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冕[miǎn]鶴的來源,非洲地區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位國王在沙漠里迷了路,又渴又累幾近絕望時,一群大鳥從天而降,引導他找到了一片綠洲。為報答救命之恩,國王命人用金子精心打造了許多王冠,親自加冕了這種鳥中的每一只,并命令所有人要像尊重國王一樣尊重這種鳥。

不幸的是,一些貪婪的人為了奪取金冠開始大肆捕捉和獵殺這種鳥,國王的恩賜反而引發了這種鳥的災難。事情變成這樣,國王很是難過,于是請來一位巫師,用法術把這種鳥頭上的金冠變成了羽冠,以期幫助這種鳥避開那些貪婪之人。于是這種大鳥就長成了現在這樣,頭上頂著金色的羽冠。



灰冕鶴、黑冕鶴,傻傻分不清
灰冕鶴屬于鶴科 Gruidae 冠鶴屬 Balearica。以前人們認為灰冕鶴 B . regulorum 和黑冕鶴 B . pavonina 是一個種,后來才分成了兩個。灰冕鶴由此有了自己單獨的種名,但是冠鶴屬里總共也就只有它們倆,親緣關系可以說是非常近了。

從上圖可以看到,灰冕鶴和黑冕鶴幾乎長得一模一樣,但實際上,這兩種鶴在外觀上的區別挺大的,尤其是脖子和軀干羽毛的顏色。灰冕鶴灰得很空靈,黑冕鶴黑得很飽滿。當然相同的是,兩種鶴都長得非常好看。


家住非洲的冕鶴倆
如果你去非洲大陸旅行,不管幾月份去,應該都有機會見到黑冕鶴或灰冕鶴。從棲息地來看,黑冕鶴偏北,灰冕鶴偏南。

這兩種鶴并沒有遷徙的習性,但是根據現有的化石證據,人們卻可以比較有把握地推測,這兩種鶴的老家并不是非洲大陸,而是歐亞大陸。
鶴類起源于4900萬到3700萬年前的歐亞大陸,分子生物學的證據表明,大概在3000萬年前鶴類就開始了物種分化;大概在200萬年前,冕鶴又分化成了灰冕鶴和黑冕鶴。將古老的化石與現代的分子技術結合在一起來探究物種的演化,也是現今常用的方法。
一般來說,去一趟非洲就能看到兩種冕鶴了。不過肯尼亞、坦桑尼亞、博茲瓦納等野生動物觀賞大國往往會吸引著大家主要待在南邊;此外,考慮到它倆各自的分布以及數量,大家可能會錯過黑冕鶴,但基本上不會錯過灰冕鶴。


能上樹的冕鶴
因為在國際鶴類基金會(ICF)當項目助理的緣故,我曾有幸與一位同事去拜訪過一處沙丘鶴的夜棲地。這處夜棲地位于威斯康辛州某小鎮的一處郊區,我們凌晨三點出發,凌晨五點到達。
從稀薄而沒有星星的夜色,等到了橘粉色的晨光——天終于慢慢亮起來,我們坐到車頂上,開始用望遠鏡遠眺。


依稀能看到一小塊濕地,里頭灰蒙蒙全是鶴,都用單腳站立著。這時,第一只鶴醒了,它放下腿的動作吵醒了第二只鶴,接著是第三只,第四只……漸漸地,整個鶴群都騷動起來了。陸陸續續地,開始有鶴飛了出去,新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一般來說,在非繁殖季所有鶴都是這樣睡覺的:一大群呆在濕地里頭,單腿站著。

以前還曾聽說過黑頸鶴睡到土山坡上的事,似乎是因為當地濕地萎縮,不得已才開始睡到土山上。而灰冕鶴和黑冕鶴天生就很特別,它們倆是可以在樹上睡覺的:其它鶴都是后趾位高且短小,只有它們倆的腳趾是可以抓握住樹枝的。因此,它們既可以睡在濕地里,也可以停棲到大樹上。能上樹,在鶴類里頭,也算是一項非常獨特的技能了。

現在想來《松鶴延年圖》其實是有bug的:一是沒見過丹頂鶴上樹,二來生境和物種的搭配也有問題。改成《冕鶴延年圖》還差不多,只是暫時還不知道冕鶴平時喜歡臨幸哪些樹種。

顏值高,打劫也可以原諒
灰冕鶴長得非常好看,是那種色彩生動又有氣質的好看。

據《走出非洲》的作者Karen Blixen說,即使是灰冕鶴到新播種的農田里來“打劫”,農場上的人們通常也是不會刻意去驅趕的,因為光是看到它們美麗的樣子就會覺得很愉悅。雖然跟其它所有的鶴一樣,它們什么都吃,還吃得特別多。
少有人會刻意地去傷害灰冕鶴,但是它們確實面臨著一些由美貌帶來的特殊困境:別的鶴只是遭受棲息地喪失(雖然這已經夠嚴重的了,尤其是濕地/繁殖棲息地的喪失),而高顏值的灰冕鶴和同樣高顏值的黑冕鶴還要受難于野生動物貿易。貪婪的目光不僅盯在這種大鳥身上,還盯在它們的小鳥和蛋身上。

出于對灰冕鶴的喜愛,有人甚至決定囚禁一只或幾只野生的灰冕鶴在自家園子里,他們甚至支撐起了一條捕獵和購買鏈,以致于一些當地人再看到灰冕鶴時,眼里的喜悅以已不再純粹。說他們貪婪,不如說他們愚蠢:灰冕鶴,才不會被人類所真正擁有的。夜深的時候,故鄉的星星很明亮,它們像灰冕鶴一樣自由。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作者@梁思琪。


長得好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圖文簡介

灰冕鶴屬于鶴科冠鶴屬 。以前人們認為灰冕鶴和黑冕鶴是一個種,后來才分成了兩個。灰冕鶴由此有了自己單獨的種名,但是冠鶴屬里總共也就只有它們倆,親緣關系可以說是非常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