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寶可夢玩家都知道“化石寶可夢”這個類群的存在,如菊石獸、化石盔、化石翼龍等,玩家可以通過搜集化石,到指定區域抽取基因并復活這類寶可夢。
而在最新的《寶可夢 劍/盾》游戲中也有獨特的化石類群,這次的操作稍微有些不同,必須要結合龍、海獸、鳥、魚等化石中的兩種,才能合成新種寶可夢。不過……新寶可夢形象一出,就被大家批判,實在是丑到突破天際。為什么把大小嚴重不搭配的動物拼在一起?這個魚的頭又為什么放在了尾巴上? 但這些崎嶇的造型,還真不是制作方的惡意。在古生物學史上,把化石拼錯變成奇形怪狀的模樣,或者把兩種化石拼在一起,造出“新物種”的事件,無論是蓄意的還是無心的,都發生過很多次,就讓我們來盤點幾個經典事件吧! 受到博物館展示或電影等大眾文化的影響,很多人可能會以為,我們在野外挖化石時,找到的都是完整且連接的骨架,就像下面這個亞子。 但實際上,我們在野外面臨的,經常是風化、破碎的,七零八落的骨骼化石。多虧許多前人的研究,現在發現的許多化石即便不完整,也能藉由某些鑒定特征來分類。 但在古生物學剛剛起步的時候,要辨別一個化石屬于哪一類動物,是什么位置的骨骼,卻沒有那么簡單。 禽龍(Iguanodon)是最早被發現的恐龍之一,在19世紀20年代被一個英國的鄉村醫生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所發表。禽龍的特色之一是,它前爪的大拇指很尖銳,呈釘狀,推測可能是用來防御、打斗或是剖開果實等,但最早曼特爾發現這個拇指時,卻把它當成角,安到禽龍的鼻子上。 這個錯誤一直到將近半個世紀后的1878年,在比利時礦坑中挖出完整的禽龍骨架才修正過來。此外,由于完整骨架中的前肢明顯比后肢短,因此才將這種恐龍復原成用兩條腿行走,原先禽龍一直被復原為大蜥蜴一般,用四條腿趴在地上的樣子。 裝錯化石的例子不僅僅出現在恐龍身上。同樣生活在中生代的薄片龍(Elasmosaurus),屬于蛇頸龍目(Plesiosauria),是巨大的海生爬行類,最大的種類能超過13米,光脖子就占了身體的一半,擁有76節頸椎,是我們頸椎數量的10倍以上!現在這個長頸的形象已經深植人心,但在過去卻不是如此。 著名的古生物研究者柯普(Edward D. Cope),復原薄片龍化石的時候,認為它的頸椎骨是尾椎骨,給薄片龍拼接了一條超長的尾巴,認為它通過大長尾來輔助游泳。他因為這個錯誤受到另一位古生物學家馬什(Othniel C. Marsh)的譏笑,兩人因此結下梁子,在后來的工作里明爭暗斗掐個不停,史稱“化石戰爭”。 上述的事件都是因為化石素材稀缺和認識不足,所造成的無心之過,隨著更完整骨架的發現和深入的研究而被修正。但有些錯誤的化石,則摻雜了更多的惡意,制造者希望藉由造假的化石來蒙騙科研人員甚至學界,以此贏得名聲或利益。 前面說到了馬什和柯普的化石戰爭,倆人在美國西部發掘化石的工作,充斥各種賄賂、偷盜、暴力事件,甚至為了“提高效率”而用炸藥來炸開富含化石的地層。他們倆在這時期發表了超過142種恐龍,柯普更是發表超過1400篇論文,對后世研究的貢獻極大,著名的劍龍(Stegosaurus)、異特龍(Allosaurus)、梁龍(Diplodocus)等都是這個時期發現的。但由于急功近利和惡性競爭,這些研究中有許多的錯誤以及重復命名的物種,也對后人分類造成許多惡性影響。 “雷龍”就是其中一例,而這次犯錯的則是馬什。 1877年,馬什發表了迷惑龍(Apatosaurus)的化石,兩年后又發現了一個體型更大的恐龍化石,他經過草率的研究,就急急忙忙發布了這個結果,來打擊他的競爭對手柯普。這個物種被他稱為雷龍(Brontosaurus),因為體型龐大,走路有如雷聲一般而得名。這個大家伙給馬什掙足了面子,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角色,除了暴龍,“雷龍”的知名度大概無恐龍可比。 馬什經過后續研究發現,所謂的“雷龍”很可能只是迷惑龍的成體,因為這兩種化石的許多特征都非常相近。但在化石戰爭的風口浪尖上,馬什自然拉不下臉承認這個錯誤。