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中國歷史上最恐怖的一首詩。
書生很聰明,是個神童,小時候就會吟詩,流傳下來的書生光屁股時期的詩作有兩首,一為:堪與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赭黃衣。另一首: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在書生的童聲響起時,父親兩眼發光,他從兒子這里看到了希望,家有此子,祖宗顯靈啊!他日兒子金榜題名,我們家就能脫離鹽道,成為書香門第,更指不定還能成為相門世家,光宗耀祖。
那時,老爹決想不到,他們家不止是相門世家那么簡單,在很多年以后,他們家也能造就帝王之業。雖然時間不長,史學家亦是打死也不承認。
這些詩里潛著躁動與異象。
宋朝大士周敦頤說: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菊花是給退隱之士栽種的,可小小年紀的書生從菊上看了權力(天賜赭黃衣),甚至是變革(他年我若為青帝)。
父親不覺,在以后的歲月里,他只是一個勁兒地對兒子說:讀吧,讀吧,狀元會在前面等著你,家譜就等著你出息好重新裝修。
書生很聽話,苦讀經書,終于長大后獲得了唐朝地方政府的推薦,得以去長安城參加科舉大考試。可唐朝進士不是人人都是可以考得上的,錄取率很低,也就百分之一,書生考了數次,每次都是屬于那百分之九十九。
書生沒有氣餒,他誠實的將落第歸于自己書沒讀到位,雖然,他曾經也風聞科場黑暗,但他總是天真地認為,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走后門考上唐朝進士的,總有些名額是給大眾的。
努力有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但不努力肯定什么也得不到。
現在,書生要做最后一次努力。
沒多久,考試終于開始了。
很快,考試結束了。
張榜那天,書生到長安桑拿房洗了個熱水澡,又穿戴一新,他自認發揮上佳,這次考中當是無疑了。
書生來了,他的心里充滿希望,亦緊張得很,悄悄一人走向放榜處,口里默念:不成功則成盜,不成功則成盜!
這是一種心理暗示,就像不成功就成仁,似乎此句一出,他的成算又加了兩分。
到了,抬起頭,仔細尋找,從頭到尾,從上到下。
失望,沮喪,繼而是憤怒。書生的臉色越來越難看,終于固定成鐵青色,豆大的汗從額上冒出,兩手緊握成拳,身體微微顫抖,雙目血紅,人家雙目紅紅是日夜哭泣,他是雙瞳之后燃燒著沖天怒火。
為什么又沒有我的名字?!書生仰天大叫。
唐朝的科舉,英雄的墳,同學,洗洗睡了吧。
史書上寫著哥哥你粗通筆墨普通是粗通的程度,當然就考上不,考不上就不能怨政府。
書生要離開長安這個讓他夢碎的地方。
自己一開始走科舉這條路就是錯誤的,可笑的,愚蠢的。書生含著淚水將書撕碎在客棧里,隨手扔出窗口。
從那刻時,一個老實的書生已經死亡。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江湖淪落人。
他騎上了自己的高頭大馬,依舊像來時那么灑脫。也許因為摻雜了憤怒與不滿,又或者看透了長安的黑暗,所以他的腰挺得更直了。
當放下幻想,我們會走得更輕松,更穩健。
出了城門,書生回頭望長安,對著巍巍城樓撂下一句狠話,準確地說是一首狠詩《不第后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長安,今天我不能用才華讓你折服,但總有一天,我會用另一種方式讓你顫抖伏首。
當年,唐太宗站在端門之上,看中舉的才子們魚貫而入,得意道: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他不知道,二百多年之后,他的后代在這次取士時,漏了一個英雄才子在外面。
這是一個危險的角色。沒錄取書生這個極具野心的不安定分子將是唐朝科舉工作最大的失誤。
梁子已經結下。
也許大家都知道了,這個人叫黃巢。
大家提到他的這首賦菊,往往想到的是一種莫名的豪氣。
滿城盡帶黃金甲。
