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頂鶴(Grus japonensis),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仙鶴”。這是一種生活在沼澤或淺水地帶的大型涉禽,因其外表極盡華麗,常被人冠以“濕地之神”的美稱,甚至還曾經是競爭“國鳥”的有力候選者。又因其數量極度稀少,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鳥類學界一般認為,丹頂鶴現存三個種群,分別是:日本北海道的島嶼種群、在三八線越冬的大陸東部種群以及在中國越冬的大陸西部種群。 

值得一提的是,幾乎全部丹頂鶴西部野生種群的遷徙都要經過秦皇島,尤其是北戴河濕地。丹頂鶴群過境會集中在天氣情況適宜的很短一段時間內,對于秦皇島的觀鳥人來說,每年幾十天漫長的等待,只為那幾分鐘的相遇。


吊詭的是,在其他兩個種群數量穩定上升的同時,本世紀以來,在我國越冬的大陸西部種群數量卻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從近幾年越冬地和遷徙過境地的調查數據來看,西部種群的野生丹頂鶴數量在400~600只,且很可能不會超過500只,再加上持續下降的趨勢,可以說是非常岌岌可危了。 

造成丹頂鶴西部種群垂危的原因有很多,如遷徙經停棲息地的喪失毒殺遭遇盜獵等等。但近十年來,民眾的保護意識明顯提升,獵殺丹頂鶴的新聞已罕見于報端,而另一個更加隱秘的重要原因卻逐漸浮出水面。

01

越來越多的圈養丹頂鶴

2016年,一篇發表在鳥類學專業期刊《鳥類學研究》(Avian Research)上的論文通過實地調查和查閱文獻發現,截至2013年,在國內16個保護區和83家動物園內,總計飼養了1520只丹頂鶴(保護區有603只,動物園里有917只),其中以扎龍和鹽城保護區為代表的五個保護區內就飼養了518只丹頂鶴

而1999年,國內已知圈養丹頂鶴的數量僅為555只。

14年間,丹頂鶴圈養種群數量增加了965只,2013年數量達到1999年的2.73倍


進一步分析圈養種群的繁殖成功率和死亡率之后,研究者發現這種增長并不自然,只有通過每年從野外獲取新的個體才能實現。據估算,14年間至少需要從野外補充244只,即以每年10~27只的速率,才可能維持這樣的增長。 

根據2019年中國鶴類及棲息地保護學術研討會上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中國圈養丹頂鶴數量達到2552只——遠遠大于國內野生種群數量(在國內越冬的西部種群不超過500只)。

02

被偷走的蛋

至于具體的從野外補充個體的方式,目前我們可以確定的就是,保護區會通過從野鶴巢內“撿蛋”進行“人工孵化”。

2017年12月央視財經頻道的一期《財經周刊》中,在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頂鶴繁殖地、擁有豐富的丹頂鶴人工繁育經驗的黑龍江扎龍保護區,一位丹頂鶴飼養員為我們道出了實情——2017年,他們還在從丹頂鶴巢里“取”蛋。 



記者:你把蛋拿走了對鶴媽媽會不會有影響,它是不是會很傷心呢?

飼養員:那肯定會一點兒,然后它一看,我這個窩里沒有蛋了,我再下倆吧,又下兩個。這樣我拿走這兩個,在機器里進行人工孵化,然后它自己再孵倆,這樣鶴的種群數量就增加了。咱們雙保險,要是讓它自己孵,就頂多孵倆。



然而,現實并不會像飼養員說的那么輕松。“撿蛋”會導致孵化時間延后,小鶴羽毛長不齊就無法遷徙,父母就會和孩子一起滯留在東北,天氣很冷了也無法到達越冬地。

而如果是等到小鶴快要孵化出來才“撿”走蛋,或者是重復“撿蛋”,那么造成的影響就會更大,甚至直接導致繁殖失敗

這一點得到了沈陽理工大學生態研究室主任周海翔教授的驗證。他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直言:


“圈養丹頂鶴,這種做法不合理。丹頂鶴雖為瀕危物種,但還沒到需要進行搶救性保護的程度。就算是朱鹮這樣的瀕危物種,也是創造自然的棲息環境,倡導野放……

野生丹頂鶴很警覺,若有人進入其領地,有些丹頂鶴甚至會棄巢。并且,人拾蛋,無法獲知這是丹頂鶴第幾次產卵。這是丹頂鶴這種瀕危物種的野外種群不能恢復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且,丹頂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管理是非常嚴格的。撿拾其鳥蛋或其他獲取其野外個體的行為,應該得到國家級管理部門的許可。扎龍保護區所有的“撿蛋”行為是否都得到了許可,也要畫上一個問號,至少目前還沒有公開資料對此進行說明。

雖然扎龍保護區一直宣傳自己進行的野化放飛工作,但從目前公布的內容來看,成功融入野外種群的只是一些個例。北京師范大學張正旺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也證實,國內有通過野化放歸讓保護動物回歸自然的案例,例如大熊貓、麋鹿、野馬、朱鹮等,但目前丹頂鶴還沒有大規模野化放歸成功的案例

03

圈養的丹頂鶴怎么樣了

那么保護區里和動物園里的丹頂鶴具體是什么情況呢?

