鰣[shí]魚,每年初夏游入江河產卵,如同候鳥一般守時,所以古稱為“時魚”。而我們最常見到鰣魚的場所,一定是餐桌。

說起鰣魚,那還得從一則故事開始:

江南富家公子在外覓得意中人,遂領回家中并稱其大家閨秀,婆家將信將疑。女孩初到婆家多是要接受考驗的,于是婆婆丟給女孩一條鰣魚讓她收拾,三姑六婆都蜂擁在廚房外扒拉著門縫看熱鬧,只見女孩手起刀落,利利索索地將魚鱗全部除去,眾人看了竊竊而笑,婆婆見狀臉色變成了祖母綠。待到鰣魚上桌,眾人瞬間驚呆,蒸魚爆發出小當家式的金光特效,只見這鰣魚所有的鱗片都被絲線串好,整齊碼在魚身之上。婆婆當即喜笑顏開道:姑娘果真出自鐘鳴鼎食的大戶人家啊。

婆婆何出此言,請看下文分解......

其性愛鱗,嬌貴的水中西施

鰣魚Tenualosa reevesii)鯡形目鯡科鰣屬魚類,和眾多鯡科魚類一樣,簡筆畫式的外形特別沒有存在感,鰣魚口大無牙,體披鋸齒狀的圓鱗,體側扁而高,鱗片大而薄,脂眼瞼十分發達,側身和腹部銀呈白色,頭和背部略帶藍綠色光澤,體長約30~50厘米。

鰣魚是濾食性魚類,主要分布于我國南海和東海,喜歡棲息于近海的中上層水域,以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為食。每年春末夏初便結伴溯河洄游至江河繁殖形成漁汛,產卵后親魚回歸大海,幼魚則進入支流或湖泊中索餌生長,曾經鰣魚在長江、錢塘江、珠江及閩江水系中是很常見的魚種。
“揚州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
——鄭板橋
鰣魚生性急躁,捕食和游動都頗為迅速,常因被障礙物撞傷脫鱗而亡。《調鼎集》有這樣的描寫:“其性愛鱗,一與網值,帖然不動,護其鱗也”。說的是鰣魚十分嬌貴,漁網一但觸及它的鱗片,它就不動彈了,于是鰣魚又被稱為“惜鱗魚”。古人喜歡賦予物種獨特的品性,認為鰣魚不愿茍活,典雅清高,使世人難得一窺其鮮活美貌,其實,和做成鯡魚罐頭的大西洋鯡魚一樣,不過是耐氧較差,出水即死罷了
還有個關于鰣魚的知名故事。《西游記》中第九回,涇河龍王化作白衣秀士,去長安城尋術士袁守誠的麻煩,因為后者能夠準確算出涇河水族們的位置。龍王與袁守誠打賭明日降雨的時間和點數,袁守誠如若算錯便要趕他出城。結果天庭突降圣旨,要求涇河龍王明日降雨的時間點數與袁守誠的推算完全一致。不甘服輸的涇河龍王,私改了下雨的時辰點數,觸犯天條,結果被天庭知曉,斬于剮龍臺。給涇河龍王出餿主意的便是鰣軍師

南國絕色之佳,飽受古人的贊美

鰣魚的特別之處也在于那一身魚鱗。洄游至江中的鰣魚膘肥體壯,魚鱗之下儲藏有豐富的脂肪,蒸熟之后,油脂滲入魚肉之中,極其腴美驚艷。故烹飪鰣魚并不去鱗,才能不讓其原味流失,鎖住它的鮮香,更講究的甚至會拿金絲線串起魚鱗以方便嘬食,此等高逼格的手法想必也只有大戶人家才有,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故事里的那一幕。
“鱗白皆成液,骨糜總是脂。甘腴誰克并,歲歲儲相思”,魚肉鮮嫩細膩,鱗片脂香四溢,這等美味自然讓缺少油水的古人無比迷戀,怎能不火力全開一通贊美?“芽姜紫醋炙鰣魚,此中風味勝鱸魚”,這里被比下去的就是先前介紹過的古人交口稱贊的江南第一鮮---“四鰓鱸”。
鰣魚與河鲀、刀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和多數溯河產卵的魚類一樣,鰣魚洄游時停止進食,游至揚子江一帶,最是肥美,而若再往上溯游,脂肪消耗殆盡,味道也就變差。所以鰣魚為吳人所珍,而江西人不食。從明代起,鰣魚就成為貢品。“船頭密網猶未下,官長已備驛馬送”,鰣魚被捕撈之后,立即放入潑了豬油的冰塊中,快馬加鞭日夜兼程,直送皇城。討圣上之歡喜,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因此難能可貴的鰣魚也有“出息魚”之稱。
古人對鰣魚的癡迷,除了因為鮮美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尋常百姓求而不得,有權有勢者也得用心尋覓才能見其真身的這種心態。但集古人萬般寵愛于一身的鰣魚卻非常多刺,美味而又磨人,張愛玲曾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世間讓人著迷之物,恐怕皆如此。

如今長江鰣魚已難覓蹤影

鰣魚的美味或許只能停留在對古人詩句的揣度中。上世紀七十年代,長江鰣魚的年產量一度高達千噸,如今,鰣魚每年只有長江口的零星漁獲。大型水利設施切斷了鰣魚索餌洄游和溯河產卵的主要通道,加上過渡捕撈和嚴重的水體污染,鰣魚的天然資源急劇減少。真正的長江鰣魚已難覓蹤影,市面上的所謂鰣魚,多數都是來自美洲的西鯡(Alosa alosa)和來自東南亞的長尾鰣(Stolothrissa macrura)。
西鯡就是俗稱的美洲鰣魚,同屬鯡科的西鯡和鰣魚外形十分相似,引進養殖的西鯡近十年來一直被當作鰣魚的替代品。西鯡的種群情況良好,由于飲食習慣的差異,美洲當地人并不喜歡食用這種多刺的魚類,捕獲的西鯡有時甚至會被做成生物肥料。
鰣魚離開的不僅僅是餐桌,相比它的那些遠房表親,鰣魚顯得命途多舛。自然環境下已經功能性滅絕,水體污染和過渡捕撈成了鰣魚身上的兩把枷鎖,那些截斷巫山云雨的人類杰作也可能永遠阻斷了它們洄游的路,無法回到故鄉的鰣魚也不再是那個按時而動的“時魚”。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作者@薩爾茨堡的魚

無法按時回家的鰣魚,背后是傷痕累累的長江

圖文簡介

鰣[shí]魚,每年初夏游入江河產卵,如同候鳥一般守時,所以古稱為“時魚”。而我們最常見到鰣魚的場所,一定是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