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的方言中,林子里的居民除了傻狍子、熊瞎子和貂兒,還有一種名為“犴達罕”的動物。聽起來不知所云,其實這是滿語,它就是今天物種日歷的主角駝鹿Alces alces)。

駝鹿之名,其實許多人都有所耳聞,然而公眾對于駝鹿的印象卻很不準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實在是太遠離我們的生活了,我們對它只停留在聽說的層面上。

駝鹿的英文名就是很大的一筆糊涂賬。歐洲人將巨大的鹿稱為elk,因此他們能見到最大的鹿——駝鹿,就被叫做elk。但是當歐洲人踏足美洲之后,這些人見到了體格僅次于駝鹿的美洲馬鹿Cervus candanesis),就驚呼“elk”,這樣,美洲馬鹿在美洲就頂替了駝鹿的名字。當他們見到更大的駝鹿以后,便給了它另一個名字moose,而今多數科學資料中,moose才是駝鹿的正式英文名。

在許多文學作品中,elk,moose這兩個詞經常出現,但由于譯者的不了解,統統翻譯成“麋鹿”,這樣又將本來無甚關系的麋鹿也拖下了水。其實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本是中國特有種,也就是有名的“四不像”,和駝鹿,馬鹿都相去甚遠。

鹿科巨人居然是傻狍子的親戚

盡管名字亂作一團,但不代表這三者真的難以區分。馬鹿長著一張“大眾臉”,而麋鹿雖說被稱作四不像,可明明一看就是只鹿,只是長得難看了點。至于駝鹿可以說是辨識度最高的一種鹿,同時也是體型最大的一種鹿。體長在2.3~3米之間,雄性體重300~650公斤,甚至有1000公斤以上的傳聞。

駝鹿的體色較深,整體為暗褐色,四肢修長,肩部隆起,形如低矮的駝峰,因此而有駝鹿之名。它眼睛小而位置高,整個臉顯得又長又寬,有一個寬大而下垂的鼻子。在人類看來,這張臉長得有些“抱歉”(駝鹿:你害想咋地?)。

最引人注目的是駝鹿的那雙角。駝鹿擁有現存物種中最大的鹿角。盡管生命史上還有鹿角更大的大角鹿屬(Megaloceros)出現,但它們時乖命蹇,全部滅絕,把最大鹿角的頭銜拱手讓給了駝鹿。駝鹿的鹿角最寬可超過2米,重達30公斤,外形也頗為特殊。鹿角向兩側平展開來,并分成前后二叉,每個叉又分為多個枝叉,枝叉之間互相連接,使得鹿角呈現扁平掌狀。駝鹿只有雄性才長角,雌性是沒有角的。

鹿科(Cervidae)有3個亞科,鹿亞科(Cervinae),空齒鹿亞科(Capreolinae)和麂亞科(Muntiacinae),馬鹿,麋鹿都是鹿亞科的成員,而駝鹿則屬于空齒鹿亞科,它最近的親屬竟然是矮小的獐(Hydropotes)和Capreolus)兩個屬。雖然駝鹿體型巨大,長著一副“史前巨獸”的樣子,但駝鹿這個種十分晚近,只有10萬年歷史,現代駝鹿竟然遲至更新世晚期才出現。

耐寒怕熱,喜水善游

駝鹿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對于人類來說極北苦寒的地區,卻是駝鹿的樂土。它耐寒卻畏熱,寒溫帶以南就再也沒有駝鹿的身影。

如此嚴格的分布情況,說明駝鹿是一種相對特化的動物。駝鹿為了適應嚴酷的生存條件,身體結構也產生了一系列變動,比如被毛濃密的鼻子,作用顯然是為了保暖,闊大的鼻腔延緩了冷空氣對內部的刺激。駝鹿的四肢出人意料的細長,卻不是用來快跑的,駝鹿很少奔跑,大長腿的作用是方便在冬季深厚的雪層里行動。

駝鹿棲息于北半球的針葉林和混交林,最北可以到達苔原地帶,但最為鐘愛的仍是植被茂密的針闊混交林,那里有駝鹿愛吃的各種植物嫩枝嫩芽。駝鹿特別偏愛柳屬(Salix),樺屬(Betula),榿[qī]木屬(Alnus)等闊葉樹的枝葉,靈活的大鼻子可以幫助勾起樹枝。

另外,駝鹿會取食大量的水生植物,可以滿足它對鈉元素的需求。它們水性極好,可以潛入水中數米取食水底的植物,鼻孔內的脂肪墊會將鼻孔封閉起來。駝鹿甚至還可以長距離游水遷移,在北美西海岸,有駝鹿在海島之間游渡,所以在駝鹿的天敵中,竟赫然出現了虎鯨

