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刷朋友圈看到有位朋友去了西班牙旅游,除了對異國風情的贊美,他還提到在巴塞羅那的圣家族大教堂前遇到一群野生鸚鵡。

鸚鵡?歐洲哪來的野生鸚鵡?我大為好奇,朋友發來一張照片,里面有幾只整體綠色,飛羽藍色,身前有一片灰白色,從額頭一直延伸到胸腹部的鸚鵡,原來他遇到的是俗稱和尚鸚鵡(Monk Parakeet)的灰胸鸚哥Myiopsitta monachus)。


此和尚非彼和尚

和尚鸚鵡是一種小型鸚鵡,它體長約30厘米,雙翼展開約有53厘米,體重90~120克,與花鳥市場常見的玄鳳鸚鵡(Nymphicus hollandicus)差不多大小。和尚鸚鵡的老家在南美洲,它們廣泛分布于南美安第斯山脈以東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包括玻利維亞、巴拉圭、烏拉圭、巴西南部和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地區。

那么,這種小鸚鵡跟和尚有什么關系呢?難道它們會念經嗎?其實沒什么關系,它名字中的“Monk”指的并不是佛教的僧侶,而是基督教的修道士。和尚鸚鵡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Quaker Parrot”,“Quaker”指的是基督教的一個教派“貴格會”,“Quakers”意為“顫抖者”,取自其創始人的一句名言:“因為上帝的話語而顫抖”。和尚鸚鵡有時會略顯神經質地上下點頭,如同在發抖,所以得名。


把它們的中文名翻譯成“和尚”鸚鵡,貌似是更接地氣方便理解了,實則造成了不必要的誤會。實際上,和尚鸚鵡不僅名字和佛教無關,其生活習性也并不佛系。雖然它們主要吃植物種子和果實,但也會捕食昆蟲,甚至撿食其他動物吃剩的殘肉剩骨,根本不守清規戒律。

鸚鵡中的建筑工程師

和尚鸚鵡有一項獨門秘技:蓋房子。它們是唯一一種真正能夠自己筑巢的鸚鵡,這在整個鸚鵡家族中都是獨樹一幟的。除它之外,無論是嬌小的虎皮鸚鵡還是龐大的金剛鸚鵡,都依賴樹洞、土洞或石洞等現成的洞穴營巢繁殖,頂多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洞穴進行一下改擴建。和尚鸚鵡卻可以像喜鵲一樣,直接用樹枝在合適的地點搭建鳥巢。許多種類的鸚鵡都備受巢址不足之苦,在有些地區,因為人類砍伐了過多大樹,造成可利用的樹洞嚴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當地鸚鵡種群的繁殖,而和尚鸚鵡卻完全無需擔心這個問題。


配對后的和尚鸚鵡會共同搭建鳥巢,雄鳥往往更加積極主動,巢的選址一般在大樹上,高度要求離地10米以上,以確保安全。每對和尚鸚鵡修建的巢并不大,只能容納它們小兩口和未獨立的幼鳥,但和尚鸚鵡是非常社會化的鳥類,它們通常組成20只左右的松散群體,就連安家落戶也喜歡扎堆。離巢后的幼鳥往往并不會高飛遠走,而是選擇在父母的鳥巢旁邊修建自己的小房子。

和尚鸚鵡的巢和大多數鳥類的巢不同,不僅是它們繁殖后代的場所,還是它們日常休息的地方,尚未參與繁殖的“單身鸚”和處于非繁殖期的“夫婦”們也都會每晚回巢休息。在一家子鸚鵡的共同努力之下,“家族老宅”的直徑可以接近1米,重量超過200公斤,包括許多獨立的巢室,能夠容納許多對和尚鸚鵡及其后代一起居住。


緊跟全球化,滿世界開花

和尚鸚鵡體型小巧,外觀雅致,適應性較強,在人工環境下能夠順利繁殖,還具有比較強的學舌能力,很早就被人們馴養作為寵物。據統計,自1981年以來,阿根廷捕捉出口的和尚鸚鵡已超過70萬只,而僅從1968年到1972年短短四年的時間,美國就進口了65000只活體和尚鸚鵡。鸚鵡繁育者們將人工繁殖中出現的突變個體進行選育,人工培育出藍色、灰色、歐珀(Opaline)、黃化(Lutino)、白化(Albino)等和尚鸚鵡品系。


