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2189 篇文章
電子煙,英文常用名E-cigarette、vaping、electronic nicotine delivery systems(ENDS),雛形早在上個世紀便有人提出,但真正實現是在2003年,中國藥劑師韓力成功設計出霧化裝置,并申請了專利。大多數電子煙由電池+充填有電子液體(e-liquid)的霧化器兩部分組成,形狀如USB或一支筆。霧化器中有霧化芯,由線圈(材質通常是鎳、鈦、不銹鋼)與棉花構成,充填的電子液體會浸潤纏繞著線圈的棉花,經通電加熱后蒸發成煙霧,吸入肺部。 電子煙 因無焦油和一氧化碳等傳統煙草具備的有害成分,被以“健康、戒煙”為名在世界范圍內流行。電子液體的成分為丙二醇、甘油類的溶劑(用于霧化時能形成氣溶膠),并加入尼古丁或各種調味劑,從而達到各種五花八門的口味如薄荷、水果等,尤其吸引青少年。 令人擔憂的是,隨著電子煙市場越來越集中地掌握在跨國煙草公司手中,該行業大力的宣傳使得這些錯誤的說法一直誤導著公眾。因電子煙的上市不過十余年,很多研究評價的樣本量有限且質量較差,各種研究結果互相矛盾,甚至許多研究是由電子煙制造商資助或支持的,其背后的利益沖突不言而喻。即使如此,研究證據始終證實有毒物質(即細/超細顆粒,細胞毒性,各種金屬,亞硝胺和羰基化合物)的存在。 從2019年3月開始,美國報告了與電子煙或霧化相關的持續性肺損傷暴發(也稱為E-VALI或VALI),截至2019年10月29日,已發生1888例,37人死亡。在867例EVALI患者中,有86%的患者報告在癥狀發作前3個月內使用含四氫大麻酚(THC)的產品,此次發病以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為多,他們最常使用的電子煙品牌分別是Juul 和Dank Vapes。自2014年以來,兒童和成年人中四氫大麻酚和尼古丁化合物致疾病的散發率一直在上升,但是,這次新的急性肺損傷爆發的規模和嚴重程度表明,電子煙液的成分發生了新的變化。對于電子煙危害性的研究、對電子煙銷售的監管再一次引起激烈討論。 11月,紐約和加利福尼亞州檢察長對Juul提起訴訟,指控該公司專門針對年輕人提供欺騙性廣告,其特色是芒果,涼薄荷,奶油醬和黃瓜等口味電子煙。他們指控該公司未能警告客戶該產品中含有尼古丁,將其歪曲為更安全的香煙替代品,并將其非法出售給未成年人。 與此同時,在我國,也加強了對電子煙的監管。2019年11月1日,國家煙草專賣局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同公布了《關于進一步保護未成年人免受電子煙侵害的通告》(2019年第1號),全面叫停電子煙網上銷售和廣告宣傳。 可以說目前為止,電子煙的最大危害性在于它的未知性。 ①制作缺乏規范:目前電子煙行業缺乏法規及產品標準,從而可能導致更多有害和/或不合格的產品。某些電子煙產品沒有準確的標簽;有些標簽為非煙堿的產品實際上含有尼古丁;有些標記的尼古丁或其他物質含量與實際不符;也有一些電子煙使用者根本不知道他們霧化的液體中有什么。 ②設備存在隱患:曾有報道因電池損壞,在給設備充電時,發生爆炸和燒傷的意外。除霧化的液體外,電子煙設備組件的金屬、陶瓷和橡膠,它們在高溫加熱時也會霧化。有研究人員就在電子煙氣溶膠中發現銅、鎳和銀顆粒的含量高于煙草煙霧中的含量。 ③調味添加劑隱患:電子液體中使用的添加劑也存在安全隱患。因為某些化合物盡管可以安全攝入,但以氣溶膠霧化的形式吸入后可能有害。 例如,常用的溶劑甘油和丙二醇。據報道,有戲劇工作人員會使用甘油和丙二醇在舞臺上產生“霧”的效果,他們發生呼吸困難和與工作有關的胸悶、喘鳴的比例與估計的累積暴露成比例增加; 例如,維生素E醋酸酯,此次在美國造成疫情的罪魁禍首,在THC產品中常被用作增稠劑。雖然被用作食品、藥品、化妝品添加劑時可安全攝入,但吸入維生素E醋酸酯會導致肺損傷; 例如,二乙酰基,一種用于微波爆米花的黃油調味劑,在許多“甜味”電子液體中也存在,研究發現吸入暴露于二乙酰基具有肺毒性; 市場上有7,500種電子液體調味劑,甜風味(例如糖果,水果)尤其吸引未成年人和年輕的成年使用者,這些以霧化形式吸入的調味劑的安全性都是未知的。 電子煙與戒煙的關系? 電子煙與戒煙的關系: 目前尚無確鑿的證據表明使用電子煙對戒煙有因果作用,反而對含尼古丁的電子煙的嘗試會誘使一些原本不吸煙的人逐漸吸食可燃香煙。與從未使用過電子煙的人相比,有更大比例的青年電子煙用戶隨后會嘗試使用可燃香煙。電子煙和傳統香煙的雙重使用對吸煙者的健康更加不利,因為對于某些人來說,電子煙可以當作戒煙時的過渡物,但對于更多的人來說,電子煙的價值便是在不允許明火的場所中,當煙癮發作時可燃香煙的替代物。與僅吸煙的人相比,兩者的雙重使用并沒有減少任何煙癮。 因此,我們建議: 1.對于青少年,不要因為好奇和從眾心理去嘗試電子煙,你永遠也不清楚使用的電子煙中含有什么物質。 2.對于想要戒煙者,請遵循傳統、科學的戒煙方法。 文章信息: 作者:吳蕭俊 編輯:丁新妮 單位: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青年科技創新工作室資助項目 主要參考文獻: 1.Drope, J., Cahn, Z., Kennedy, R., Liber, A. C., Stoklosa, M., Henson, R., … Drope, J. (2017). Key issues surrounding the health impacts of electronic nicotine delivery systems (ENDS) and other sources of nicotine: Tobacco Control in the Era of END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7(6), 449–471. 2.Alexander, L. E. C., & Perez, M. F. (2019). Identifying, tracking, and treating lung injury associated with e-cigarettes or vaping. The Lancet, S0140673619327308. 本文內容轉載自“上海物質成癮診療中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