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的威脅,我們距離致癌物質到底有多遠?
2019年1月份,由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最新癌癥統計數據新鮮出爐了。先來看看今年的統計數據和去年相比都有哪些變化?
1. 全國腫瘤登記上報點有所增加。登記點由去年的449個增加到今年的501個,這說明國家的癌癥監控網絡覆蓋面更大了。統計數據的全面與完善,使得反映出的腫瘤流行病學情況更接近真實情況。目前已覆蓋人口達4.38億,約占全國人口的31.5%。
2. 新發病例總數和發病率雙增長。全國惡性腫瘤新發病例數由去年的380.4萬例(2014年數據),增加到了今年的392.9萬例(2015年數據),增長率為3.2%。發病率則由278.07/10萬增長到為285.83/10萬,增長率為2.8%。
3. 男性惡性腫瘤發生率明顯高于女性,但女性發病率增長更為明顯。女性發病率已由253.29/10萬上升到265.21/10萬,上升了4.7%。而男性僅上升了1.2%(由301.67/10萬上升到305.47/10萬)。
4. 近10年,中國惡性腫瘤死亡率趨勢有別于世界趨勢。中國是以每年約2.5%的增幅持續增長,而全球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惡性腫瘤死亡率則呈緩慢下降趨勢。 美國近年來惡性腫瘤的死亡率下降趨勢明顯,每年平均下降約1.5%的趨勢下降。
5. 隨著惡性腫瘤發病、死亡數持續上升,我國每年所需的相關醫療花費超過2200億元。上面的數字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談癌色變”,而對于癌癥,醫學界的普遍共識是:相對于治療,預防的意義更為重大。 所以,認識身邊隱藏的致癌物質并遠離它們,就成了預防癌癥的重要一環。
致癌物的分類
自1965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成立,IARC就開展了確定致癌物的工作。每年 IARC 都會發布權威資料,及時更新致癌物的信息。最終,IARC 確定了致癌物的概念,并將其分為了 4 類。
一類(肯定致癌):有足夠證據證明對人體致癌。目前此類致癌物已發現120種。
二類A(較大可能致癌):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二類B(較小可能致癌):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并不充分;或對人類致癌性證據不足,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二類致癌物質共380種,其中2A類81種,2B類299種。
三類(尚不清楚是否致癌):對人類致癌性可疑,尚無充分的人體或動物數據。此類物質較多,目前已列入清單的有502種。
四類(基本不致癌):對人體可能沒有致癌性的物質,缺乏充足證據支持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質。這一分類下目前只包括己內酰胺這一種物質。
特別注意的是:“肯定致癌”指的是確認含有引發癌癥物質,而不是吃了就肯定得癌,肯定的只是致癌性,只是可能性風險性而已。致癌物的分級只是看致癌證據是否充分,而不是看它導致癌癥的能力強不強。而致癌物的致癌強度主要與物質本身特性和暴露水平/劑量有關。
生活中的致癌物歸隱何處?
在IARC的致癌物清單中,很多物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被經常提起,比如煙草、酒精、檳榔等,這些明處的威脅,我們比較容易躲避它們的傷害。比如在煙草方面,北京市在2015年6月1日開始實施所謂“史上最嚴厲”的禁煙條例。 歸納起來,就是任何帶頂兒、帶蓋兒的公共場所都禁止吸煙,全面禁止各種形式的煙草廣告。再比如針對2A類致癌物丙烯酰胺,生活中比較多見的食物就是炸薯條,因為與腸癌密切相關,美國農業部通過政策,準許一種轉基因馬鈴薯(RNAi 馬鈴薯)商業化種植,而這種馬鈴薯就能大大減少油炸過程中產生丙烯酰胺。
所謂“明箭易躲暗箭難防”,還有很多致癌物,藏身于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很容易被我們忽視,難以察覺,這些物質就變成了癌癥的重要潛在威脅。
黃曲霉毒素
提到黃曲霉毒素,通常我們會想到苦瓜子、苦花生等。一旦接觸這些食物,我們會馬上警惕,即便是計量比較小的攝入也不用擔心,因為黃曲霉毒素如不連續攝入,一般不在體內積蓄。一次攝入后約1周即經呼吸、尿、糞等將大部分排出體外。
然而,黃曲霉毒素還可以隱藏在其他地方,讓人防不勝防。
通常淀粉含量比較高的食物中最容易藏有黃曲霉毒素,比如玉米、花生、谷物、豆類、堅果等。用這些食物為原材料加工成的食品,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環節。
例如:大家普遍認為自制油或土榨油的安全性更高,但是,我們忽略了制油的原料。如果用來制作油的玉米、花生、菜籽等發生了霉變,就很容易感染黃曲霉毒素,而小作坊的壓榨機或家用榨油機工藝簡單,缺乏除去有害物質的工藝,不能對原材料進行精煉,易使油品中存留大量的黃曲霉毒素。 所以吃自制油,更要注意原材料的安全性。
苯并芘
生活中常見的苯并芘來源主要有香煙煙霧、汽車尾氣、熏烤、高溫烹調食品等。當炒菜的油溫超過270℃時,就會產生苯并芘。燒烤也能產生苯并芘,尤其是燒烤肥肉、雞皮、羊排等油脂較高的食物,特別要注意烤焦的部分,更是苯并芘的聚集地,其含量可高達普通食物的10~20倍。
而容易被大家忽視的是廚房油煙。在煎炸烹炒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苯并芘,長期吸入會導致肺癌的風險增加。同理,炒完菜后的鍋垢中也含有大量的苯并芘。所以為了躲避苯并芘的威脅,除了要使用健康的烹飪方式外,還要購置一個超強吸力的油煙機,并且每炒一次菜都要記得刷鍋哦。
一些“老習慣”
除了食物、環境中的威脅,我們的一些祖傳習慣,也隱藏著致癌風險。比如常被大家掛在嘴邊的“喝熱水”和“趁熱吃”。《黃帝內經》中確實有“病至而治之湯液”的記載,但是它沒告訴我們,這個湯要在65℃以下,最好是在40-50℃,超過了這個限度可是致癌的。
另外“晝夜節律顛倒”也被IARC列為2A類致癌因素。固定的睡眠時間和相對穩定的睡眠時長對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哪怕規律性的“晝伏夜出”也沒有關系。最有可能致癌的睡眠方式是“急慢性熬夜”,比如連續幾天都睡眠量少,或連續幾天不睡覺,這樣會導致大腦功能認知降低,帶來患癌隱患。
如何應對致癌物?
對于1 類和 2A 類致癌物,我們要盡量避免。如果迫不得已,我們也要權衡利弊后使用,如銀杏葉提取物、馬兜鈴酸、避孕藥等。對于2B類致癌物則不必太緊張,國家尚不需要出臺公共衛生政策,個人防護也是非強制的。對于第 3、4 類的致癌物,我們大可不必太在意,因為目前的相關研究都沒有發現它們可以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