正巧雷龍的化石也沒有頭骨保存,他索性就用另一個類群的恐龍,圓頂龍(Camarasaurus)頭骨來復原。“雷龍”的骨架復原之后,呈現在大眾面前,人們對它的巨大和壯觀驚嘆不已,然而它其實是“迷惑龍”身體頂著“圓頂龍”腦袋的“雜牌貨”。 由于馬什是古生物方面的權威,當時也沒什么人敢質疑他。他過世以后,終于在1903年,有研究指出,雷龍就是迷惑龍,按照生物命名的規定,應該廢除雷龍這個名稱。但此時雷龍的知名度早就超過迷惑龍,因此在學術研究以及大眾文化中,這個詞還一直使用著。 后來多數學者都同意雷龍是一個無效命名,正式研究中也不再使用,但吊詭的事情又發生了。在2015年,特紹普(Emanuel Tschopp)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他們對于恐龍的研究。他們證明,雷龍的化石有許多獨有的特征,值得被列為獨立的一個屬,于是雷龍又被“復活”了。 除了研究錯誤,或是為了要面子拼裝出“新物種”以外,還有一種制造“新物種”的情況是,有些研究者或是化石販子,根據特定的需求和期望,故意“創造”出理想的化石。 比較著名的例子,有20世紀初發現的“皮爾當人(Piltdown Man)”,這是一個“人類化石”的頭骨標本,腦顱很大,類似現代人類,但下頜的形態明顯更原始,類似黑猩猩。它被當作是從猿演化到人的“過渡環節”。 直到40多年后的1953年,科學家才利用氟元素年代測定法,確認“皮爾當人”是一個假貨,由人類的頭骨和紅毛猩猩的下頜組成,用酸腐蝕等方法“做舊”,讓它呈現出古化石般的顏色。至于誰是偽造的主謀,至今依然成謎。 這個造假之所以隔了這么久才被揭穿,除了因為缺少證據(造假者故意敲除了“化石”中的許多關鍵部分),更主要的原因是,英國人看到德國和法國相繼有古人類的化石或遺址發現后,高傲的“日不落子民”也急于要發現“第一個英國人”,在民族主義作祟下,一廂情愿地相信這個化石是真的。英國人由此被蒙騙了40年。 最后再來介紹一個和皮爾當人接近的例子,不過這次主題又回到了恐龍身上。 1999年,在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的帶羽毛恐龍,在國際間引發轟動。自此以后,古生物學家們一直致力找到更多有羽毛的恐龍,來解決恐龍與鳥類親緣關系的謎團。而化石販子也許是嗅到了風向,也許單純是為了讓化石“顯得”更完整賣個高價,將幾塊恐龍和鳥類的化石拼成一個“完整的恐龍”,走私到美國。 當時的學者見獵心喜,馬上將這個化石當作恐龍到鳥類之間的缺環,命名為遼寧古盜鳥(Archaeoraptor liaoningensis),把發現結果投稿到《自然》雜志。但《自然》覺得這個化石有些可疑,拒了這篇文章,這個發現結果最終被《國家地理雜志》接收。 在發表后沒多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立刻派專家到美國對標本進行鑒定,當時前往的專家徐星發現,標本的尾巴和自己正研究的馳龍類標本一模一樣,正好來自同一條恐龍(板狀的化石分開后,就像切開的西瓜一樣,兩半都會保有一些骨骼化石及印痕,所以一只恐龍能產生出兩件化石)。因此揭穿了古盜鳥是拼湊而出的標本。 有趣的是,雖然拼湊的化石被《自然》拒稿,但假化石被拆穿的報道,以及化石“拆開的一半”,卻如愿以償,登上了《自然》。2001年的《自然》,就有一篇文章,介紹了運用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揭露“古盜鳥”的造假。這件拼湊化石的上半身被歸類為燕鳥(Yanornis),關于它的研究,在2002年以《古盜鳥更好的另一半》(Archaeoraptor 's better half)這個標題發表在《自然》上。 而“古盜鳥”的另一半,也是赫赫有名。它名為小盜龍(Microraptor),四肢上都有長長的羽毛,如同長了四只翅膀,成為了我們研究鳥與恐龍演化關系的重要線索。 本文是物種日歷特約稿件,作者是@廖俊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