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本報評論員 編輯/吉菁菁
2019年成為過去,我們已經站在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臺階之上。在過去的一年,突破性科學發現令人印象深刻,新興科技革命不斷取得進展,科技創新成為影響和改變未來世界發展格局的關鍵力量。
2019年,中國再次成為世界科技舞臺上的一道靚麗風景。從年初的嫦娥四號首次實現人類探測月球背面,雜交稻種子被成功克隆;到年中的首輛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入使用,華為在5G領域保持全球領先并發布鴻蒙系統;再到年底,“天河二號”算出量子霸權標準,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就在前幾天,長征五號遙三火箭復飛成功,為空間站、嫦娥五號等后續任務的開展奠定了基礎,將推動中國通信衛星技術躋身世界一流…
▲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實現人類月球背面著陸(圖片來源:中國探月工程)
科學影響世界,科技改變生活,從來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得更加廣闊,更容易觸摸到這種變化的軌跡。
21世紀的前九年里,科學技術取得了革命性的發展,隨著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信息科技應用的拓展,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已經被現代科技重塑。十多年以前,我們很難想象手機會成為生活的“重心”,社交、學習、購物都可以通過動動手指完成;互聯網+、腦機互聯、區塊鏈等一個個新穎詞匯,如今都變成了掛在口頭上的流行語。
信息科技的突飛猛進如同一條巨大的鯰魚,帶動了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能源應用等等多個領域的迅猛發展,并推動了宇宙探索等領域的突破。去年年初,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科研人員通過8臺射電望遠鏡和數百萬次的模擬,聯合發布了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推動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和認知邁出關鍵一步。這一科學事件在年底的各大年度新聞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
▲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圖片來源:美國《科學》雜志)
顯然,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呈現出一種集群效應,往往一個領域的突破將會激發眾多領域的躍進。遙望下一個十年,我們又將迎來哪些激動人心的變革呢?
可以想象,信息技術仍將作為巨大引擎。人工智能已經在智能安防、智能駕駛、可穿戴設備、智慧醫療等多個領域滲透,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在多方面的應用將向更高級的階段發展。區塊鏈、量子計算等尖端技術也將走入更多的應用場景。
作為一種用單個原子、分子制造物質的科學技術,納米技術的發展上個世紀末就被寄予了厚望,盡管這些年納米技術的基礎研究實現突破,在材料制備、醫學健康、航空航天、環境能源等方面都有所建樹,但仍未迎來爆發時刻,我們期待小小的納米在未來能夠大放異彩。
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我們同樣期待生物技術和新型醫藥的發展將會攻克更多疑難雜癥,給廣大民眾帶來更多福祉。
在利用科學技術的同時,我們也看到隱憂逐漸浮現。“基因編輯嬰兒”挑戰倫理底線,大數據帶來隱私泄露風險,互聯網犯罪花樣翻新......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人類造福,如何在滾滾的時代洪流中對科學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堅守科研倫理底線,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圖片來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官網)
我國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不能忽視公眾整體的科學素質,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石。與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公民的整體科學素質還有較大差距,有待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來提高。
科學的精神是理性質疑和善于求證的精神,也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同時正是因為有了科學精神,讓我們也知道科學還有很大局限性,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了很多,但又知道的太少,還需要我們不負韶華,不斷探索。
在急遽變化的時代,讓我們始終高舉求真務實、勇于探索的旗幟,努力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潮流,讓科學的精神永放光芒!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制: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