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令人難以忘懷的臉:
白色的虹膜配上黑黑的小瞳孔,眼神顯得十分呆萌;嘴角橙色的皮,又給了它一副如同傻笑的表情;額頭上一簇僵硬的黑色羽毛組成羽冠,像一撮滑稽的呆毛…… 這就是冠小海雀(Aethia cristatella)。它們在繁殖期喜歡集群,最大的鳥群數以十萬計,簡直就是大自然的“十萬個冷笑話”。 不過,長相還不是冠小海雀最奇特的地方。冠小海雀身上會散發出橘子的香味,在它們集群的地方,這種味道隔著一公里都聞得到。“橘氣”來自冠小海雀肩胛之間的一叢燈芯狀羽毛,浸透了它分泌的醛類物質。在橘子類的水果里,也能找到類似的成分。 呆毛可能是時髦 冠小海雀為何讓自己變成一個會飛的笑點呢? 一百多年前,達爾文就企圖解答類似的問題。達爾文提出的“自然選擇”,基本原則是適者生存,但許多動物都有華而不實的裝飾品,對生存毫無用處。為此,達爾文又提出了“性選擇”理論。那些花哨的裝飾,比如孔雀的羽毛,可以吸引異性,有助于繁殖。 達爾文的答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動物為何會喜歡華而不實的裝飾呢?母孔雀憑什么覺得花哨的羽毛帥氣呢? 追隨達爾文的進化論者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答案,這些答案基本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漂亮是趕時髦”,第二類是“看臉是沒錯的”。 “漂亮是趕時髦”的理論認為,對漂亮特征的偏愛可能是出于偶然,本身沒有什么價值,比如以紅色果實為食的動物,可能會關注有紅色嘴唇的異性。只要有足夠多的動物偏愛漂亮的特征,這種特征就會轉變為一種實實在在的優勢——可以盡可能地吸引妹子(或漢子)。即使無用,動物也會像追逐時尚一樣,朝著“斬男色口紅”的方向進化。 “看臉是沒錯的”的支持者則表示,漂亮的特征看上去華而不實,但它能表明動物具有優異的基因。比如,很多動物都喜愛身體對稱的異性,人類也覺得對稱的臉比較美貌。這也許是因為,后天的損傷會破壞對稱性,比如疾病、被猛獸咬傷。能夠保持完好無損的對稱狀態,說明這個動物有能力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所以對稱的動物是比較優秀的。 孔雀兩性在外貌上有比較明顯的差異,但冠小海雀不論雌雄都有“呆毛”和“橘子香水”。雌鳥和雄鳥都會炫耀裝飾,吸引配偶;無論男女,冠小海雀都偏愛擁有長羽冠的異性。它們的婚姻關系很不穩定,雌鳥經常會跟羽冠太短的雄性“離婚”,找羽冠更長的“帥哥”。 羽冠似乎是一個無用的“時髦”特征。實驗發現,羽冠的長短跟海雀的健康狀況并沒有什么關系。這一小撮毛重量不到一克,長出一個花哨的羽冠用不了多少能量,即使是虛弱的海雀也可以承受。所以,它并不是一個很好的衡量海雀基因素質的標準。 橘子香味的愛情 冠小海雀的另一個著名特征——橘子氣味,倒是有著實實在在的作用。醛類物質能驅逐虱子、蜱蟲之類的體外寄生蟲。順便一提,許多動物,比如猴子,都會用柑橘類水果涂抹身體,以此驅蟲。 在求偶儀式中,“橘子香水”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冠小海雀(不論雌雄)會把肩上的羽毛蓬開,散發橘子香味;它的求愛對象則會把喙埋到這叢羽毛里,把醛類物質抹到臉上、脖子上。如果給海雀標本涂上醛類物質,讓它散發橘子香味,真的海雀也會被迷倒。氣味越強,魅力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冠小海雀求偶的動作與消滅寄生蟲緊密相關。臉是海鳥最容易被蜱蟲寄生的部位,而且鳥類清理身體主要靠嘴,因此無法顧及臉和脖子。在散發橘子香味的羽毛里“埋臉”,能夠驅逐自己要害部位的寄生蟲,可以說是解決了燃眉之急。 冠小海雀對橘子香味的喜愛,真的是非常實惠了。 愛情的本質是? 漢密爾頓(William Hamilton)和朱克(Marlene Zuk)相信,動物世界的“看臉”都是有理由的。許多華麗的裝飾其實是在表明,“我身上沒有虱子、病菌之類的寄生物”。冠小海雀的橘子香味,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據。 有研究表明,容易被寄生蟲感染的鳥類,更可能演化出鮮艷的羽毛,來炫耀自己的健康,因為健康對它們而言至關重要。另外,許多動物用來炫耀自己美貌的特征,也是最容易被疾病所侵襲的“要害”。觀賞魚愛好者都知道,魚呈現出鮮艷的顏色(稱為“發[fā]色”),是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標志,也是雄魚引誘雌魚芳心的“婚服”。 愛情和寄生蟲聯系起來,似乎不太浪漫。但在進化中,寄生物是一股不容小視的力量。有人甚至認為,“性”的產生,就是為了抵御寄生物。如果所有生物都是無性繁殖的后代,大家的基因都相同,面對疾病的時候,也就會同樣脆弱。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愛爾蘭的土豆感染了晚疫病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大批死亡,導致饑荒,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土豆是用塊莖繁殖(無性繁殖)的,它們的基因太單一了。 性的本質是混合基因。有性繁殖的生物,每一代都是一次基因的重新洗牌,它們產生的后代如同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在這些不同的孩子中,就可能出現抵抗寄生物的突變。 所以說,愛情并不只是為了風月情濃,也是為了和寄生物進行永不停歇的斗爭。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6年第14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編輯@紅色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