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伴隨新中國成立,我國的造船工業篳路藍縷,從當初裝備和人才兩方面匱乏,到自主研制核潛艇,航空母艦等大國重器。70年來,中國造船櫛風沐雨,由弱到強崛起的速度世界第一。背后傾注著無數民族科研巨匠的付出,他們用畢生追求撐起祖國的脊梁、創造著歲月靜好,為我們締造了強大的國防條件和珍貴的精神財富。為此,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國防科普委員會、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等聯合推出《小川談大師》系列新媒體科普作品,講述船舶大師鮮為人知的故事,啟迪網友具備求真唯實的科學觀,呼吁莘莘學子成為有理想、有能力、有擔當的國之棟梁。
圖為:潘鏡芙院士
“為學當似金字塔,又要博大又要高”。 ——潘鏡芙
敢為人先 勇于創新
潘鏡芙7歲那年,日軍進攻上海;當他聽到長輩們憂慮地議論:“我們沒有海軍可以抵擋日寇”,他知道了海軍的重要,立志要為祖國造大艦。1952年,他從浙江大學電機專業畢業后,從事艦船總體設計研究工作,一干就是一輩子。
60年代初,他主持某型護衛艦電氣部分設計時,首次在我國自行研制的艦艇中成功采用了交流電制。1966年6月,中央軍委批準我國自行研制第一代導彈驅逐艦,潘鏡芙作為設計工作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決心將雷達、聲納、傳感器、指揮儀和各種武器有機結合起來,首次成功地解決了艦載武器按系統裝艦的技術問題,大幅度提高了武器的命中率;1971年12月31日,我國第一艘國產導彈驅逐艦“濟南”號(舷號105)正式服役,從此,海軍進入了導彈化時代。1979年8月,鄧小平同志赴該艦考察時激動地寫下:“建設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斗能力的海軍。”不久,“濟南”艦參加了我國首次向南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結束了中國海軍只能在近海游弋的歷史。
圖為:潘鏡芙院士與051某艦長交流
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由于“濟南”艦實現了潘鏡芙提出的“全艦有機協調、綜合性能兼優”目標,在他作為總設計師設計第二代導彈驅逐艦時,按照系統工程的觀點、著眼全艦綜合性能的提高,首艦“哈爾濱”號(舷號112)服役時,被譽為“中華第一艦”。1997年,“哈爾濱”艦出訪美洲四國,約100天、歷經四季和12個時區,兩次穿越赤道和南北、東西半球,總航程達到24000多海里,首次代表中華民族進行有史以來的環太平洋航行;此后,同型艦“青島”號(舷號113)先后橫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航行33000余海里,6次穿越赤道,成功訪問了10個國家,再次刷新了人民海軍出訪紀錄;為此,從小“要為祖國造大艦”的潘院士激動地說:“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如今,我國自主研制的航母服役,成為人民海軍最大的水面艦艇,想起潘院士,和他那句“為學當似金字塔,又要博大又要高!”的座右銘,鼓舞著我們砥礪前行。
把人民海軍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軍!
圖為:田小川采訪潘鏡芙院士留念
監制:林憲東 金向軍
制片:劉蕾
策劃:小川 金赫 純清
編輯:小川 純清 金赫
音頻編輯:金赫
科學顧問:宋明達 林錦
出品單位:
中國造船工程學會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國防科普委員會
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