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瓜田雜草200種以上,優勢雜草65種左右,如反枝莧、皺果莧、凹頭莧、青葙、喜旱蓮子草、藜、馬齒莧、粟米草、藿香薊、小飛蓬、鱧腸、刺兒菜、苣荬菜、打碗花、三裂葉薯、問荊、鐵莧菜、 水棘針、苘麻、野西瓜苗、西伯利亞蓼、龍葵、鴨跖草、稗草、馬唐、牛筋草、狗尾草、異型莎草、碎米莎草、香附子等。不同種植區生態條件和土壤環境不同,雜草種類各異。雜草生物學與其對除草劑的反應關系密切,對雜草的正確識別是合理選藥及精準施藥的基礎。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配圖刊出雜草的識別特征和防除技術。為瓜田雜草有效防控提供技術支持。
1.馬唐
【拉丁名】Digitaria sanguinalis(Linn.)Scop.
【俗名】熱草、爬蔓草
【形態特征】
一年生旱生草本植物。第一片真葉具一狹窄環狀而頂端齒裂的葉舌,葉緣具長睫毛。成株高30~60厘米,節著土后易生根。葉舌膜質,先端鈍圓;葉片線狀披針形。總狀花序3~10個,上部者互生或呈指狀排列于莖頂,下部者近于輪生;小穗披針形,通常孿生;第一穎微小,鈍三角形,長約0.2毫米;第二穎長為小穗的1/2~3/4,具不明顯的3脈,邊緣具纖毛;第一小花外稃與小穗等長,具明顯的5~7脈,中部脈更明顯,脈間距離較寬而無毛,邊緣具短纖毛;第二小花幾等長于小穗,色淡綠。穎果。幼苗深綠色。
【生活習性與生境】苗期4~6月,花果期6~11月。以種子繁殖為主,種子邊成熟邊脫落,帶有節的匍匐莖亦可進行營養繁殖。
【分布與危害】廣布我國南北方,為西瓜田優勢雜草,發生數量、分布范圍在旱地雜草中均具首位。也是世界18種惡性雜草之一。危害西甜瓜全生育期。
圖1 馬唐植株形態特征
上:幼苗 中:穗 下:成株
(李香菊攝)
2.稗
【拉丁名】Echinochloa crusgalli(L.) Beauv. )
【俗名】稗草、稗子草
【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稈高50-150厘米,光滑無毛,基部傾斜或膝曲。葉鞘疏松裹稈,平滑無毛,下部者長于而上部者短于節間;葉舌缺;葉片扁平,線形,長10-40厘米,寬5-20毫米,無毛,邊緣粗糙。圓錐花序直立,近尖塔形,長6-20厘米;主軸具棱,粗糙或具疣基長刺毛;分枝斜上舉或貼向主軸,有時再分小枝;穗軸粗糙或生疣基長刺毛;小穗卵形,長3-4毫米,脈上密被疣基刺毛,具短柄或近無柄,密集在穗軸的一側;第一穎三角形,長為小穗的1/3-1/2,具3-5脈,脈上具疣基毛,基部包卷小穗,先端尖;第二穎與小穗等長,先端漸尖或具小尖頭,具5脈,脈上具疣基毛;第一小花通常中性,其外稃草質,上部具7脈,脈上具疣基刺毛,頂端延伸成一粗壯的芒,芒長0.5-1.5(-3)厘米,內稃薄膜質,狹窄,具2脊;第二外稃橢圓形,平滑,光亮,成熟后變硬,頂端具小尖頭,尖頭上有一圈細毛,邊緣內卷,包著同質的內稃,但內稃頂端露出。穎果。幼苗第一片真葉帶狀披針形,具15條直出平行脈。無葉耳、葉舌。
【生活習性與生境】苗期3~6月,花果期6~11月。種子繁殖。
【分布與危害】廣布我國南北方,南方及東北地區危害嚴重,為西瓜田優勢雜草,也是世界18種惡性雜草之一。危害西甜瓜全生育期。
圖2 稗植株形態特征
上:幼苗 下:穗
(李香菊攝)
3.狗尾草
【拉丁名】Setariaviridis(L.)Beauv.
【俗名】狗尾巴草、谷鈕。
【形態特征】
一年生旱生草本植物。成株高20~60厘米。基部偶有分枝。葉舌膜質,具毛環;葉片線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圓形。圓錐花序圓柱狀,緊密;小穗2至數枚成簇生于縮短的分枝上,基部有剛毛狀小枝1~6條,成熟后與剛毛分離而脫落;第一穎長為小穗的1/3,具1~3脈;第二穎與小穗等長或稍短,具5~6脈;第一小花外稃與小穗等長,具5脈,第二小花外稃較第一小花外稃為短,有細點狀皺紋,成熟時背部稍隆起,邊緣卷抱內稃。穎果。幼苗第一葉倒披針狀橢圓形,先端銳尖,無毛;第2~3葉狹倒披針形,先端尖,葉舌毛狀,葉耳處有紫紅色斑。
【生活習性與生境】苗期3~7月,花果期5~10月。種子繁殖。
【分布與危害】全世界熱帶均有分布。為西瓜田優勢雜草,危害西甜瓜全生育期。為水稻細菌性褐斑病及粒黑穗病的寄主,又為粘蟲和棉苗小地老虎的傳播媒介。
圖3 狗尾草植株形態特征
上:幼苗 下:成株
(李香菊攝)
4.牛筋草
【拉丁名】Eleusine indica(L.) Gaertn.
