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臉盤,大長腿,耳尖激萌小毛簇,黑白相映大毛領——是的,這說的正是貴婦猞猁。但是,我們想說的不是領地橫貫歐亞大陸的歐亞猞猁,也不是盤踞北美林海雪原的加拿大猞猁,而是它們的近親伊比利亞猞猁(Lynx pardinus)。相比于廣泛分布的姊妹物種來說,它的故事更為曲折。
猞猁和它的“食物”。圖片:Roland Seitre / Minden Pictures
大臉貓,長胡須
猞猁(Lynx)是貓科的一個屬,英文中猞猁因為它們的眼球后方反光強烈的脈絡膜而得名,名字 lynx 來源于原始印歐語表示“光明”的詞根 lewk-。
“光明”。圖片:northernwoodlands
猞猁屬包括四個物種,起源于250~500萬年前上新世的北美大陸。在短尾貓(L. rufus)分化形成以后,其余三個物種的祖先在向亞歐大陸遷移的過程中快速分化產生加拿大猞猁 (L. canadensis),占據了北美寒冷森林地帶的生境;而進入亞歐大陸的一支在約150萬年前的更新世分化出了歐亞猞猁(L. lynx)和伊比利亞猞猁。
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歐亞猞猁,分布區有一部分在中國。圖片:mpiet / wikimedia commons
在整個第四季反復的冰川運動期間,伊比利亞猞猁很可能和體型更大的歐亞猞猁共享過歐洲中西部的廣大區域,但被冰川期的嚴寒驅趕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比利牛斯山脈擋住了南下的冰川,也讓伊比利亞猞猁留在半島繼續生存。
伊比利亞猞猁僅分布在紫色區域內。圖片:BhagyaMani / wikimedia commons
伊比利亞猞猁體長不到一米,相比較于它生活在寒冷地區的姐妹物種來說更加苗條,也沒有雪地靴一般的厚腳墊。像大多數貓科動物一樣,伊比利亞猞猁有著一身黃底黑斑的毛色,底色和斑點分布根據個體不同而呈現多樣性。它自然也少不了猞猁屬耳朵尖兒上特有的黑色毛簇,還有短短的尾巴和黑色的尾巴尖兒。伊比利亞猞猁最大的外形特點是臉盤兩側黑白兩色的絡腮胡子,哪怕在猞猁屬中都算大的。身處藏狐、兔猻、角雕肆意賣萌的時代,靠胡子撐門面它也很努力的好嗎。
“是我不勇猛還是我不可愛,你們為什么只看藏狐和兔猻?”圖片:Wikipedia
偉大的西班牙!
伊比利亞猞猁適應的生境是典型的地中海植被景觀,林下植被豐富的櫟樹(也就是橡樹)林地和密生的常綠灌叢提供了良好的隱蔽所,而鑲嵌其中的開闊草地是它們捕獵的好去處。
林緣灌叢中出現的伊比利亞猞猁。圖片:Luke Massey / NPL / Minden Pictures
如同加拿大猞猁鐘愛雪鞋兔一樣,伊比利亞猞猁的食譜中80%以上的獵物是穴兔,也就是家兔的野生祖先。根據獵物的數量多少不同,它們也會偶爾嘗試小型的有蹄類、鳥類和嚙齒類動物,甚至動物尸體。一只成年猞猁需要平均每天捕食一只兔子,帶著幼崽的雌性個體則需要抓到三只左右。
“今日午餐”。圖片:wikipedia
然而,作為一個適應環境的美麗物種,伊比利亞猞猁的介紹卻不能到此結束。事實上,如果說關于這個物種有一件事你需要知道的話,那就是,這個靠胡子賣萌的物種一度只剩下不到50只成年個體——它是全世界最為瀕危的貓科物種。下面這個故事才是我最想講的。
最瀕危的喵星人
20世紀之前,伊比利亞猞猁廣泛分布在整個伊比利亞半島上。然而整個20世紀,半島上的穴兔種群數量由于過度捕獵、棲息地破壞和疾病而大幅減少,尤其是50年代的粘液瘤病毒和80年代的兔病毒性出血癥病毒導致穴兔在很多地區銷聲匿跡,這對于挑食的伊比利亞猞猁來說是直接的致命打擊。同時,土地開發和建設使得林地-灌木-草地鑲嵌結合的原生植被大面積縮減,而習慣隱蔽活動的伊比利亞猞猁很少穿越大片的開闊地,也讓它們更容易受到棲息地片段化的影響。除此以外,直接盜獵和交通事故死亡也是猞猁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缺少食物、盜獵和交通事故使得伊比利亞猞猁的種群數量一直在下降。圖片:Pete Oxford / Minden Pictures
80年代末期,整個西班牙境內還有多達千只的伊比利亞猞猁生存,然而,這一數字到2002年已經下降到了茍活在兩塊獨立棲息地中的43只成年個體。在2002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將伊比利亞猞猁的保護級別由瀕危調整為極危。當種群數量下降到一個臨界值以下時,一個物種的基因多樣性持續流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加干預,伊比利亞猞猁種群很可能自然衰落,成為自美洲劍齒虎滅絕后,一萬年以來第一個滅絕的貓科物種。[注:你可能知道的全新世后滅絕的貓科動物,比如20世紀80年代滅絕的爪哇虎,是亞種。]
伊比利亞猞猁幼崽與劍齒虎化石骨架。圖片:Pete Oxford / Minden Pictures ; wikipedia
保護,帶它們絕處逢生
伊比利亞猞猁的困境是很多頂級捕食者物種的現狀縮影,然而這個故事剩下的部分或許更有意義——在2015年的評估結果中,伊比利亞猞猁持續13年的極危評級被下調至瀕危,下調理由是種群數量穩定增長和分布地區面積增大。
伊比利亞猞猁的數量也在逐步上升。圖片:José María Alvarez / wikimedia commons
從滅絕中挽救伊比利亞猞猁的,是歐盟政府的持續投入和相關組織的科學管理。保護項目主要著眼于提高棲息地質量,對現有棲息地進行全面細致的改善,從而增加可以承載的穴兔種群規模。伊比利亞猞猁再一次擁有了充足的食物和多樣化的原生生境。大部分棲息地屬于私人財產,保護項目通過經濟補貼和協助管理解決人獸沖突;過路涵洞的建設也緩解了棲息地的片段化;多個保育中心的建立實現了不同種群的基因交流和基因多樣性的保護。
西班牙多納納國家公園內的交通警示。圖片:Pete Oxford / Minden Pictures
這種地球上最珍稀貓科動物的故事可以繼續下去了。不過伊比利亞猞猁的前景并非一片光明。根據種群遺傳學原理,一個曾經幾近滅絕的物種,哪怕恢復到上百只的種群數量,無法恢復的基因多樣性也會讓它們在面對流行病和氣候變化時極為脆弱。更不用說在東南亞的叢林里,在北極的冰蓋上,在世界許多其他地區,都有生物在重走伊比利亞猞猁的老路,還沒有看到新年的希望。
集穩重與可愛于一體的伊比利亞猞猁,也逐漸迎來了希望。圖片:Roland Seitre / Minden Pictures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作者@盧平。
你可能錯過的精彩內容
人臉大顯胖,貓臉大……顯可愛!
原來,真有苗條的橘貓!
“兔兔吃不夠,戀愛談不動。”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