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過年了,花市里蝴蝶蘭又多了起來。作為年宵花市最常見的花卉之一,今天的蝴蝶蘭是我們桌上臺前的陳設,是造型精致的裝飾品,是仔細包裝后互相贈送的禮物。

然而,當我們看著琳瑯滿目的蝴蝶蘭盆栽時,很難想象兩百年前,所有的蝴蝶蘭還都深藏于人跡罕至的亞洲雨林中,尚未被植物學家發現,更不用說被園藝家栽培。今天,在那些幽暗又潮濕的密林之中,野生蝴蝶蘭依然在掙扎著生存,牢牢地抓住布滿地衣和苔蘚的樹干,開出優雅又充滿野性的花朵。


從野生到栽培

現代的蝴蝶蘭品種大多已經不具有野生種那野性的美了,它們雜交了太多太多次,親本的特征已經逐漸模糊。如果我們去觀察一朵野生蝴蝶蘭,會發現那不僅是一朵花,也是沒有創作者的天然藝術品。每一朵花都是近乎在無序宇宙中偶然出現的有序漣漪,是無數次隨機事件的極小概率的疊加,是進化論表現出的最優雅的形態之一

人類多么幸運,可以欣賞這種復雜的美。蝴蝶蘭花朵無比精巧的結構總是能打動我,那富有節奏而恰到好處的曲線看上去超乎想象,但又仿佛生來就應該是這樣。 

臺灣蝴蝶蘭野生型。圖片:余天一

雖然我們在花市見到的蝴蝶蘭都是雜交選育過不知多少次的園藝品種,但如果仔細觀察那些花朵,你依然會感受到復雜又精巧的結構帶來的魅力。不管花形如何千變萬化,我們總能看到蝴蝶蘭標志性的合蕊柱唇瓣。唇瓣與花梗的連接處較為細弱,使得它可以自由活動;前端是一個“停機坪”,經常會出現指示燈一樣的斑點;內側則像一個有棚頂的車庫,在最終停機的地方還有一個可供攀爬的乳突,準確無誤地把傳粉者引導到合蕊柱下。


也許你會問,野生種蝴蝶蘭那么美,為什么花市里的蝴蝶蘭我總是喜歡不起來?人類在培育園藝植物時有很多育種方向,但主要目標總是往花序上花更多、單朵花更大、花形更圓整的方向培育,近幾十年來才出現了更多的小花品種。

一開始人們青睞的雜交親本總是大花的原種,比如花朵碩大而潔白的美麗蝴蝶蘭P. amabilis)。但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后,育種技術開始有了非常快的發展,人們的審美也逐漸多樣起來,各個原種都參與到了雜交之中,所以現在我們才能看到無數不同大小和花色的品種。


蝴蝶蘭不僅花大色多,而且非常好養。大部分蝴蝶蘭品種最怕的是長期低溫,但只要在室內養護就不會凍傷,對于大暖氣區和大沒有暖氣區都是這樣。其他則沒有太多需要特別注意的,作為肉質的附生植物,大部分蝴蝶蘭都很耐旱,忘記澆一兩次水都沒關系。所以,即使是新手也可以養好蝴蝶蘭,開完花以后也不要立刻丟掉,說不定還可以搶救一下,一年以后或許會再次開花呢。蝴蝶蘭開花需要低溫刺激花芽分化,所以秋冬過高的溫度會阻礙花芽生長,已經開花的蝴蝶蘭壽命也會變短。

華西蝴蝶蘭(P. wilsonii),落葉蝴蝶蘭之一,原產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藏南部;在良好的栽培條件下可能不落葉。圖片:余天一


是營造氣氛,還是獨自欣賞

植物園藝品種的培養需要滿足市場需要,而蝴蝶蘭的主要需求還是公共空間的布景陳設,需要花朵足夠大、足夠醒目。確實,一株清秀的蘭花適合靜靜獨賞,卻不適合在商店或寫字樓里用來布置大型景觀,也很難營造節日的喜慶氣氛。

現代蝴蝶蘭品種有很多看起來顏色浮夸甚至艷俗,其實這些起來像塑料一樣虛假的顏色,也傾注了園藝育種家百年的努力。蝴蝶蘭的園藝品種里有很多顏色是野生種沒有的,比如純黃色、純紅色、藍紫色,這些顏色完全是人工培育出來的。


白色的蝴蝶蘭品種是最早開始培育的,也是現在最占主流的品種。今天我們能看到的白色品種,花形幾乎都像圓盤一樣整齊,然而原種的花瓣大多不甚齊整。這圓潤的造型是長期選育的結果。我們在花市中最常看到的品種是 P. Sogo Yukidian 'V3' CCE/AOS,CCE/TOGA,俗稱“大白花”。

“大白花” P. Sogo Yukidian 'V3' CCE/AOS, CCE/TOGA,花形圓整,一次最多可以同時開70余朵花,非常漂亮。圖片:余天一

那么問題來了,白花的蝴蝶蘭為什么這么大?絕大多數大花白花蝴蝶蘭的親本都是 P.Doris,這是一個四倍體個體,它的親本也是蝴蝶蘭屬里花最大的美麗蝴蝶蘭。



那些奇奇怪怪的蝴蝶蘭

近年來大陸逐漸開始流行的的丑角(Harlequin)品種更是神奇,它們具有大小不一、像墨汁一樣暈開的斑點,這樣的特征在原種里是完全找不到的。丑角品種的斑點位置可能分散在整朵花上,也可能集中在某個區域,但是大小和暈染程度完全隨機。


