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攝影師Kaushik Vijayan在印度南部叢林里拍到的一組照片,在Instagram上征服了諸多文藝愛好者。圖中的動物擁有暗黑夾紅暈的皮毛,頭頂和前肢點綴著黃白色的色塊,黑尾巴中間有一條金線,耳朵像兩把棕色的小刷子。

這副“煥彩美顏”在網絡上熱傳,隨之傳開的還有它的名字——印度巨松鼠(Ratufa indica)。 



住房是鼠生大事   

鼠如其名,印度巨松鼠真的很“”,體長可達46厘米,還有一條比身體還長的尾巴。雖然看上去笨重,但它和小型松鼠一樣身手矯健,可以一躍3米多遠,還能用后腳攀住樹枝玩倒掛金鉤。


印度巨松鼠幾乎是純素食者。它最喜歡的食物是樹木和藤蔓的種子,也吃果子、葉子、樹汁等。跟一些小型的松鼠不同,它的盲腸非常大,包含大量能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因此它可以攝入大量的粗纖維食物——印度巨松鼠的食物里,有時竟有53%是粗糙的樹皮


另外,它還對一些植物的有毒成分有抵抗力。比如,巨松鼠會吃一種漆樹科植物Holigarna arnottiana的果實,而這種植物里含有刺激性很大的內酯類物質(lactone),人接觸它的木頭都會起水泡。


有時印度巨松鼠會吃泥土,可能是為了補充礦物質,或者中和它攝入的植物毒素。它的食譜里最古怪的成分是蜘蛛網,可以補充一點動物蛋白質。

和許多動物一樣,住房是印度巨松鼠生命中的一件大事,它的窩建在大樹的樹冠下層。巨松鼠用鼻子頂,用前爪推,把細樹枝像戳毛氈似的壓到一起,做成一個空心的球,側面留出一個洞做門——這就是它的房子。它還會在窩里鋪上樹皮和新鮮的樹葉。


不過,松鼠的房子問題,解決起來要比我們容易多了。印度巨松鼠做一個巢,平均耗時2.4小時,一只松鼠經常擁有好幾處“房產”,讓人羨慕。

房子多不僅住起來方便,也可以起到“狡兔三窟”的作用,減少被攻擊巢的捕食者“連窩端”的風險。另外,幾個窩輪著睡,還能減少寄生蟲的滋生


“松鼠癥”與松鼠大盜

雖然熱帶沒有食物匱乏的嚴冬,但印度巨松鼠和生活在寒帶、溫帶的小型松鼠一樣,會儲存糧食。在陰雨連綿的季風期,能見度很差,在樹冠上覓食相當困難,它們需要儲備糧度過饑荒。

動物儲存食物的方式,可以分成分散型集中型。“分散型”的代表北美星鴉(Nucifraga columbiana)會挖許許多多小坑,每個坑里埋幾顆松子。印度巨松鼠則屬于“集中型”,它把找到的種子,都一股腦兒藏在自己住的窩里


“集中型”的不便之處是容易吸引盜賊。搶劫一個糧倉就能獲得豐富的食物,對于“犯罪分子”誘惑很大。在“鼠口”密度高的地方,印度巨松鼠的糧倉常常被同類搶掠

不過,“集中型”的糧倉也有好處,比如比較好找,不用花費腦筋記憶眾多的食物儲藏點。而且在潮濕的熱帶,種子絕不能埋在地下儲存,分分鐘發霉給你看,只能藏在相對干爽的窩里。

奇怪的是,有時巨松鼠會儲存一些含有毒素、平時不吃的種子,比如異株木樨欖(Olea dioica)的種子。也許儲存的過程會使種子內的酶釋放,分解掉一部分毒素。也就是說,印度巨松鼠不僅會儲存食物,還會加工食物。 



“宅”事關生命

勤勤懇懇攢糧食的大松鼠,也有偷懶的時候。在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的博里野生動物保護區(Bori Wildlife Sanctuary),動物學家觀察到了一群“懶”松鼠。印度巨松鼠一般在早晨出巢,直到傍晚才回巢睡覺,除非氣候特別惡劣或者巢里有吃奶的孩子,否則松鼠大白天不會在窩里悶著。但博里的印度巨松鼠早上出去覓食,填飽肚子之后就回到家里,宅著度過下午


科學家推測,松鼠變懶是為了保住小命。印度巨松鼠棲息的森林雖然是保護區,但也不免受人類砍伐的影響。而砍伐后留下的空地邊緣和重新生長起來的次生林,空間較為開闊,是鳳頭鷹雕(Spizaetus cirrhatus)和蛇雕(Spilornis  cheela)喜愛的覓食地。這些猛禽經常站在高樹上,居高臨下搜索獵物,松鼠白天出去逛吃,很容易變成它們的美餐

難怪印度巨松鼠寧愿“宅”著了。


自然界生物之間的關系一環扣一環,人類行為對于環境的影響,常常在你想不到的地方顯現出來。印度巨松鼠最喜愛的棲息地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由于人類的砍伐活動,印度的大片原始森林不斷減少,殘存的森林也多為破碎的小片,而這無疑會影響到松鼠的生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對印度巨松鼠的評級是“無危”,但這種奇異動物的未來,仍需要我們的關注。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6年第15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紅色皇后。


“不能白天出門喔,會被殺掉的。”

圖文簡介

鼠如其名,印度巨松鼠真的很“巨”,體長可達46厘米,還有一條比身體還長的尾巴。雖然看上去笨重,但它和小型松鼠一樣身手矯健,可以一躍3米多遠,還能用后腳攀住樹枝玩倒掛金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