鰣[shí]魚,每年初夏游入江河產卵,如同候鳥一般守時,所以古稱為“時魚”。而我們最常見到鰣魚的場所,一定是餐桌。
說起鰣魚,那還得從一則故事開始:
江南富家公子在外覓得意中人,遂領回家中并稱其大家閨秀,婆家將信將疑。女孩初到婆家多是要接受考驗的,于是婆婆丟給女孩一條鰣魚讓她收拾,三姑六婆都蜂擁在廚房外扒拉著門縫看熱鬧,只見女孩手起刀落,利利索索地將魚鱗全部除去,眾人看了竊竊而笑,婆婆見狀臉色變成了祖母綠。待到鰣魚上桌,眾人瞬間驚呆,蒸魚爆發出小當家式的金光特效,只見這鰣魚所有的鱗片都被絲線串好,整齊碼在魚身之上。婆婆當即喜笑顏開道:姑娘果真出自鐘鳴鼎食的大戶人家啊。
婆婆何出此言,請看下文分解......
其性愛鱗,嬌貴的水中西施
鰣魚(Tenualosa reevesii)鯡形目鯡科鰣屬魚類,和眾多鯡科魚類一樣,簡筆畫式的外形特別沒有存在感,鰣魚口大無牙,體披鋸齒狀的圓鱗,體側扁而高,鱗片大而薄,脂眼瞼十分發達,側身和腹部銀呈白色,頭和背部略帶藍綠色光澤,體長約30~50厘米。
南國絕色之佳,飽受古人的贊美
如今長江鰣魚已難覓蹤影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作者@薩爾茨堡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