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書后果有多嚴重?

元嘉十七年(440年),相王劉義康啟程離開京師,他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為了這個帝國奉獻了一切,自己對兄長、當朝的皇帝亦鞠躬盡瘁,為什么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他不禁問了名為送行,實為監(jiān)視的僧人慧琳。

“您看,我還有機會回到京師嗎?”

慧琳驚訝的看著這位仁兄,都什么時候了,還指望著回到京師。良久,他嘆了一口氣:“可惜啊,你平時為什么不多讀點書呢?(恨公不讀數(shù)百卷書)”


元嘉六年(429年),時鎮(zhèn)守荊州的劉義康被調(diào)到京師,出任侍中,開始了其 宰相生涯。

劉義康是當朝皇帝宋文帝劉義隆的異母弟。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家兄弟還是容易放心。

而且劉義隆身體不好,跟林黛玉一樣,三頭兩頭就要住病號。于是,這天下的大事基本上都交到了劉義康的手下。

面對這樣的重責大任,劉義康沒有讓皇帝哥哥失望,把朝中大事打理得井井有條,甚至有人認為劉義隆的元嘉之治,他也有相當?shù)墓凇?/p>

比如一上來,就滅了對朝廷有威脅的名將檀道濟。

說起來,這里面的情節(jié)非常復雜,簡要說一下。

劉義隆劉義康的父親叫劉裕,氣吞萬里如虎的那位。劉裕先生駕崩之前,照例要托點孤。最后點了四位大臣: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lǐng)軍將軍謝晦、鎮(zhèn)北將軍檀道濟。

這四位有文有武,有寒門有望族。劉裕的想法,大家能合作,但不要抱團,能制約但不要內(nèi)哄,一起把大宋事業(yè)傳承下去。

結(jié)果劉裕尸骨未寒,四位大爺就合著伙把劉裕長子宋少帝劉少符先廢后殺。緊接著,又把最有競爭力的老二劉義真也給弄死了,最終把老三劉義隆請上臺。

當時聽到消息,劉義隆還不敢相信,一路提防才進的京。

如果大家看過漢朝的歷史,就知道這一幕早就上演過,漢文帝也是這樣當上皇帝的。

原本四位大爺是想控制劉義隆,但沒想到劉義隆玩了一個反殺,先給四位大賞特賞,等自己坐穩(wěn)帝位之后,公布其中三人徐羨之、傅亮、謝晦的弒君之罪,一鍋端了。

之所以沒包括檀道濟,那是因為檀道濟關(guān)鍵時刻反水,站在了劉義隆一邊。至于這其中發(fā)生了什么,真相已經(jīng)消失在史冊當中。

反水之后的檀道濟繼續(xù)被授以重任,依舊在外面領(lǐng)兵,抵擋北魏的進攻。

而這樣的功臣,也是必死無疑的。《資治通鑒》記載:司空、江州刺史、永修公檀道濟,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經(jīng)百戰(zhàn),諸子又有才氣,朝廷疑畏之。

朝廷又疑又畏,除了死,還有別的可能?

可這個事情不好干,畢竟劉義隆以前策反過人家,再下手就不道義了,何況劉義隆又是一個特別重視輿論的皇帝。

那只好請劉義康出面了。

事實上,盡早處理檀道濟這個事情,還是另一個人提醒了劉義康,這個人叫劉湛。記住這位仁兄,他不是群演,他至少是男反二號。

劉湛告訴劉義康:“宮車一日晏駕,道濟不復可制。”

皇帝萬一死了,誰能制得住檀道濟。

那就下手吧。

趁著皇帝生病,給檀道濟下了一道征召。

進京這個事情,檀道濟是有些疑惑的,就是他的老婆也覺得不對勁,勸他不要去:“高世之勛,自古所忌。今無事相召,禍其至矣。”

但皇帝天天打點滴,好像要駕鶴的樣子,做為重臣,不去的話,那托孤就沒自己份了。

想了一下,檀道濟還是去了,一去就被留了一個多月,也不給個說法。

什么意思呢?