丑角類品種來自1983年臺灣一個蘭圃的雜交(P. Misty Green  × P. Liu Tuen- Shen),產生的子一代中出現了一個斑點明顯的個體(P. Golden Peoker),而這個品種克隆后又出現了一個斑點更大、更隨機、顏色更深的品種(P. Golden Peoker 'BL'),人們開始利用這個品種雜交,隨后創造出了各個顏色的丑角品種。


此外,蝴蝶蘭近年又出現了新的大唇瓣(唇瓣發生瓣化)品種,唇瓣完全攤平和花瓣相似。雖然我不喜歡這一類,但這正說明了目前蝴蝶蘭的品種選育方向正在變得越來越多樣。

同時,與我們的直覺不同,小規模生產商一般會集中生產最受歡迎的花大或色艷的品種,而大的種苗公司才會繁育更多樣的品種。現在至少在大陸市場,更多人開始購買蝴蝶蘭作為家庭盆栽,這有助于推動新品種的出現。

原產菲律賓的(P. lueddemanniana),紅色和斑紋品種的重要親本。圖片:余天一


人們卻給它降下黑暗

野生的蝴蝶蘭生活在亞洲熱帶至亞熱帶。狹義的蝴蝶蘭屬只分布到熱帶和亞熱帶交界的邊緣,廣義的蝴蝶蘭屬以韓國南部、日本南部和浙江為北限(萼脊蘭 P. japonica、象鼻蘭 P. zhejiangensis),以澳大利亞北部昆士蘭為南限。大部分物種是常綠的,分布在熱帶低海拔雨林中,另外有一些落葉物種分布在喜馬拉雅的高海拔季雨林中。雨林中高大的喬木層層林立,冠層之下光線極度缺乏,蝴蝶蘭就像陰暗中的一道光,點亮了暗影之下的世界。

萼脊蘭(P.  japonica)曾經屬于萼脊蘭屬Sedirea,近年來的分子系統學研究將萼脊蘭屬并入蝴蝶蘭屬,成為了分布最北的蝴蝶蘭。圖片:余天一


這林中的一束光給人類帶來了無比的震撼,也給它們自己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在發現蝴蝶蘭后的200年里,人們不斷進入遙遠而危險的雨林,不顧一切地采挖野生植株

早期的蝴蝶蘭采集艱苦而希望渺茫,植物獵人付出了無數金錢甚至生命的代價。雖然很多蝴蝶蘭藏身于最難以抵達的遙遠雨林中,但人類追求新奇事物的欲望是如此無限。到現在,一部分物種都受到了嚴重的采集和棲息地破壞,少數甚至瀕臨滅絕


蘭嶼之殤

人類的瘋狂采集對蝴蝶蘭造成的毀滅性影響,蘭嶼的臺灣蝴蝶蘭就是最直接的例子。臺灣蝴蝶蘭(P. aphrodite ssp. formosana)僅分布于臺灣南部(原亞種分布于菲律賓北部),和美麗蝴蝶蘭非常相似,區別在于臺灣蝴蝶蘭的唇瓣為寬三角形,而美麗蝴蝶蘭的唇瓣為窄梯形。

臺灣蝴蝶蘭的花比美麗蝴蝶蘭小,但是小花的品種有不一樣的美。這是四倍體的臺灣蝴蝶蘭品種,比原種更加圓整,在全世界都非常受歡迎。圖片:余天一

1879年人類在紅頭嶼發現了臺灣蝴蝶蘭,十余年后植物學家又在恒春半島發現了另一個種群并鑒定為新種,但長久以來鮮有人栽培。直到1952~1953年士林園藝試驗所將臺灣蝴蝶蘭送至美國蘭展,其連續兩年獲得金獎,1956年又在法國花展獲金獎,從此這個神秘的物種在國際上名聲大噪,曾經的紅頭嶼也因此改名為蘭嶼


小蘭嶼蝴蝶蘭(P. equestris),在中國僅分布于臺灣小蘭嶼島,是很多微型品種的親本。圖片:余天一

但名聲帶給臺灣蝴蝶蘭的卻是災難。臺灣蝴蝶蘭身價瘋漲幾十倍,大量商人和愛好者雇傭島民采集蝴蝶蘭。僅僅幾年,島上的蝴蝶蘭就被采集一空,之后再也沒有人在蘭嶼島上發現野生蝴蝶蘭的蹤跡,現在只有交通不便、難以踏足的臺東大武山可能還有野生種群遺存。

以臺灣蝴蝶蘭聞名的蘭嶼,已經永遠失去了臺灣蝴蝶蘭的野生種群。但值得慶幸的是,臺東的蘭圃一直保存著蘭嶼種群的臺灣蝴蝶蘭,沒有任意雜交,避免了基因污染。現在,人們正嘗試將人工種群逐步引回蘭嶼

重新引回蘭嶼進行復育的臺灣蝴蝶蘭。圖片:余天一

亡羊補牢,已為遲也。大陸的無數蘭科植物正面臨和當年臺灣蝴蝶蘭相似的險境,它們不僅受到觀賞植物貿易的威脅,同時也作為藥材被采挖一空。野生種群一旦消逝,物種的基因多樣性就再也無法挽回。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次發生。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作者@余天一。


年宵花必備的蝴蝶蘭,已經要被人類禍禍完了

圖文簡介

快要過年了,花市里蝴蝶蘭又多了起來。作為年宵花市最常見的花卉之一,今天的蝴蝶蘭是我們桌上臺前的陳設,是造型精致的裝飾品,是仔細包裝后互相贈送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