但在人們飼養和繁育和尚鸚鵡的過程中,一些和尚鸚鵡因為種種機緣逃離了囚籠。它們或是從運輸中損壞的鳥籠里逃了出來,或是被厭倦飼養它們的主人遺棄,還有些是被一些機構和個人故意釋放到野外。這些和尚鸚鵡在異國他鄉,憑借其強大的適應能力生存下來,并與境遇相同的同類匯合,建造鳥巢、繁殖后代。由于和尚鸚鵡能夠自己筑巢,其繁殖不會受到巢址不足的限制,它們在很多其他鸚鵡無法適應的地區繁衍壯大。

據統計,外來的和尚鸚鵡在北美洲、中美洲、亞洲、非洲和歐洲都有出現,只有大洋洲和南極洲尚未被它們殖民成功??v觀各種借助人類的力量“開疆拓土”的鸚鵡,只有紅領綠鸚鵡(Psittacula  krameri)或可與之一戰。


從寵物到“害蟲”

通常情況下,鸚鵡都是相當招人喜歡的鳥兒,色彩鮮艷、動作滑稽可愛,還能學人說話。但有時“天使”也會變成“魔鬼”,和尚鸚鵡一開始作為人們的寵物在全球遍地開花,但如今一些地方的人,卻將它們視為“害蟲”,并決定消滅它們。

在原產地,和尚鸚鵡原本的主食是禾本科和菊科的種子,以及棕櫚樹和其他樹木的果實。但這些小家伙的口味并不專一,很快它們就發現人類種植的玉米、小麥、高粱、向日葵以及各種水果等農作物味道好又管飽,于是農田變成了它們的免費食堂,給農民帶來了極大的困擾。據報道,和尚鸚鵡每年會給阿根廷造成超過10億美元的農作物損失,難怪阿根廷人民要將這些“害蟲”捕捉出口了:出國禍害別人去吧!


前面說過,和尚鸚鵡喜歡在大樹上筑巢,但聰明的它們已經發現了另一類又堅固又安全的巢址:人類建造的各種電線桿、輸電塔和通訊塔。搭建在電力設施上的鳥巢可能會形成電流回路,尤其是在下雨天,這可能會導致停電或產生火災,造成設備損壞,直接影響輸電線路的效率。這會造成相當可觀的損失,例如:在2001年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和尚鸚鵡建造的鳥巢導致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發生了198次停電,電力公司支出了22萬美元的維修費用

另外,和尚鸚鵡喜歡在樹木上啃來啃去,不僅影響樹木生長,還可能會造成植物疫病的交叉傳染。城市中的和尚鸚鵡與人類密切接觸,也增加了傳播鸚鵡熱、禽流感和沙門氏菌等疾病的風險。它們修建的鳥巢高懸在街道上方且體積重量巨大,一旦墜落容易傷人毀物。雖然尚無確鑿證據,但很多人擔心數量越來越多的和尚鸚鵡會與本地物種爭奪生存資源。

有鑒于此,許多地區已將和尚鸚鵡列為重點防控的外來入侵物種,比如美國已有10個州出臺禁令,禁止飼養、販賣、繁殖和尚鸚鵡。西班牙馬德里市更是對這些“外來的和尚”忍無可忍,該市的和尚鸚鵡,到2019年已增長到約12000只。數量持續增長的鸚鵡帶來了噪音擾民、排泄物污染、農作物損失等問題,2019年1~8月間,議會收到197起和尚鸚鵡造成破壞的投訴。為解決和尚鸚鵡帶來的環境問題,馬德里市議會于今年10月宣布,將與西班牙鳥類學會合作,對全市范圍內的和尚鸚鵡進行“人道殺滅”和絕育,以控制它們的數量。


盡管和尚鸚鵡在世界許多地區作為外來入侵物種,被當作“害蟲”喊打喊殺,但由于其名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在我國按照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進行管理,且不區分野生和家養種群,所以即使是人工繁育的和尚鸚鵡,在國內也是不能飼養的哦。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5年第360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南川木菠蘿。


這只鸚鵡,比哈士奇更能禍禍

圖文簡介

前些日子刷朋友圈看到有位朋友去了西班牙旅游,除了對異國風情的贊美,他還提到在巴塞羅那的圣家族大教堂前遇到一群野生鸚鵡。我大為好奇,朋友發來一張照片,原來他遇到的是俗稱和尚鸚鵡的灰胸鸚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