【俗名】蟋蟀草、栓牛草
【形態特征】
一年生旱生草本。成株高15~90厘米。葉鞘壓扁,有脊,鞘口常有柔毛;葉舌膜質,葉片扁平或卷折。穗狀花序2至數個呈指狀排列于莖頂;小穗無柄,兩側壓扁,含3~6小花;穎披針形,有脊,脊上粗糙,第一穎長1.5~2mm;第二穎長2~3mm,革質,具5脈;第一外稃長3~3.5mm,有脊,脊上有狹翼,內稃短于外稃,脊上有小纖毛。囊果,果皮薄膜質。幼苗全株扁平狀,無毛;胚芽鞘透明膜質;第一片真葉帶狀披針形,葉鞘向內對折具脊,有葉舌,無葉耳;第二、三片真葉與第一片真葉基本相似。
【生活習性與生境】苗期4~6月,花果期6~10月。種子繁殖。須根粗壯,難于拔除。
【分布與危害】分布幾乎遍及全國,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發生為多;全世界熱帶均有分布,是世界18種惡性雜草之一。危害西甜瓜全生育期。
圖4 牛筋草植株形態特征
上:幼苗 下:穗
(李香菊攝)
5.香附子
【拉丁名】Cyperus rotundus L..
【俗名】香頭草、回頭青。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具橢圓形塊莖或匍匐根狀莖。稈高15~95厘米,銳三棱形,基部呈塊莖狀。葉較多,短于稈,平張;鞘棕色,常裂成纖維狀。葉狀苞片2~3(-5)枚,常長于花序;長側枝聚傘花序簡單或復出,具3~10個輻射枝;輻射枝最長達12厘米;穗狀花序輪廓為陀螺形,稍疏松,具3~10個小穗;小穗斜展開,線形,具8~28朵花;小穗軸具較寬的、白色透明的翅;鱗片稍密作覆瓦狀排列,膜質,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頂端急尖或鈍,無短尖,中間綠色,兩側紫紅色或紅棕色,具5~7條脈。小堅果三棱形,具細點。
【生活習性與生境】多年生草本,花果期5~11月,以種子或塊莖繁殖。難防除。
【分布與危害】廣布全國各地,是世界18種惡性雜草之一。危害西甜瓜全生育期。
圖5 香附子植株形態特征
上:植株 下:聚傘花序
(魏守輝攝)
6.反枝莧
【拉丁名】Amaranthus retroflexusL.
【俗名】西風谷、野莧菜、人莧菜。
【形態特征】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80cm;莖直立,粗壯,幼莖近四棱形,綠色,有時有淡紅色條紋。葉菱狀卵形或橢圓狀卵形,先端銳尖或微凹,具小芒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波狀緣,兩面及邊緣具柔毛。圓錐花序較粗壯,頂生或腋生,由多數穗狀花序組成。苞片干膜質,透明,鉆形,白色,背面具1淡綠色龍骨狀突起,伸出頂端成白色芒尖。花被片5,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白色,具1淡綠色中脈,先端急尖或尖凹,具凸尖。胞果扁卵形至扁圓形,包于宿存的花被內,果實成熟時環狀橫裂。幼苗子葉2,長橢圓形,先端鈍,基部楔形,具柄,子葉腹面呈灰綠色,背面紫紅色,初生葉互生,全緣,卵形,先端微凹,葉背面亦呈紫紅色;后生葉有毛,柄長。
【生活習性與生境】喜濕潤環境,亦耐旱,適應性強。苗期4~5月,花果期7~8月。種子繁殖。
【分布與危害】分布于華北、東北、西北、華東、華中及貴州和云南等地。危害西甜瓜全生育期。
圖6 反枝莧植株形態特征
上:植株 下:花序
(李香菊攝)
7.凹頭莧
【拉丁名】Amaranthus ascendensLoisel..
