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豳風·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原典故事】
這是一首有關愛情和婚姻的山歌,唱的是詩人見到自己意中人,央求媒人去求婚,終于將意中人娶進家門的故事。
【譯文】
為何要砍伐斧柄?沒柄做不成斧。如何迎娶妻子?沒有媒人迎娶不成。
砍斧柄啊伐斧柄,規則人人都懂,要想見那姑娘,擺好食具設酒宴。
在中國的古代,如果要迎娶新娘,必須請媒人從中說項,通過媒人,相互了解后,才能迎娶回來。
而在這首歌曲里,告訴了我們兩個很重要的道理。第一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娶妻子,必須要有媒人,媒人就相當于一個中介,幫助我們了解更多的信息。
在今天,中介無處不在,買房需要中介,租房需要中介,買車也需要中介。有了中介,能夠讓事情更順利的完成。
第二個道理: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做斧頭就需要斧柄,而斧柄要跟斧眼相匹配。要有一定的規則。如果砍下的木頭過粗或者過細,那就裝不進斧眼,如果歪歪扭扭,揮動斧頭就會使不上力量。
這告訴我們,兩種事物,小到兩根筷子,大到兩個國家,一定要協調好關系,這樣才能做事順利。兩根筷子一長一短,就不能很好的夾起菜,兩個國家沒有理清關系,合作起來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下面,我們就給大家介紹兩個國家合作的故事。
春秋的時候,晉國跟秦國合作,兩國組織了一支大軍,一起進攻鄭國。
為什么要攻打鄭國呢?
這跟晉國的晉文公有關系。晉文公沒當國君,還只是一個公子時,曾經到鄭國訪問,當時的鄭國國君沒有盡到東道主的義務,對晉文公十分冷淡。
晉文公是一個記仇的人。而且,他也需要攻打鄭國樹立自己的威望。有一次,晉文公召集各國諸侯開會,鄭國的國君鄭文公打聽到晉文公病了,干脆就不來。
這顯然是在挑戰晉文公在諸侯國中的聲望。于是,晉文公決定攻打鄭國。
為了增加勝利的把握,晉文公邀請了秦國的秦穆公,兩國一起行動。
兩國大軍一直打到鄭國的國都新鄭,將這座中原大城圍了起來。
鄭國陷入了困境。鄭文公數了一下自己的兵馬,很快得出一個比較悲觀的結論,以軍事實力論,鄭國決不是秦晉兩國的對手。
唯一的希望是,這個世界上的戰爭通常不僅僅決定于戰場之上,也不僅僅決定于數字上的實力對比。
考察了一下自己的對手,鄭文公很容易就發現,自己跟晉文公有過節,這一次他是必打無疑,而秦國跟自己并無積怨,要是能說服秦國退兵,自然就可以解鄭國之圍。
想到這個辦法后,鄭文公將大夫佚之狐叫來,交給他這個光榮的任務。
聽完國君的任務,佚之狐推薦了另一個人:
“國家現在處于危難當中,我去未必成功,如果讓燭之武去見秦君,敵師一定退去?!?/p>
燭之武,鄭國士人,目前崗位是圉人,就是放馬的。
既然佚之狐如此推薦,那應該是有把握的。鄭文公把燭之武請來,請他跑一趟。面于這個表現的機會,燭之武直接拒絕了。
“臣年輕的時候,尚且不如人,現在老了,哪還能辦成什么事?”
這是一句充滿著怨言的話,這位燭之武先生應該是有才華的,無奈在鄭國一直得不到重用,現在快混到退休了,還只是一個放馬的。
于是,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以前你不用我,現在國家危難了,你才知道找我,早干嘛去了?
可見,燭之武跟鄭文公之間的關系就沒有理順,如果鄭文公是斧柄,因為以前的疏忽,就沒辦法揮動燭之武這把斧頭。
那怎么辦,只能先把關系理順了。
面對這樣的詰問,鄭文公低下了頭,他說道:“不能早點用你是寡人的錯,但要是鄭國滅亡了,對您也沒好處??!”