《資治通鑒》記載:帝稍間,將遣還,已下渚,未發(fā);

劉義隆身體好了一點,準備讓檀道濟回去了,但文件還沒有下發(fā)。

很顯然,檀道濟的生死全看劉義隆的病歷,只要劉義隆還支撐得住,檀道濟還可以留著,畢竟邊境需要他。如果劉義隆下病危通知書了,那得提前給檀道濟下死亡通知單。

不幸,劉義隆的病情突然加重:會帝疾動,義康矯詔召道濟入祖道,因執(zhí)之。三月,己未,下詔稱:“道濟潛散金貨,招誘剽猾,因朕寢疾,規(guī)肆禍心。”收付廷尉,并其子給事黃門侍郎植等十一人誅之,唯宥其孫孺。又殺司空參軍薛彤、高進之。二人皆道濟腹心,有勇力,時人比之關(guān)、張。

劉義隆突然病危,這時候,劉義康詔召叫來檀道濟,開始收網(wǎng),不但檀道濟被殺,他的一些干將全部被誅殺。

被抓時,檀道濟也想到了結(jié)局,他睜大眼睛,大聲痛罵:【道濟見收,憤怒,目光如炬,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魏人聞之,喜曰:“道濟死,吳子輩不足復憚!】

這是劉義康替兄長辦的一件大事,很明顯,不但辦了大事,還背了黑鍋,殺檀道濟這種事,沒有劉義隆的旨意,劉義康是不可能辦的,所謂的矯旨,只是劉義隆不想出面而已。

除了辦事,劉義康對兄長還特別關(guān)心,劉義隆吃的藥,劉義康一定要先嘗,有時候還整夜守在病床前。

如果這個故事能這樣發(fā)展下去,將成千古的典范,畢竟皇權(quán)面前,兄弟之情太珍貴了,想想李世民與李建成吧。

可惜,這樣的兄弟之情注定經(jīng)受不起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誘惑:帝位之爭。

事實上,就算劉義康不爭,他的手下也不同意。因為只有領(lǐng)導進步了,他們才有可能進步。這其中最熱心的就是叫劉湛。

劉湛也是想爭一口氣。

劉義康對標的是哥哥皇帝劉義隆,劉湛對標的是宰相殷景仁。

算起來兩位也是老朋友了,當年一起跟著劉裕打天下。可老劉因為脾氣有點暴,又有點自負,沒事自比諸葛亮管仲,這種人一般不太受歡迎,所以很快被同行擠出了京師,派到外面給王爺當大秘,可就是這樣,還跟王爺天天鬧矛盾。

回京沒有指標,外放沒有成績,眼看自己要黃了。還是殷景仁看到朝中老一輩的都掛了,沒有什么人才,特地打個報告, 把劉湛調(diào)回來。

可劉湛先生不但不感激殷景仁,反而看到當年兩人差不多,現(xiàn)在別人是宰相,自己還原地踏步,這不合理啊。況且自己明明才華更高嘛。

于是,劉湛沒事就吐點酸水:現(xiàn)在當宰相哪里需要才能,也就漢朝一個功曹的水平就夠了。

如果只是吐酸水那就算了,但劉湛顯然是個有抱負的人,他是算準了,自己要出頭,就一定要干掉殷景仁。

沒錯,雖然是殷景仁把他調(diào)回的京城,但他最不爽的就是殷景仁。

想到自己還欠他人情,想到自己可能一輩子要被這個昔日的同伴壓住一頭,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羨慕嫉妒恨。

但皇帝太信任殷景仁了,怎么打小報告,都沒有作用。反倒被殷景仁知道了。

殷景仁也感覺很納悶,自己對劉湛有恩無仇,為什么會這樣呢?(景仁對親舊嘆曰:“引之令入,入便噬人。”)