【俗名】野莧。
【形態特征】成株高10~30厘米,全體無毛;莖伏臥而上升,由基部分枝,綠色或紫紅色。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長1.5~4.5厘米,寬1~3厘米,先端鈍圓而有凹缺,基部寬楔形,全緣或稍呈波狀,葉柄長1~3.5厘米。花簇大部分生于葉腋,生在頂端或分枝端的花簇集成直立穗狀或圓錐狀花序;苞片和小苞片長圓形;花被片3,長圓形或披針形,干膜質,淡綠色,先端鈍有微尖頭,邊緣內曲;雄蕊3,稍短于花被片;柱頭3或2,果熟時脫落。胞果扁卵形,長約3毫米,不裂,微皺縮而近平滑,超出宿存花被片;種子扁球形,黑色至黑褐色,具環狀邊緣。幼苗子葉橢圓形,先端鈍尖,基部楔形,具短柄;下胚軸發達,無毛,上胚軸極短;初生葉闊卵形,先端平截,具凹缺,葉基闊楔形,具長柄;后生葉除葉緣略呈波狀外,與初生葉相似。
【生活習性與生境】喜濕潤環境,亦耐旱。苗期5~6月,花果期7~10月。種子繁殖。
【分布與危害】除內蒙古、寧夏、青海和西藏外,其他省區均有分布。危害西甜瓜全生育期,輕度危害。
圖7 凹頭莧植株形態特征
上:植株 下:花序
(李香菊攝)
8.青葙
【拉丁名】Celosia argenteaL..
【俗名】野雞冠花。
【形態特征】一年生草本植物。成株高30~100厘米。莖直立,有分枝,綠色或紅色,具明顯條紋。葉矩圓狀披針形,長5~8厘米,寬1~3厘米,綠色常帶紅色,具小芒尖。花果期5~10月。穗狀花序頂生。花密生,粉紅色。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白色,頂端延長成細芒。花被片披針形,粉紅色,后白色。雄蕊5。柱頭2~3裂。胞果卵形,蓋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內。種子腎圓形,黑色,有光澤。幼苗子葉出土,橢圓形,具短柄;下胚軸發達,紫紅色,上胚軸亦較發達,圓柱狀,綠色;初生葉1片,互生,近菱形,先端銳尖,全緣,葉基漸窄,有明顯的羽狀脈,具柄。
【生活習性與生境】旱田一年生雜草,通常在碰觸植株時,胞果開裂,散落種子于土壤中,亦隨收獲作物,散落于糧食或秸稈、打谷場垃圾中,再隨有機肥回到田地。
【分布與危害】分布于河南、陜西、山東及沿長江流域和以南各省區;危害西甜瓜全生育期。
圖8 青葙植株形態特征
上:植株 下:花序
(李香菊攝)
9.喜旱蓮子草
【拉丁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 Griseb..
【俗名】水花生、革命草、空心蓮子草。
【形態特征】多年生水陸兩棲草本植物。成株高55~100厘米。莖基部匍匐,節處生根,上部斜升,中空,具不明顯四棱。葉對生,矩圓形或倒披針形,長2.5~5厘米,寬7~20毫米,頂端圓鈍,全緣,革質,有睫毛。花果期5~10月。頭狀花序單生于葉腋,球形,直徑0.8~1.5厘米,總花序梗長1~6厘米。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質,宿存,具1脈。花被片5,白色或略帶粉紅。雄蕊5,花絲基部合生。一般無發育成熟的種子,由根莖出芽繁殖。
【生活習性與生境】苗期2~6月,花果期6~10月。華南地區可全年生長。以根莖越冬,根莖營養繁殖,人工防除或機械損傷后可通過莖上迅速產生不定根而再生成新植株。
【分布與危害】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各省市區。是一種嚴重的惡性入侵性雜草。危害西甜瓜全生育期。
圖9喜旱蓮子草形態特征
上:植株 下:花序
(李香菊攝)
10.刺莧
【拉丁名】Amaranthus spinosusL.
【俗名】勒莧菜。
【形態特征】成株高30~10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綠色或帶紅色,下部光滑,上部無毛或稍有柔毛。葉片菱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12厘米,寬1~5.5厘米,先端常有細刺,基部楔形,全緣,葉柄長1-8厘米,兩側有2刺。花單性或雜性,雌花簇生于葉腋,雄花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一部分苞片變成尖刺,一部分呈狹披針形;花被片綠色,先端急尖,邊緣透明;雄花的雄蕊5,花絲和花被片略等長或較短;雌花的柱頭3,有時2。胞果長圓形,長約1~1.2毫米,蓋裂,包在宿存花被內;種子倒卵形至圓形,略扁,凸透鏡狀,長0.9~1.2毫米,寬0.8毫米,周緣成帶狀,帶上有細顆粒條紋;表面黑色,有光澤;種臍位于基端。幼苗子葉卵狀披針形,先端銳尖,全緣,基部楔形,具長柄;下胚軸很發達,紫紅色,上胚軸極短,亦呈紫紅色;初生葉1片,互生,闊卵形,先端鈍,具凹缺,基部寬楔形,具明顯葉脈,具長柄;后生葉與初生葉相似;自第二后生葉其先端凹缺的中央有1尖頭。
【生活習性與生境】旱作物田及荒地。苗期4~5月,花果期7~9月。種子繁殖,胞果邊熟邊蓋裂,散落種子于土壤中。
【分布與危害】分布于陜西、河南、華東、華中、華南、四川、云南、貴州和臺灣等省區;熱帶美洲原產,為遍布熱帶地區的雜草,是世界18種惡性雜草之一。為西甜瓜主要雜草,輕度危害。
圖10 刺莧植株形態特征
上:植株 下:花序
(李香菊攝)
作者:李香菊(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