一生短暫,盡情燃燒

盡管駝鹿體格碩大,壽命卻不很長,自然狀態下,它們的平均壽命僅有12年。為了在如此短暫的生命中獲得更多的繁殖機會,駝鹿家族展開了近乎狂熱的內耗行動。

駝鹿的發情期在每年的9~10月,然而雄鹿在當年的4月就要開始準備,開始生長鹿角。駝鹿要在短短五個月內,產生一副巨大的鹿角,代價是高昂的。動輒二三十千克的鹿角需要大量的鈣、磷等礦物質,這些礦物質大都來自于骨骼,當角生長完成的時候,雄性駝鹿都患上了骨質疏松癥

發情期的雌雄駝鹿會相互呼叫,一只雄性可以擁有數只雌性,為了交配權,這些雄性會用角相互打斗。不過,駝鹿的角斗大多是一沾即走,因為之前的鹿角準備工作已讓它們變得外強中干,一般來說鹿角較小的雄性都會識趣地退讓,每一只雄性都沒有本錢可以輸,表現得極為謹慎。雙方鹿角的質量相當的時候,這些狂熱的雄性就會為了交配權拿出一切籌碼,戰斗可能相當激烈,本已空虛至極的身體很難承受如此強度的沖擊,骨折時有發生,甚至有雙方角糾纏太緊拆解不開,從而同歸于盡的案例。

在求偶期間,由于激素大大升高,異??簥^的雄性甚至感受不到饑餓,它們幾乎不吃東西,在繁殖季節結束后,雄鹿的體重減少了10%以上。在兩個月之后,它們的鹿角完成了使命,從而脫落,這樣高昂的投資,最終卻只能用一次。

繁殖季結束之后,雌性就開始了長達230天的懷孕,5~6月產仔,每胎1仔。幼仔成長得很快,16~17個月就達到性成熟,但雄鹿前幾年長的角都太過短小,無法在求偶角斗中取勝,直到5歲才有機會參與繁殖。

直面危機,頑強生長

駝鹿的生活壓力山大,不僅要面臨來自同類的競爭,還要對抗捕食者的威脅。駝鹿最主要的捕食威脅來自于,雖說狼個頭不大,但懂得疲敵策略,狼群的不同個體會鍥而不舍地襲擾,使駝鹿精疲力盡而就范。此外棕熊(Ursus arctos),美洲獅(Puma concolor)都可能成為駝鹿的天敵,有些體重較輕的捕食者專門在大雪沒膝的時候去對付駝鹿,深雪限制駝鹿的行動,捕食者卻可以避免泥足深陷,從容不迫地耗死獵物。

駝鹿也并非任人宰割的魚肉,大概是因為跑不掉,面對捕食者它們的表現相當勇敢,它的四蹄不僅可以向前向后踢,還能向側面踢,因此四面八方都能得到保護。這種踢擊準確度不高,但嚇退意志不堅的捕食者還是沒問題的。在駝鹿分布密度較高的區域,傷人事件也時有發生,尤其是發情期的雄性,看什么都不順眼,如果有人恰好闖入了它的地盤,結果恐怕就是“你瞅啥”。

此外,駝鹿也是北美地區交通事故的重要肇事者。駝鹿還沒學會避讓汽車,在公路上常常和飛馳而來的汽車相撞。駝鹿的身體很高,汽車往往先撞上鹿腿,隨后整個龐大的身體飛了起來,不偏不倚撞上駕駛室,造成人死鹿亡的結局。

駝鹿原本生活在人跡罕至的極寒之地,現在卻無可避免地卷入了人類活動的洪流。

近百年來,駝鹿曾經因為人類的狩獵,種群接近崩潰,但隨著狩獵強度的降低,它們漸漸恢復了元氣,而今駝鹿數量約有200萬。盡管每年仍有相當部分被獵殺,但這個損失它們還承受得起,因而駝鹿仍是無危(LC)物種。近年來,由于氣候變暖,中國境內的駝鹿分布顯著北移。然而對于整個物種來說,損失并不嚴重。這個物種還很年輕,在漫長的時間里,總能找到它的安身之處。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5年第362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912108944。

你說我一個鹿,怎么被虎鯨給啃了呢?

圖文簡介

在東北的方言中,林子里的居民除了傻狍子、熊瞎子和貂兒,還有一種名為“犴達罕”的動物。聽起來不知所云,其實這是滿語,它就是今天物種日歷的主角駝鹿(Alces al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