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原典故事】

這是一首歌頌母親的詩篇,詩中把母親比作溫暖的南風、清澈的寒泉以及會唱悅耳歌謠的黃鳥。把七個兄弟比做酸棗樹的嫩芽,有著母親南風般的吹拂,寒泉的澆灌,黃鳥悅耳的鳴唱。

兒子們漸漸長大成人,想盡心回報母親,卻擔心自己做的不夠,跟母親的養育之恩相比,還差得很遠。


【譯文】

和風煦煦自南來,吹拂棗樹小嫩芽,樹芽細小又嬌嫩,母親前前后后忙。

和風煦煦自南來,嫩芽長成小細柴,母親明理又善良,兒不成器難報答。

寒泉之水清又甜,源頭就在浚邑旁,阿母撫養子七人,一年辛勞不停歇。

黃雀宛轉輕聲鳴,聲音悅耳動人心。阿母撫養子七人,何時才能慰母心。


這首歌歌頌了一位偉大的母親,這位母親撫養了七個子女,她像南風吹撫嫩芽一樣撫慰子女;像清泉澆灌樹木一樣撫育兒女;像黃鳥悅耳的鳴唱一樣教導兒女。

兒女們長大成人了,他們想好好的回報母親,卻害怕自己做的不夠,就算自己再努力,跟母親的養育之恩比起來,依然顯得不夠。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許許多多這樣偉大的母親,她們努力工作,盡心撫養下一代,將子女們撫育成才。

中國著名思想家孟子的母親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

孟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里就全靠孟子的母親了。

小時候的孟子很調皮,為了讓孟子學好,母親費盡了心思。有一次,母親發現孟子跟一群小朋友在玩游戲,他們模仿著大人的樣子在跪拜、哭嚎,好像大人在辦人去世后舉行喪事的樣子。

孟母明白了,因為家離墓地近,墓地里經常舉辦喪事,孟子看得多了,自然就模仿起來。

母親覺得這樣不好,孩子模仿能力強,如果環境不好,對他們的成長很不利。

于是,母親決定搬家!

孟母將家搬到了集市的附近。而這時,母親又發現了一些現象。孟子開始模仿起集市上的事情,一會學人討價還價,一會學人叫賣豬狗肉,一會學人家招呼客人,舉手投足就像一個小商販。

母親覺得這樣的環境也不適和小孩子生長。于是,孟母又將家搬到了一所學校的附近。這時候,孟母發現孟子開始學習那些老師學生的舉止,向人行禮問好,開始變得守規矩、愛讀書。

孟母這才放心了,認為這才是合適孩子成長的環境。

為了讓孟子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孟母不辭辛勞,搬了三次家。她就像南風像冰泉一樣,照顧著孟子的成長。


三國時期,大將軍陶侃的母親湛氏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跟孟子的母親,宋朝歐陽修的母親以及岳飛的母親并稱中國四大賢母。

那陶侃的母親是怎么撫養兒女的呢?

陶侃小時候,父親也去世了,而且家里非常的貧窮,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平時靠陶母織一些麻布為生。

到了陶侃成年時,陶侃雖然有了一些名氣,家里的境況依然沒有得到改善。

有一天,有一個叫范逵的朋友來看望陶侃。當時是大雪天,陶侃的家里什么都沒有,而朋友又帶了很多奴仆。以陶侃家的情況,不要說招待客人了,就連喂馬的草料也沒有。

陶侃特別著急,中國人好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來了,一定要盡心招待。但是,家里什么都沒有,拿什么招待客人呢?

看到陶侃著急的表情,陶母告訴他:“不用擔心,你盡管去留下你的客人,我自有辦法?!?/p>

不過一會兒,陶母果然從市場上買來了數斛米。

錢從哪里來的呢?

陶侃一看,大吃一驚,原來母親把自己的頭發剪掉賣了。陶侃非常慚愧,母親卻告訴他不要遲疑了,趕緊準備東西招待客人吧。

有了米,陶母拆掉屋中的一些木板,劈柴煮飯,又把自己睡覺的席子鍘碎喂馬,終于把客人招待好了。

客人們聽說了陶母的事情,非常的敬佩,認為有這樣的母親,才有陶侃這樣的兒子,他們到了洛陽之后,大力向別人推薦陶侃。

很快,陶侃的名字就為世人所熟知了。

這是母親撫育子女的故事,而我們在這首詩里,也看到了兒女長大后,想回報母親,但總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不能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會不會這樣呢?

也會的,陶侃就碰到了這樣的問題。

后來,陶侃做了官,在一個叫潯陽的地方當一個管理漁業的小官。有一回,下屬給陶侃送了一壇官府制作的糟魚。

陶侃想起了在家里的母親,自己外出做官,阿母在家里的生活一定很清苦。不如把這壇糟魚送給母親吧。

于是,陶侃托人將這壇糟魚送給了母親。陶母打開壇子,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她停了下來,問了一句:“這糟魚是從哪里來的?”

來人回答:“這是官府制作的?!?/p>

聽到這樣的回答,陶母放下了筷子,重新將壇子封好,又寫了一封信給陶侃,嚴厲的批評了他:“你身為官吏,把官府的東西贈送給我,這不僅不是好事,反而還增添我的憂愁?!?/p>

可見,回報母親也要講原則,要公私分明,拿公家的東西送給母親,這不是孝敬,而是讓母親擔憂。

陶侃收到母親的信后,極為愧疚。從此以后,他將母親的教導牢牢記在心中,公私分明,成為了一個廉潔的好官。

可見,我們要報答母親,一定要正正當當,我們孝敬母親的好東西,一定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掙來的,如果挪用別人的東西,不但不是孝敬,而是讓母親蒙羞,更會讓母親擔擾。

而除了給母親提供物資上的東西,做好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有作為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孝道。


蔣柳,文史作家,歷史自媒體“腦洞歷史觀”主筆,頭條學院講師,國學文化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倡導打開腦洞看歷史。著有《讀懂春秋,就懂了當下》《諸王的游戲》《隋唐不演義》《唐末刀鋒匯》等。其自媒體“腦洞歷史觀”,擁有百萬訂閱,閱讀達二十億人次。


《詩經·國風·邶風·凱風》解讀

圖文簡介

這是一首歌頌母親的詩篇,詩中把母親比作溫暖的南風、清澈的寒泉以及會唱悅耳歌謠的黃鳥。把七個兄弟比做酸棗樹的嫩芽,有著母親南風般的吹拂,寒泉的澆灌,黃鳥悅耳的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