實在想不開,干脆請病假退休了。

劉義隆卻不放人,表示實在有病,就在家休息,不要說退休的事。

劉湛一看沒作用,直接來簡單粗暴的,要派人刺殺殷景仁。可沒想到劉義隆將殷景仁遷到西掖門外晉鄱陽王的宅第,并將那里作為護軍府。等于變成了國家保衛(wèi)單位。

看來,要動殷景仁,就要先動皇帝。

那就先動皇帝!
劉湛把目光放到了劉義康的身上。

事實上,經(jīng)過十年的合作,這對兄弟搭檔已經(jīng)有點不那么和睦了。

有一天,劉義隆在吃柑橘,突然嘆了一口氣:今年的柑橘好像不太好啊,又不好看,又不好吃。

旁邊的劉義康順嘴說了一句,今年的柑橘不錯啊。

說完,他讓人從自己的東府送來了一些柑橘,一看,果然又好看又好吃。

原來,因為這些年劉義隆天天生病,朝政都由劉義康打理,連官員的任命權(quán)都在劉義康的手里,劉義康的府前車水馬龍,比皇宮還熱鬧。各地的貢品,都是先送到劉義康的府上,然后再給皇帝進貢。

可想而知,劉義康同學還是沒有心機啊。這種事情怎么可以做呢?做了又怎么可以自己再獻呢?

劉湛看到了其中的機會。

如果把劉義康捧上皇位,自己一定能壓過殷景仁。

怎么捧?

先造勢!

劉湛跑掉尚書儀曹要一份資料:晉康帝登位史。

晉康帝司馬岳,他的皇位就是哥哥晉成帝傳給他的。

劉義隆病重時,讓劉義康寫份顧命詔交待后事,劉義康回來找劉湛商量。

劉湛表示 :天下艱難,扶持幼主怎么行。

劉湛已經(jīng)買定離手了,他看準了劉義康這份籌碼,只等著劉義隆自己病死。

可等來的卻是滿門抄斬。

在病中的劉義隆突然好了,不但劉義隆突然好了,連一直臥病在床的殷景仁也生龍活虎起來,讓下人給自己整理衣服,他要出門辦一件大事。

就在這一天,朝中親衛(wèi)出動,劉湛及其黨羽盡數(shù)被捕,劉義康被圈禁在門下省。

掀起這場巨變的,當然是兩位病號劉義隆跟殷景仁。

兩人雖然都臥病在床,但每天都保持著秘密的聯(lián)系,一天的通訊多達十余次,而這些通訊都通過秘密渠道,劉義康跟劉湛完全沒有猜到。

劉湛的結(jié)果當然只死亡。

而劉義康則被請回老家。

離開的時候,他一時還沒反應過來,這天怎么變得這么快?自己還能回來嗎?

僧人告訴他:你應該多讀點書啊。

劉義康確實不愛讀書,有一天,名士袁淑拜訪劉義康,問及袁淑的年齡,袁淑掉書袋,說自己是鄧仲華拜大司徒之歲。

鄧仲華是誰?

劉義康完全搞不懂。

袁淑又說:陸機入洛之歲。

劉義康攤牌了:我不讀書,你少跟我扯這些歷史典故。

那么,劉義康到底應該讀什么書呢?

回到駐地,他終于翻書了,翻到漢文帝跟淮南厲王的故事,他才明白過來:原來前代就發(fā)生過這樣的事情,我活該如此啊。

醒悟得太遲了。

劉義隆不肯放過這個弟弟,擔心他被魏人利用,派人給弟弟劉義康賜毒藥。劉義康不肯服毒,被使者用被子悶死。

后人感概:劉義康不見淮南厲王事,是以獲罪;寇準不讀《霍光傳》,其功不終:短其術(shù)而陋者也。

那么,淮南厲王發(fā)生了什么事,霍光傳又有什么秘密呢?

這個就留給大家去探索了。可以說,歷史的最大意義就是提供可借鑒性,我們所碰到的問題,在歷史上往往都已經(jīng)發(fā)生了。

所以,讀歷史的人,往往看問題更透徹。

歷史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資治通鑒》一個細思極恐的故事,相王臨死之前,才后悔沒讀史書

圖文簡介

元嘉十七年(440年),相王劉義康啟程離開京師,他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為了這個帝國奉獻了一切,自己對兄長、當朝的皇帝亦鞠躬盡瘁,為什么會落得這樣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