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 日 “我是科學家”將舉辦第十八期活動
“ 你的健康,不止醫生保駕護航 ”

本期嘉賓
鈕文異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原社會醫學與健康教育系副系主任
《我編了30年健康順口溜,想讓更多老百姓學會保護自己》

鈕文異采訪視頻: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鈕文異已經有37年高校教齡。他是77級恢復高考頭一屆入學的大學生,畢業后就一直在學校工作。
業內人提到鈕文異:哦,鈕教授,他特別會編順口溜。
“順口溜”,或者“口歌”,是鈕文異特別的健康科普手段,張口就來 。比如:小手拉大手,減鹽齊步走;合理吃動,健康體重……
不過,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是2003年開始參與的《侗歌新曲》。
“2003年,我參加了我同學王燕教授中標的世界衛生組織在少數民族地區兒童免疫計劃IEC傳播策略的一個研制項目。 說得直白點,就是通過有效的健康教育,讓民族兒童多去接種疫苗,減少得傳染病。

(鈕文異老師和團隊深入少數名族地區,進行健康教育)
鈕文異和團隊去了貴州,多次深入貴州榕江縣侗族村寨和劍河縣苗族村寨,通過入戶訪談,了解到當地人對“接種疫苗”的顧慮,比如:媽媽不識漢字看不到宣傳材料;不知道為啥那么多次打針;怕打針是搞計劃生育;怕孩子疼;怕山路遠;認為反正得了病再去看也來得及……還了解當地民族百姓的社會經濟生活、民族文化特點、疾控宣教、村里的廣播網絡通訊、家里的電視收音機設備和交通等情況。
“從傳播的角度,我 一定是要注重目標人群最喜聞樂見的方式,這樣才能被他們所接受 。以往,他們當地的疾控系統也發一些傳單,但效果不理想,一問怎么樣,他們根本不認識漢字。”同樣,在調查中,鈕文異也發現,當地民族群眾能歌善舞,認為“飯養身,歌養心,唱歌演戲潤心靈”。

(鈕文異老師收集少數名族地區的特色歌曲)
了解了目標人群的的主觀需求和客觀需求,再通過他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鈕文異決定了傳播策略:將“接種疫苗”的核心信息,改編成當地人喜歡傳唱的侗歌侗戲、苗歌苗戲,再加上符合大眾審美的招貼畫。
“我們把健康教育內容編成詞曲,讓他們自己來傳唱。而且我編的是漢族的詞兒,還請了當地文化館的館長,請他們翻成侗語,用他們原有的曲牌,相當于集體重新填詞。”

(用于傳播的民歌VCD)
新歌編好,招貼畫也設計出來,鈕文異和團隊再去做預試驗,又發現了新問題:有些村寨的人聽不懂。“侗族有南侗北侗,苗族有十里不同苗。 如何解決傳播中的小眾化問題? 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鈕文異說。
但他總有對策。
鈕文異和團隊仔細研究了預實驗的記錄,問聽不懂的百姓:聽不懂,你們為什么還要聽?
對方答: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群眾,還有熟悉與喜歡的曲調和服飾,我們喜歡看。
鈕文異參考了卡拉OK初入內地情景及電視插播廣告形式的做法,想到一個解決新策略:在每播1-2段民歌后,用當地普通話、南侗話與北侗話各插播2條疫苗接種的核心信息作為健康廣告,6條核心信息分3次插播完。順利解決了這個難題。
一年后,WHO委托第三方做評估,對效果很滿意。《侗歌新曲》也獲得了一系列獎項,包括衛生部舉辦“首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十佳論文獎;中國CDC舉辦的“全國免疫規劃傳播材料評選活動”兩項十佳優秀獎,鈕文異本人也獲得了北京市科協頒發“2012年度公眾最喜愛科學傳播人獎”。

(《侗歌新曲》也是當時的“網紅歌曲”)
鈕文異曾經總結做好傳播的訣竅,依然是順口溜的方式:“動員關鍵人物,利用當地資源,結合社區需求,選擇重點優先,使用百姓語言,群眾喜聞樂見,多用動漫圖片,通俗易懂簡練,大伙都來參與,能人就在身邊,推廣適宜技術,別忘操作示范,多種途徑宣傳,綜合策略優選,廣告家喻戶曉,扎根民間實踐。”
有人問鈕文異:你一個大教授,怎么總是編這些小順口溜?
鈕文異的回答是: 既然給老百姓做健康科普,就要用老百姓的語言,找到最恰當的方式 ,幫助更多老百姓入眼入耳入腦入心入情,讓他們行動起來,親近健康,擁有幸福。
10月19號,歡迎來A33劇場,聽鈕文異老師聊聊健康科普順口溜的故事。
10月19日下午14:00-16:30
北京 · A33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