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黃連口服液因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引發搶購熱潮。抑制就等于能預防能治療嗎?“老藥新用”還有哪些路要走?一起來看專家的分析。
1月31日晚間,人民日報微博發布的一條消息引發轟動。消息中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和武漢病毒所聯合研究初步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消息發布后市民連夜搶購雙黃連,網絡平臺的雙黃連也基本“秒光”。
消息發布后引發巨大質疑,2月1日早晨人民日報官微已做出補充說明,稱抑制并不等于預防和治療,提醒公眾請勿盲目搶購自行服用雙黃連。那么抑制和治療到底有什么區別?中醫專家如何看待這一研究?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醫學博士張洪林告訴記者,抑制和能治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病毒本身在外界活性就很差,泡在雙黃連口服液里可能確實有抑制作用,但是這與病人口服有效,甚至能治病是兩個不同概念,即抑制不等于治療。”
張洪林說,事實上,對病毒有抑制作用的東西很多,比如醫用酒精,紫外線,干燥的空氣環境,硫酸等。研究人員為了尋找有效方法可以試驗雙黃連等藥物,但是不要著急制造爆炸性新聞。
在他看來,不論中藥還是西藥,要得出某種藥物對某種疾病臨床治療有效的結論,需要進行臨床科學觀察,有服藥組和非服藥組等嚴謹科研設計,符合科學規范的病例數,經過統計學處理等過程。
而根據網上披露的一份文件,雙黃連口服液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目前僅僅進行了一個晚上的細胞水平的抗病毒測試。
另據上海藥物所相關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承認,有關雙黃連口服液目前只是在武漢病毒所做了一個初步驗證。 后續會在上海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做一些實驗。但是對病人如何有效,還要做大量的實驗。
“老藥新用”之路到底應該怎么走?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丁勝介紹,開發藥物有其客觀時間規律,一般需要5~10年。“老藥新用”主要是通過篩選已經過一期臨床實驗驗證的安全性有一定保證的藥物,加快候選藥物的研發速度,通常可以大大縮短時間。為了在短期內發現有效藥物迅速緩解當前疫情,可以運用“老藥新用”的研發手段。但候選藥物的作用機制,是否真正有效且安全則需要進一步臨床驗證。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用于預防和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特定的治療方法正在研究中,并將通過臨床試驗進行測試。
而且根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在中成藥口服制劑不良反應報告中,雙黃連合劑2013年排名第二,2014年排名第一。
再次提醒:普通人請勿自行服用雙黃連口服液,治病請遵醫囑。
記者/李荔 新媒體編輯/房永珍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制: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