公開資料顯示,扎龍保護區內圈養的丹頂鶴有400多只。從游客在當地拍攝的照片,以及扎龍保護區自己發布的信息來看,保護區會把丹頂鶴密集地圈養在籠子里,每天進行“野化訓飛表演”兩次,每次半小時,供游客近距離拍照

到了“下班”時間,就會有工作人員拿著兩只長竹竿把丹頂鶴全部趕回籠子里。節假日游客量大的時候,還可以“加訓”,每天四次。從網上公開的信息來看,向海、鹽城等丹頂鶴保護區也有類似的表演。


至于動物園,圈養丹頂鶴可見于國內幾乎每個主要城市的動物園中,如無意外,應該主要由各丹頂鶴保護區提供。

正如上述周大慶先生的論文所述,動物園內的丹頂鶴是很難有效繁育后代的。而且有些丹頂鶴的飼養狀況也很糟糕,甚至出現過被飼養員打得血肉模糊的情況,而飼養員最終并沒有承擔刑事責任。


回到野生丹頂鶴種群的問題上來,如何讓野生丹頂鶴的西部種群轉危為安?除了加大對丹頂鶴遷徙及越冬地的保護力度外,停止保護區以“人工繁育”為目的“撿蛋”等獲取丹頂鶴野生個體的行為,是勢在必行的。

最后,再對可能會造成困惑的兩個問題進行一下梳理:

1. 日本北海道不也是通過投喂,把丹頂鶴變成了留鳥發展旅游業嗎?

有這樣的疑問或持有這樣的觀點的朋友,對日本丹頂鶴的實際情況缺乏了解。


丹頂鶴曾經廣泛分布于日本,模式標本采集于日本,學名“Grus japonensis”中的種名部分“japonensis”就是日本的意思。明治維新以后,日本的丹頂鶴種群急劇衰落。到20世紀初,本州的丹頂鶴幾近絕跡。


1924年,北海道發現了20只左右的丹頂鶴,人們為了幫助它們存活下來,冬季為它們投喂食物,這一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雖然現在日本北海道的丹頂鶴有1000余只,卻都是當初20只左右的后代,存在遺傳多樣性低的問題。

另外,北海道的丹頂鶴也并不是完全不遷徙,有些個體是會進行遷徙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并不完全一致。北海道的現行做法是繁殖季不干預,冬季進行集中投喂。


2. 人工取蛋不是拯救很多瀕危物種所采用的方法嗎?

答案是肯定的,人工繁育是拯救很多瀕危物種的有效方式,但要看具體的方式方法。

正如周海翔教授所說,中國野生丹頂鶴目前仍有依靠自身恢復種群的能力,即使是曾經極度瀕危的朱鹮,也是一直以就地保護為主,人工繁育野化放歸為輔。第一只人工飼養的朱鹮個體,是從巢中掉落出來的幼鳥,而且其野生種群一直遠大于圈養種群


撿拾鳥蛋進行人工孵化,在一定條件下確實可以提高孵化成功率,比如對極危物種勺嘴鷸(Calidris pygmeus)就已經采取了這種方式,并獲得了成效。但問題是孵化出來之后的去向——把大量丹頂鶴圈養在保護區或賣給動物園,顯然無法起到壯大野生種群的目的。


此外,真正的以野化為目的人工繁育是不應該讓鶴看到人臉的,而扎龍保護區內的圈養丹頂鶴,無論是在幼鶴飼養還是“野化訓飛”過程中,都是近距離看到人臉的。這樣產生的丹頂鶴不會懼怕人類,也難以具備野外生存的能力。


中國野生丹頂鶴的種群規模和遷徙能力尚在,現在努力,還不算很晚。


本文是物種日歷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歷作者@刑小天Bird-Seeker。


以保護為名的盜竊,正在蠶食中國的丹頂鶴種群

圖文簡介

丹頂鶴(Grus japonensis),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仙鶴”。這是一種生活在沼澤或淺水地帶的大型涉禽,因其外表極盡華麗,常被人冠以“濕地之神”的美稱,甚至還曾經是競爭“國鳥”的有力候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