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蔓枯病和枯萎病是世界范圍內的真菌性土傳病害,在我國甜瓜各種植產區均有發生,嚴重影響甜瓜的品質和產量。據報道甜瓜蔓枯病田間發病率有的高達60%-80%,減產達30%;枯萎病嚴重時可減產80%-90%,甚至絕收。蔓枯病和枯萎病在田間容易混淆,造成防治上的困難。本文從癥狀、病原兩個方面對蔓枯病和枯萎病進行診斷識別,同時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一、甜瓜蔓枯病和枯萎病的癥狀區別
田間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診斷識別甜瓜蔓枯病和枯萎病:
1、蔓枯病葉片發病大多從葉緣開始,病斑呈“V”形或半圓形褐斑,后期病斑上有小黑點,病部易破裂;枯萎病表現為植株葉片自上而下的萎蔫、發軟,呈棕褐色。
2、蔓枯病在莖蔓上多從分枝處開始發病,病斑長條形,嚴重時發生縱裂,橫向切開病株莖蔓可見維管束不變色;枯萎病在莖蔓上無明顯癥狀,但有時根莖部發生腐爛,橫向切開病株莖蔓可見維管束變成褐色。
3. 蔓枯病不危害根部,但枯萎病危害根部,病株根部側根和須根少。
圖 1 甜瓜蔓枯病
圖2 甜瓜枯萎病
注:A藤蔓開裂; B 植株萎蔫;C上受害根,下正常根;D為莖基部干裂;E維管束變色
二、甜瓜蔓枯病和枯萎病的病原菌及其特性
蔓枯病的病原菌為子囊菌亞門亞隔孢殼屬的小雙胞腔菌(Didymella bryoniae),子囊孢子無色雙胞;無性型為半知菌亞門莖點霉屬的葫蘆莖點霉菌(Phoma cucurbitacecuum),分生孢子無色,單胞或有一個隔膜,單胞兩端各有一個油球,短圓形至圓柱形,兩短鈍圓(圖3)。
蔓枯病菌以分生孢子器、索狀菌絲和子囊殼在土壤或未腐熟的糞肥中越冬,存活時間3-8個月。濕度不同,存活時間不同,旱地存活時間較長;種子帶菌可存活18個月以上。
圖3 甜瓜蔓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
枯萎病菌的無性態為尖孢鐮刀菌甜瓜專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 melonis),產生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兩種類型的分生孢子,其中大型分生孢子無色,鐮刀型或紡錘形,而小型分生孢子無色,橢圓形。環境不良時,菌絲上易產生厚垣孢子(圖4)。
枯萎病菌以菌絲、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在土壤或未腐熟的糞肥、病殘體中越冬,也可通過種子帶菌傳播病害,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以上。
圖4 甜瓜枯萎病菌的菌落及分生孢子形態特征
三、防治措施
1、農業措施
(1)土壤消毒:采用雙膜法太陽能土壤消毒技術和棉隆藥劑土壤消毒技術。雙膜法是在夏季高溫期(白天高溫達35℃以上,晚上不低于22℃),翻土后覆蓋一層黑地膜,在搭建小棚,蓋上透明棚膜,保持兩周以上,撤去覆蓋物,5-7d后可定植。棉隆藥劑消毒技術是在整地時混入棉隆,耕作均勻,密閉覆蓋農膜10-15d后,再次進行整地并灌水加快藥劑揮發,5-7d后即可種植西甜瓜幼苗。這兩種方法只適用于少雨地區。
(2)輪作倒茬:與非葫蘆科植物如禾本科作物實行3-5年輪作,最好實行3-5年水旱輪作,可有效減輕蔓枯病和枯萎病的發生。
2、嫁接防治
利用嫁接技術來防治西瓜枯萎病。選擇南瓜、冬瓜、野生西瓜等抗性較強的葫蘆科作物做砧木,與甜瓜幼苗接穗嫁接后培育成嫁接苗,再移栽大棚或大田中,能有效減輕枯萎病的發生。
3、藥劑防治
(1)蔓枯病:發現蔓枯病后應及時施藥防治,可用嘧菌酯·苯醚甲環唑(阿米妙收)1500倍、45%咪鮮胺水乳劑2500倍、苯醚甲環唑(10%世高)1500倍、氟吡菌酰胺·肟菌酯(露娜森)1500倍、戊唑醇(43%好力克)5000倍、75%粉劑百菌清800倍等藥液噴霧,每隔7~10天一次,連續施藥2~3次。除了葉片上施藥外,應注意將藥液噴施到莖蔓上的發病部位。莖蔓上發病初期,還可用藥液涂抹到莖蔓上的發病部位,治療發病部位并防止病害蔓延擴展。
(2)枯萎病:田間發現枯萎病病株后應及時施藥防治,可用25%咪酰胺乳油、50%多霉靈粉劑、70%惡霉靈粉劑、50%異菌脲粉劑等,兌水配置成1500倍藥液,視植株大小每株灌根施用藥液0.25-0.50公斤,使得藥液能覆蓋植株全部根系。
作者: 福建農林大學蔡學清、浙江大學宋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