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稱長江白鱘滅絕了。它是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中國特有物種,但卻沒能陪我們進入2020。

2019年12月23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的預校樣(pre-proof)稱,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extinct)。

雖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方微博在今天中午發表了聲明,說白鱘滅絕尚未官宣,但官方也強調了白鱘的情況不太樂觀。

同時,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對澎湃新聞表示,「是沒有正式公布,但評估已經完成了。公布與否,不影響其科學結論。」

盡管我們希望這個消息是假的,但我們不得不面對這一現實:長江白鱘極有可能停留在了過去,未來或許只能在郵票和照片中看它了。
驗證白鱘滅絕的過程是漫長的,1993年,長江白鱘被認為已經功能性滅絕了。

據澎湃新聞報道,2003年我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后一次救助過一條長江白鱘,被放生后不久,它身上的電波信號也沒法繼續捕捉到了。

2009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白鱘狀態為「極危」,也就是說,當時它們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滅絕的幾率非常高。

下一個消息就是前不久,2019年末專家在論文中提及白鱘滅絕。

可能有人會好奇,為什么驗證并宣布滅絕需要如此長的時間?

的確,確認一個物種是否滅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專家們需要反復確認大自然中或任何影像記錄中是否還有它們的蹤跡,畢竟科學家們也不愿意放棄任何一絲希望。

不過,IUCN的專家稱,目前并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白鱘還存在,但如果以后人們再次拍到或捕捉到任何一個長江白鱘個體,那么IUCN會將重新考慮更改它的物種瀕危等級。

面對這一噩耗,大多數人感到心痛,也依然有人心懷一絲希望:

不過,可能更多的人還是跟我一樣,從來沒見過白鱘的真實樣貌,就不得不與它遠程告別:

說起來,長江白鱘是中國的特有物種,也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著「淡水魚之王」之稱。

追溯起來,白鱘算得上是「活化石」,它最早出現在一億多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
它身型細長,吻部像箭一樣伸出,從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珍藏的白鱘透明染色標本照片來看,白鱘的外形相當美麗:

它算是一個兇猛的魚類,日常以其他魚類、少量的蝦蟹為食。在17世紀的古畫中就出現過白鱘的身影。

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物種,卻因生態環境惡化和人們的肆意捕殺離開了大自然,著實令人痛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白鱘的消息,中國特有的中華鱘和長江鱘也被列為「極危」。

剛好,這次同白鱘一起受到的關注的還有一個消息,就是長江禁漁十年。2019年12月27日,中國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最遲自2021年1月1日0時起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希望在未來,我們真的能用行動改變環境現狀,畢竟,我們聽到的動物們離開大自然的消息實在是太多了。

比如異龍中鯉,同樣也是中國特有物種,卻因為棲息地被破壞,在1996年被認定滅絕。
這種魚的成魚棲息于湖中沒有水草的深處,日常以浮游為食,在我國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異龍湖等流域。

它的滅絕過程同樣令人唏噓,據維基百科介紹,1981年4月湖水干涸長達20多天,科學家認為異龍中鯉就在這時絕跡。

隨后的兩年,科學家還沒放棄尋找它們的身影,但都不見其蹤跡,1996年IUCN紅皮書正式把它列為滅絕物種。

離開我們的動物遠不止這些。2019年初,美國夏威夷,一只14歲的夏威夷金頂樹蝸「喬治」的離世,宣告著這個物種的滅絕。

夏威夷金頂樹蝸最初是在1787年被英國探險家喬治·迪克森在夏威夷瓦胡島發現的,據說當時數量極多,因此它們的殼也被拿去制作成項鏈。

這么多年過去,有人為因素,也跟人一起登上瓦胡島的老鼠侵害因素,最后一只夏威夷金頂樹蝸就在去年年初與我們告別。

還有更久遠的,袋狼,現在普遍認為最后一只袋狼于1936年因飼養員疏忽暴曬而死。

袋狼長得很特別,它們身上的花紋與老虎相似,這在動物界特別罕見,但我們卻沒法兒再看到奔跑的它們了。

除此之外,還有2006年被IUCN正式宣告滅絕的金蟾蜍。通身金黃的它,曾經大量存在于哥斯達黎加的熱帶雨林里,卻因環境污染問題自1989年就不見蹤跡。

動物們的離開總是悄然無聲,我們還沒來得及親自看一眼的動物們,就這么退出了地球舞臺,最后只能止步于書本,存活于我們的記憶當中,而我希望它們的名字能被更多人記住。


「水中大熊貓」白鱘被宣布滅絕?它或許沒能游進2020

圖文簡介

有專家稱長江白鱘滅絕了。它是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中國特有物種,但卻沒能陪我們進入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