但事實上,這可能是是中國最為血腥的一首詩,因為它代表著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浩劫,一場將上千萬人的生命卷入戰爭的起義。
它的慘烈描寫在另一首詩里。
在黃巢實現愿望,香陣透長安時,當時的長安城內有一位才華橫溢,同樣去趕考的秀才,他親眼目睹了起義大軍沖進長安,然后又敗退出去的場景。
這首長詩叫《秦婦吟》,與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北朝樂府《木蘭辭》并稱為“樂府三絕”,跟杜甫“三吏三別”和白居易《長恨歌》并稱。
這里,簡單列兩句描寫這場浩劫的詩句:
須臾四面火光來,欲下回梯梯又摧。
煙中大叫猶求救,梁上懸尸已作灰。
軍隊打進長安時,有人上吊自殺。
四面從茲多厄束,一斗黃金一斗粟。
尚讓廚中食木皮,黃巢機上刲人肉。
東南斷絕無糧道,溝壑漸平人漸少。
六軍門外倚僵尸,七架營中填餓殍。
隨著唐朝軍隊的反攻,長安開始缺乏糧食,出現了人吃人的慘狀。
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凄涼無故物。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而長安城就此毀于戰火。經歷這場浩劫之后,長安從此失去中國核心的地位,再也沒有恢復一哥的地位。
秦婦吟描寫的是地獄的一幅畫卷,也許太過真實,而且里面找寫了一些官兵的暴行,其中有作者韋莊后面的同僚。所以他主動將這首詩從自己的詩集《浣花集》刪除,從而使這首詩失傳千年。
直到近代,法國漢學家保羅·伯希和從敦煌盜出大量經書,從中發現了這首長詩,這首史詩杰作才重現天日。
最后,介紹一下黃巢的結局,在起義失敗之后,黃巢被殺,傳首長安。但又據說黃巢并沒有死,他逃了出去,隱姓埋名。
在起義失敗的四年以后,洛陽。
有一天,洛陽的節度使張全義到廟里上香,這位張使君以前也是起義軍骨干,后來投降,輾轉混到了洛陽節度使的位置。
據說這位張使君號稱農夫節度使,還是位非常成功的求雨大師,遇有天旱,必開壇求雨。成功率很高,百姓傳說:王禱雨,買雨具。
這一天,他可能又是去廟里求雨,步入佛寺以后,他朝大雄寶殿而去。突然,他的眼前晃過一個人,此人身穿禪衣,手持佛珠,光頭大耳,慈眉善目,當是得道高僧。
可張使君總覺得此人面熟。細想之下,他差點尖叫出聲來!
他仔細看著那位和尚,那位和尚也不畏懼,只是朝張全義輕輕一笑。
是了,他是黃巢,他是黃巢!張全義在心里吶喊,但他忍住了,與那位和尚點頭致意后,擦肩而過。
很多天以后,張全義再去寺里,那位和尚已不見蹤影。
洛陽天津橋。
有一和尚匆匆而行,他將要去遠方。行至天津橋,他放慢了腳步,此時,日已偏西。
夕陽近黃昏,卻是無限好。
小橋,流水,和尚,豈能無詩?
這位和尚倚著橋欄,低聲吟道: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許多天以后……
寧波雪竇寺。寺里來了一個和尚,此人身材高大,年紀亦挺大。他在寺里掛單住了下來。以后的日子,住持發現這個和尚為人勤奮,又有佛心,講經說法頗有靈性,沒過多久,就將他作為重點引進人才,發了張農轉非,成了常住人口。
成了注冊僧人不久后,這位外地來的云游僧有了法號:翠微禪師。
很多年以后。
翠微禪師已經很老很老了,他潛心修習佛法,成為了得道高僧,還當上了住持。
這一天,翠微禪師沒有吃飯,他的旁邊還圍了許多徒子徒孫。
他們在等大師訓話,翠微禪師抬了抬眼皮,看了看這紛擾的世界,再用手指了指地上。然后閉上了眼睛,從此再也沒有睜開過。
阿彌陀佛,他死了,不,他圓寂了,從此,他深藏功與名。
眾人去看他指向之處,赫然有兩個字:黃巢。
這就是黃巢,現在你還記得他小時候寫的詩嗎: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從歷史的角度學詩詞會特別的容易,詩以誦志,詩不是單純的詞語美妙的結合在一起,而是透過詩詞可以了解一段歷史,一個人的心歷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