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煙粉虱發生及為害
煙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又名棉粉虱、甘薯粉虱等,屬半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屬。煙粉虱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害蟲,其寄主植物廣泛,可以通過直接刺吸植物汁液、分泌蜜露造成煤污病、降低植物光合作用等方式進行為害,也可以通過傳播植物病毒引起植物病毒病,從而帶來間接危害,如煙粉虱可傳播瓜類褪綠黃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Virus,簡稱CCYV),這種間接為害帶來的經濟損失更為嚴重,給作物的健康生產帶來很大威脅。研究發現,煙粉虱是由很多個生物型(隱種)組成的復合體,其中,B和Q煙粉虱是目前我國入侵性強、危害性大的兩種生物型(隱種),也是生產防控中最值得重視的害蟲種類,而Q煙粉虱目前在大部分地區取代了B煙粉虱成為優勢為害種類,其分布地域更廣,寄主適應性更強,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圖1 煙粉虱成蟲及若蟲
二、煙粉虱對不同殺蟲劑的抗藥性
研究證明,煙粉虱B和Q的種群演替與田間化學藥劑的使用有密切關系。煙粉虱在入侵我國之前,已經對不同種類的殺蟲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煙粉虱的B和Q種類對不同殺蟲劑的抗藥性(耐藥性)存在明顯差異,其中Q煙粉虱比B煙粉虱更容易產生抗藥性,且Q煙粉虱對煙堿類殺蟲劑的抗藥性更為穩定,在無殺蟲劑汰選的情況,其抗性下降不明顯。這也是目前生產上煙粉虱化學防控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葡萄及瓜類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2018YFD0201300)(第三板塊項目)”聯合“化學農藥協同增效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發”(2016YFD0200500)(第二板塊項目),為了篩選對小型粉虱類害蟲具有高效活性的殺蟲劑,參考《NYT2727-2015 蔬菜煙粉虱抗藥性監測技術規程 》中的方法,進行田間煙粉虱的抗藥性及發展動態監測;基于規程中的藥劑敏感度,評價煙粉虱成蟲對不同殺蟲劑的抗藥性水平。選用該項目的部分研究結果為瓜類作物田間煙粉虱的高效化學防控提供參考,也實現了項目之間的協同合作,更是對第三板塊應用示范類項目中技術的選擇使用提出數據支撐。
所測試煙粉虱成蟲田間種群分別采集自北京昌平、湖南長沙和山東濟南的園藝作物上,經分子生物學方法鑒定其均為Q煙粉虱。
1. 對傳統殺蟲劑的抗藥性
所測試的煙粉虱田間種群對毒死蜱和聯苯菊酯的抗性倍數未超過10倍,但是由致死中濃度LC50值可以看出,煙粉虱對這兩種傳統殺蟲劑均不敏感,LC50值在200mg/L以上(表1)。這與田間較低的防控效果也是一致的,說明對煙粉虱的毒力活性較差。
表1 煙粉虱種群對傳統殺蟲劑的抗藥性
2. 對煙堿類殺蟲劑的抗藥性
所測試煙粉虱種群對4種不同煙堿類殺蟲劑的抗藥性差異較大。對吡蟲啉來說,三個田間種群處于低等到中等抗性階段,其中山東和湖南種群表現為中抗;煙粉虱對噻蟲嗪抗性倍數較低,北京種群為中等抗性程度;對于啶蟲脒,北京和湖南種群為中抗,對烯啶蟲胺的抗藥性表現趨勢與啶蟲脒一致(表2)。值得注意的是,表現為低抗的種群存在發展為中等抗性的風險,因此應注意輪換藥劑使用,延緩抗性發展。
表2 煙粉虱種群對煙堿類殺蟲劑的抗藥性
3. 對抗生素類殺蟲劑的抗藥性
所測試的煙粉虱田間種群對抗生素類殺蟲劑阿維菌素未產生抗藥性,LC50值極低(不超過0.5 mg/L),對乙基多殺菌素的致死中濃度約等于1 mg/L,說明對煙粉虱成蟲具有高毒力活性。
三、煙粉虱田間防控的用藥建議
基于煙粉虱的抗藥性監測數據,提出如下用藥建議:
第一,苗期或定植初期化學藥劑預防:苗期或作物定植初期采用內吸性殺蟲劑25%噻蟲嗪2000-3000倍液,或10%溴氰蟲酰胺800-1000倍液進行穴盤灌根或定植后灌根,可以延遲煙粉虱種群的發生期,還可兼治其他刺吸類害蟲。
第二,生長期藥劑選擇和施用:目前,生產中防治煙粉虱可選用的殺蟲劑主要包括:生物源農藥(阿維菌素、印楝素、苦參堿等);新煙堿類殺蟲劑(烯啶蟲胺、吡蟲啉、噻蟲嗪、啶蟲脒等)。注意藥劑的輪換使用。
第三,部分對煙堿類殺蟲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以選擇呋蟲胺、氟啶蟲胺腈等具有克抗作用的藥劑;為了實現對煙粉虱的全種群控制,上述藥劑可與對粉虱卵、若蟲有效的噻嗪酮、吡蚜酮、吡丙醚、螺蟲乙酯、溴氰蟲酰胺等藥劑配合使用,按推薦劑量混合使用。
我國多數地區煙粉虱對多種殺蟲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特別是有機磷類和菊酯類殺蟲劑對目前的Q煙粉虱種群毒力活性低,建議停用。部分地區對煙堿類殺蟲劑出現中等或高等抗藥性水平,應慎重選擇使用;湖南、湖北地區煙粉虱若蟲和卵對螺蟲乙酯、溴氰蟲酰胺、吡丙醚等抗性發展快,特別應持續關注并在當地選擇其他藥劑使用。因此,不同地區應在抗藥性監測數據基礎上,結合用藥歷史和田間防治效果綜合分析,進行科學選藥并輪換用藥,根據蟲情一般間隔7-10天,連續防治2-3次。
此外,不同作用機理的殺蟲劑混配制劑有利于克服抗藥性,如吡蚜·噻嗪酮、阿維·噻嗪酮、烯啶·噻嗪酮、烯啶·吡蚜酮等,建議上述藥劑在一茬蔬菜只用1次。
作者:王少麗(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