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黃旭華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共同榮獲本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一生屬于核潛艇 屬于祖國
滿頭白發、慈祥的笑容,照片中這位老人就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1926年,生于廣東的他,在上小學時看到家鄉飽受日本飛機的轟炸,便就此立下報國之愿。1945年9月,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開起了學術成長之路,然而1958年的一通電話,改變了他的人生。
接到電話趕往北京的他才知道國家要搞核潛艇。整個核潛艇研制團隊只有29人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沒有人見過核潛艇,更別說內部結構,他們在無數的報刊雜志里,大海撈針般地尋找著保密控制很嚴的核潛艇資料,并把零零碎碎的資料拼湊起來,最終匯總成核潛艇的總體布局。通過比對美國“鸚鵡螺號”和“華盛頓號”核潛艇的玩具模型,才總算有了實物參數。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關于核潛艇的關鍵數據,大部分都是靠算盤算出來的,每一組數字由兩組人計算,答案相同才能通過,常常為了一個數據會日夜不停地計算。除了用算盤計算數據,他們還采取用秤稱重的方法,由于潛艇要成功下水,其重量絕對不能超標,所以所有上艇設備都要過秤,安裝中的邊角余料也要一一過秤,幾年的建造過程天天如此,最終核潛艇下水后的數值和設計值幾乎吻合。就這樣,黃旭華和他的團隊用最“土”的辦法,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尖端難題。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順利下水,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這是真正的中國速度!但黃旭華知道,這僅僅是開始。
1988年,我國核潛艇研制迎來關鍵節點,首次進行極限深潛試驗,核潛艇上一塊撲克牌大小的鋼板,深潛后承受的外壓是1噸多,如果有一塊鋼板不合格、一條焊縫有問題,都是艇毀人亡的結局。參加試驗的戰士情緒低落,還有不少人寫好了遺書,面對緊張氛圍和巨大壓力,黃旭華卻決定親自帶隊下潛。一小時、兩小時......當潛艇再次浮出水面那一刻,所有人沸騰了!這一刻黃旭華笑得仿佛一個孩子。這歡呼的背后,是黃旭華和他的團隊夜以繼日的鉆研,是一次又一次的試驗,是他們遠離家鄉甘做隱姓埋名人的無私奉獻。也許很少人知道,在參與核潛艇研制的30年間,黃旭華從未回過一次家。青絲變為白發,核潛艇也從無到有,他說:“此生屬于核潛艇,此生屬于祖國,此生無怨無悔!”
為祖國解碼風云氣象
和黃旭華同為廣東老鄉的,我國大氣動力學家、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家曾慶存院士,同樣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往。如果你曾在網上搜索曾慶存的名字 ,你會發現關于他的報道少之又少,這是一位十分低調的老人,他將他的一生都投入到了科研當中。
1935年,曾慶存出生于廣東陽江的一個貧窮農民家庭,一邊務農一邊讀書,最終成功考取了北京大學物理系,而后被選派赴前蘇聯科學院作研究生。在那個計算機是稀缺寶貝的年代,曾慶存每天只有10個小時的上機時間,而且只能在深夜,于是他就白天用紙算,晚上帶著紙條去上機,一萬多行程序、一條條驗證,最終首創出半隱式差分法,讓天氣預報從望天看云的民謠和經驗,轉變為應用更可靠的科學理論和數據。但這位謙虛而平和的老人,對我國天氣預報的貢獻還遠止于此。
上世紀七十年代,曾慶存參加研制我國氣象衛星工程和發展規劃,深入研究應用衛星進行遙感的理論問題,并于1974年發表專著《大氣紅外遙測原理》,為利用衛星進行氣象監測打下了理論基礎。直到今天,這一理論都沒有過時,確保我國的氣象遙感技術處全球領先的國家行列。而自從我國擁有了氣象衛星系統,影響我國的臺風已無一遺漏地被監測到。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具體問題的研究,曾慶存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2016年6月,他獲得了享有“氣象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彰顯了我國氣象事業的水平。“堂堂七尺之軀,有骨頭,有血肉,有氣息,喜怒哀樂,激昂與敬慕,成功與挫敗,苦難與甘甜,人皆有之,我也一樣,老百姓一個。”這是曾慶存的自描,就是這樣一位改寫氣象學發展史的老人,一個在氣象科研領域躬耕的老戰士,卻把自己比作普通人。他說:“如果不是新中國成立,上大學是想也不敢想的事,黨和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選擇。”祝賀!致敬!(蔡琳、宋雅娟、張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