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對一個藥材店的印象特別深刻,門外總是掛著巨大的干制鯊魚皮,店里面的玻璃櫥窗內還擺放著一個超級大的干魚翅,感覺占據了整面墻,現在看來當時那個巨大的魚翅可能是來源于鯨鯊 Rhincodon typus。
鯨鯊是當今世界現存最大的魚類,目前有確切測量的最大體長記錄為18.8米,雌性通常會大于雄性。鯨鯊也是最具辨識度的魚類之一,它們灰藍色的身體上布滿了大小不一的白色斑點,像繁星點點的夜空,體側有三條縱向的棱脊,看上一眼便不會再忘記。鯨鯊個頭雖大,眼睛卻很小,位于大嘴巴的兩邊眼睛,與巨大的身體對比起來,簡直不要太萌,有時你甚至會忽略它的存在。小眼睛意味著鯨鯊的視力很差,對獵物及外界的感知都需要依靠靈敏的嗅覺和聽覺。鯨鯊是非常溫柔的濾食性大魚,喜歡攝食浮游動物和中上層生活的魚類。鯨鯊的嘴巴巨大,能達到1.5米寬,位于身體的最前端,嘴里有很小的倒鉤狀的牙齒。攝食時鯨鯊會張大嘴巴吞吸進一大口水,然后閉上嘴巴,將海水通過頭部兩側的鰓裂濾出,鰓內5對密密麻麻的梳狀結構便可將大于1毫米的生物和其他碎屑全部截流下來一口吞進肚中。
鯨鯊屬全球性分布,從熱帶到溫帶均有它們活動的影子,中國從南海到山東威海附近的海域均是鯨鯊的活動區域。它們洄游習性明顯,經常為了追尋食物而進行長距離的遷徙,沒有固定的生活海區,通常在熱帶海區較為常見,有一些個體被觀察到在一個同一海區停留的時間在1~6個月之間,當該海域的食物變少,便開始向其他遷徙。它們還具有晝夜活動的現象,白天通常待在較深水域,夜間則相反。不過,目前在東南亞一些旅游業較為發達的地方,例如菲律賓宿務島的奧斯洛布(oslob),會通過人工定時定點投喂餌料的方式將鯨鯊吸引到某個特定的海區,以此吸引游客通過浮潛等方式進行觀看鯨鯊。這種方式目前尚存在較大的爭議,因為目前固定的投喂對鯨鯊的遷徙及尋找食物的能力等方面的影響尚未知;但相較將鯨鯊圈養在狹窄的水族館中,這個方式似乎有被可接受的地方。由于鯨鯊的全球性遷徙習性,它們交配的行為、場所及產仔的場所都仍是未解之謎。目前觀察到每年5~9月在巴西沿海聚集的鯨鯊中,有雄性生殖器官鰭腳出現損傷的現象,因此認為該海域可能是鯨鯊的交配場所之一。鯨鯊是卵胎生的鯊魚,卵會在雌性的子宮內受精并發育成幼魚再被產出體外,交配得到的精子會被留在子宮內,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雌性仍能利用這些精子產下幼魚,一次最多可有300只的幼體在子宮內。剛被產出的幼魚體長為30~50cm,幼魚的成長在深海或者遠離海岸的大洋中進行,其行為難以被獲知,幼鯨鯊也非常少見。到目前為止,鯨鯊的群體數量仍是個謎,根據對1964~2016年中所有關于鯨鯊的影像資料進行身上花紋的識別區分,結果顯示鯨鯊的個體數超過7000只,但這個數據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只能說明鯨鯊的數量在這個數字之上。在所有的鯨鯊中,大約有75%是生活在印度-太平洋海域,剩余則生活在大西洋。分析歷年鯨鯊分布海域的監測數據,發現在過去的75年間,鯨鯊印度-太平洋海區的群體數量下降了63%,在大西洋的下降了超過30%,因此,IUCN在2016年鯨鯊最新的評估中將其群體狀態提升為瀕危(EN)級別。另外,由于鯨鯊的性成熟年齡較晚,要超過21歲,甚至有可能需要大于30歲才能達到性成熟,因此成熟個體的減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群體恢復的難度。
鯨鯊群體數量的下降和人類活動分不開。近年來,漁船的性能、功率、數量以及捕魚范圍不斷提升和擴大,使得鯨鯊被誤捕的概率也在逐年增加;另一方面,鯊魚在一些地區飲食上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加,在東南亞及中國華東和華南沿海一帶以及香港、臺灣均有捕撈食用鯊魚的傳統,鯊魚被加工制成了鯊魚油、魚翅、鯊魚丸等,鯨鯊也是其中的一員。
昂貴的鯊魚油目前已經可以通過人工合成的方式進行生產,但被奉為高級補品的魚翅目前在中國仍為熱銷的干制海產品,尤其是廣東、廣西、福建、浙江、香港和澳門等地。重金屬含量超標的魚翅實際上是不被建議食用,但是傳統飲食文化的影響以及“養生”人士極力吹捧,魚翅在中國的消費還是在逐年上升。市場上的魚翅均沒有標明其所屬的物種,這有違于中國食品安全法,再加上中國目前缺乏魚翅相關的行業標準,其食品安全及合法性問題也值得商榷。
全球有超過130個國家的魚翅出口到中國,其中大約有50%到了香港,大部分經過修剪、再包裝后轉運到大陸市場。一份針對香港干貨海產品市場上魚翅種類的分子識別研究表明,一共有76種軟骨魚類的魚鰭被用于制作魚翅,包括鯊魚以及鰩等,其中包括CITES附錄II的種類。相關的研究引起了香港政府的重視,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AFCD)在香港的干貨市場開始采樣收集證據,為將進行魚翅非法貿易的人送進監獄做準備,而大陸地區的魚翅研究仍在進行中,希望也同樣能引起重視和更進一步的有效監管以及法律制裁。飲食習慣的改變也許需要很多年或者幾代人的時間去改變,但很多瀕危物種可能等不到那個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