這是一個誠懇的回答,燭之武接受了國君的歉意,兩者之間的關系終于理順了。燭之武答應去完成這個任務。
到了晚上的時候,燭之武偷偷從城上順著繩子爬下城。據說,燭之武已經九十了。如此高齡還能翻墻,實在讓人佩服。
夜色里,燭子武潛向了秦營,他面對的其實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任務。
一路上都有晉兵在巡邏,怎么才能找到秦國的軍營?而且就算成功到達秦營,可秦國跟晉國的關系最近特別好,是春秋著名的友好邦交典范,兩國聯系緊密,保持了秦唱晉隨,晉唱秦隨的節奏。
兩國就像一把緊密的斧頭,這些年頻頻對中原諸國動武,相互之間配合默契,聯系緊密。
燭之武去找秦國游說,秦國未必同意退兵,更可能將燭之武送到晉軍當禮物。
要怎樣說服秦國呢?只有找到秦國跟晉國之間的漏洞,就像在斧柄跟斧頭尋找到縫隙,然后搖動它,使兩者之間瓦解。
燭之武找到了其中的縫隙。
借著夜色,燭之武成功來到了秦營,然后見到了秦穆公。
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大軍包圍鄭國,我們鄭國大概是要滅亡了,但如果鄭國滅亡對秦公你有好處,那請秦軍繼續進攻!”
燭之武沒有求情,反而直接要求秦軍加強進攻。
這個表態引起了秦穆公的興趣,他示意對方繼續說下去。
“只是秦國跟鄭國隔著晉國,就算秦國得到了鄭國,只怕也掌控不住 ,最后鄭國的土地還是要交到晉國的手上吧。如此,秦國就是在幫晉國強大。晉國強大了,不就是削弱了秦國?”
秦穆公的臉色凝重起來,燭之武說中了他的心事。
秦國雖然跟晉國建立了友好關系,但兩國相鄰,都是大國。秦晉兩國永遠都是競爭大于合作的兩個國家。而且不跟鄭國相鄰。秦國跟鄭國之間隔著一個晉國。如果拿下了鄭國,秦國也無法越過晉國得到土地。
覺察到秦穆公的思想變動,燭之武不再繞圈子,直接將秦晉兩國的利害關系擺了出來。
“當年您對晉國有恩,晉國說要報答你土地,結果他早上回到國家,晚上就開始修防御工事,這些事情您都是知道的。晉國什么時候滿足過?等到他在東邊將鄭國吞并后,只怕接下來就要入侵秦國。”
燭之武說的是秦晉兩國之前的事情,以前晉國就欺騙過秦國。
“不會吧?!”秦穆公開始冒汗了。
“請問,如果晉國不入侵秦國,又去哪里擴張土地!”
秦穆公鄭重點了點頭,承認對方說得是事實。
“不如秦君留著我們鄭國作為您的東道主,您的使者以后到東方來時,我們鄭國就能提供食宿!”
秦穆公連連點頭,轉憂為喜,當場與鄭國人結盟,并派人幫助鄭國守城。
燭之武出色完成了鄭文公交給他的任務,其成功的關鍵就是找到了秦晉兩國之間的縫隙。兩國并不像看起來那么緊密,他們之間也有防患,也有利害關系。燭之武找到了這樣的縫隙,并將它放大,終于動搖了秦穆公的心。
秦軍倒戈的消息傳到了晉營。
晉文公知道秦國跟晉國不可能永遠友好相處下去,但他沒想到的是,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刻,秦國竟然背棄了晉國。
晉國的大夫狐偃氣得胡子都在發抖,當場表示應該馬上攻擊秦國。
晉文公止了這個行為。
“不行!沒有秦公,我們都到不了這個地步。我們依靠過他,現在卻傷害他,這是不仁。跟親近的國家反目,這是不智。我們是一起來的,現在如果分裂,這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p>
說完,晉文公下令將自己的大軍從鄭國撤走。
晉文公做出了明智的選擇,他跟秦國之間的關系,就像斧頭跟斧柄,只有兩者合作,才能成為有力的斧頭,現在有了縫隙,還要抽出斧柄打斧頭,這怎么可能成功呢?
在這個故事里,我們就知道,兩國之間的合作就像斧柄與斧頭,一定要按照規則緊密合作。要兼顧到雙方的利益,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事情就一定辦不成。
蔣柳,文史作家,歷史自媒體“腦洞歷史觀”主筆,頭條學院講師,國學文化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倡導打開腦洞看歷史。著有《讀懂春秋,就懂了當下》《諸王的游戲》《隋唐不演義》《唐末刀鋒匯》等。其自媒體“腦洞歷史觀”,擁有百萬訂閱,閱讀達二十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