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季節最溫暖的吃食莫過于火鍋了,三五人圍坐于爐前,將各種肉片、蔬菜在沸騰的湯鍋涮那么幾下,然后蘸上料汁,一口下去鮮香滿腹。


我們的所有烹飪方式,似乎都能追溯到最初的來源,火鍋也不例外。無論是創造發明還是制作美食,老祖宗們那可都是充滿了智慧。


戰國時期就起火開涮


火鍋這種吃食方式最早能追溯到戰國時期,那時候人們“擊鐘列鼎”而食,這是一種祭祀方式,人們圍在鼎的周邊,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然后分食。

這種鼎分上下兩層,上層盛放食物,下層托盤燒炭火。

戰國青銅鼎  圖/網絡


炭火?那時候就有木炭了?沒錯,2783年前老祖宗們就開始制作木炭了,每到秋季他們會在山里挖洞(建窯)制造木炭。

《周禮·月令》記載:“季秋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 《周禮》的作者和成書年代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長河,我們也只能從傳世的斷章中暌違一二:戰國時期木炭制作技術已經成熟,人們用木炭取暖、煉丹、冶銅器,當然,還用來“恰火鍋”~

西漢時期的精致火鍋


如果“鼎”是最初的火鍋這一說法太過“奔放”,那么西漢廢帝海昏侯劉賀用的火鍋堪稱精致,絲毫不亞于今天的銅火鍋。

2011年我國考古人員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發掘海昏侯墓時,發現了一件青銅火鍋,這個火鍋有三足,上端是一個肚大口小的容器,便于蓋上蓋子,下端連接著一個炭盤,鍋內有使用過的跡象,甚至還有板栗等殘留物。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青銅火鍋  圖/網絡


不得不說,海昏侯劉賀絕對是一個吃貨,而且喜歡吃火鍋。

鴛鴦鍋這就出現了


時光走到三國南北朝時期,鴛鴦鍋出現了,他們使用鴛鴦鍋的理由和現今的我們大致相同,因為彼時辣椒已被張騫帶回中原,并且開花結果,人們用來烹制食物調味。

北齊文學家、史學家魏收在《魏書》里記載說,魏文帝曹丕使用“五熟釜”,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的銅鍋,每個格里湯汁口味也不盡相同,這和今天我們的“鴛鴦鍋”異曲同工,甚至達到了“九宮格”火鍋的高度。


曹丕顯然很得意這個“五熟釜”,不僅賜給大臣們使用,還把吃火鍋這件事寫進了《三國志》。

大佬們都涮些什么菜?


看到這里或許你會有疑問,古人吃火鍋,他們都吃些什么食物?

根據不同史料相互佐證,南北朝以前,古人除了食用各種畜肉禽肉外,還有大量的“菘”(即白菜。戰國時期已有栽培,得名于漢代)和各種野菜

除白菜外其他大部分都是時令蔬菜,那時候人們為了能在冬天吃到它們,就把它們脫水曬干制成干菜保存。

當然,還有水產品魚類、黃鱔、螃蟹、甲魚等——他們的食物豐富程度貌似直追今天的我們。


“活到老,涮到老”


自從有了火鍋,這種吃食方式大概都沒有斷代過。

唐代時期,火鍋逐漸走入民間,人們在秋冬季節圍爐而坐,吃著火鍋唱著歌,當然也吟詩作對。

比如白居易老爺子,當時他居住在洛陽城一間茅草屋里,一個冬日的傍晚,他邀請一個叫劉十九的好友來敘話,他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意思是新釀的米酒還沒過濾,有小螞蟻一樣的泡沫,還有小火爐可以涮鍋,咱們喝一杯如何?

相傳陶淵明發明菊花火鍋 圖/網絡


宋朝以后,火鍋更是風靡朝野上下,無論皇室貴族還是山野草民,冬天吃火鍋儼然就是家常便飯,食物的種類當然也更加豐富。

到了清朝,火鍋君可謂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據清宮御膳房的膳單記載,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十六日到九月十六日,僅1個月,乾隆皇帝就吃了27種火鍋共計60多次,可以說是每頓都離不開火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一年,這位網紅皇帝大約吃了200多頓火鍋……聽說他還舉辦了一場550桌的火鍋宴……


總結一句話就是↓

 圖/微博

時至今日,火鍋已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烹食方式,尤其是冬季,倘若不吃上一頓麻辣鮮香的火鍋,這個冬天就索然無味,湯底口味與食材蘸料自然也是今非昔比。

有人說,這世上沒有什么事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這話雖然有調侃的意味,但也足以說明這種吃食方式在飲食生活中所占據的江湖地位,所以還要珍惜身邊那個約你一起吃火鍋,愿意給你留一塊肉的人啊~


揭秘 | 古代人怎么吃火鍋?

圖文簡介

火鍋好吃這是眾所周知,那古代人吃火鍋嗎?他們怎么吃?據說最愛吃火鍋的是咱們的網紅皇帝乾隆?今天咱們就聊中國火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