾著李白在奔波漂流中終其一生,這對白鷴也再不見記載。
棲息碧山里
林蔭里的白鷴陸續(xù)現(xiàn)身了,它們分為兩群,每群都有一只雄鷴各帶著三四只雌鷴,在相隔十多米的兩處溪流巖石上活動著。這是兩個白鷴家庭,一雄多雌是它們固定的家庭結(jié)構(gòu),成年雄鷴有較強(qiáng)的領(lǐng)域意識而不混居,和多只雌鷴群居,雄鷴覓食活動時,雌鷴也不遠(yuǎn)離。
雄白鷴外表華麗,雌白鷴外表樸素,育兒的工作由雌性單獨承擔(dān),這樣的雌雄差異和繁殖模式在雉類中很普遍。白鷴的雛鳥也和家雞一樣是早成鳥,出生后兩小時就可以隨父母活動。白鷴小男孩的初始羽色和雌鷴相似,他們的一身褐色羽毛在成熟過程中逐漸換成白色,距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長長。
古田山里,我再次打量了白鷴們的小舞臺,這條小溪遠(yuǎn)去的方向被濃密的灌木和茅草完全遮蔽,白鷴會嫌棄它的蔭庇過密,小溪上游方向是保護(hù)區(qū)入口處的園林,河岸抬高硬化,因而去除了許多植被,人工營造的空曠環(huán)境和保護(hù)區(qū)有計劃的投喂將它們吸引到了這里。白鷴是典型的森林雉類,喜歡在這種空曠且有裸巖的溪流尋找苔蘚、根莖芽,昆蟲和蝸牛等。
白鷴們完全沒有匆忙離去的意思,太陽已經(jīng)照到了寬闊的山谷,一大群灰喉山椒鳥感受到暖意,從林中不知道什么地方擁擠到我們面前,紅色的雄鳥和黃色的雌鳥熱切地討論著,突然一躍而出,像一股雙色的旋風(fēng)從山谷一端刮到另一端,帶走了山谷的霧氣。
灰喉山椒鳥(Pericrocotus solaris)。圖片:Capt.Z
透過變得稀薄的霧氣,我們竟發(fā)現(xiàn)又一只雄鷴站在枯樹上,這讓我想起曾見過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斑尾榛雞和自家老母雞站在樹梢的場景。說到底,雞也是一種鳥,雖然常在地上和我們相見,但有機(jī)會還是會上樹取食,睡覺時也擇良枝而棲。不過眼前這是雄鷴站在暴露的枯樹上,不像是昨晚睡在這里,那么這就是進(jìn)行著以炫耀宣示為目的的晨練了。
我們離開溪邊,走向樹上白鷴和山谷外似乎有著更多林鳥的地方。等我返回,白鷴已經(jīng)完全離開了清晨駐足的溪邊,石頭上跳來跳去的動物換成了紅尾水鴝,它紅色的尾巴快速地張合,慶祝自己獨占了空曠的溪流,直到下一個清晨白鷴再次來臨。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6年第38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Capt.Z。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zhuǎn)發(fā)
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