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嘴初長三尺零,獠牙觜出賽銀釘。一雙圓眼光如電,兩耳扇風唿唿聲。”

這段出自《西游記》的文字,并不是在描述師徒四人一馬在取經(jīng)路上遇到的哪位大仙,而是在介紹一直被塑造成憨憨形象的豬八戒的外貌。顯然,能長成這樣造型的絕不是我們今天餐桌上常見(最近也變得有點不那么常見)的家豬,而是它們野外的親戚——野豬

二師兄果真是聰明又可愛

我們今天所飼養(yǎng)的家豬是由野豬馴化而來的,不過除了長著長嘴和大鼻孔之外,家豬和野豬在外觀上的區(qū)別還是相當明顯的。與體表光滑少毛的家豬不同,野豬的體表覆蓋著堅硬的鬃毛,成年時多呈棕黑色,幼年的時候則有著黒褐相間的條紋


成年的野豬有著一顆沉重而碩大的腦袋,頭長幾乎能占掉體長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家豬的腦袋顯得要小得多,而且吻部也沒有野豬那么突出。


野豬還有一個標志性的特征就是長長的獠牙,也就是它們長出嘴唇之外的下犬齒。雄性野豬的獠牙與其他“野生的豬”一樣,終生都保持生長。


不過和疣豬那種夸張彎曲的獠牙相比,野豬的獠牙要顯得更實用一些。平時可以作為“鏟子”,配合異常敏銳的嗅覺,用來挖掘那些埋藏在地底下的植物根莖或者是昆蟲幼蟲之類的食物;遇到需要打上一架的時候,又能夠當作“鑿子”使用,其鋒利程度甚至可以刺穿小汽車的車皮。


野豬過境,寸草不生

野豬營松散的家庭式生活,多數(shù)是夫妻帶著三到五只幼崽一起活動。繁殖期的雄性野豬和育幼期的雌性野豬簡直就是暴躁小坦克一般的存在。繁殖期的雄性野豬會主動攻擊進入它所認定的領(lǐng)地范圍內(nèi)的生物,育幼期的雌性野豬也會為了保護幼崽主動驅(qū)趕“入侵者”


雖然雌性野豬并沒有像雄性野豬那么長的獠牙,但是沖撞的傷害也是相當厲害的。而且把目標撞到之后,雌性野豬還往往會采取啃咬的方式向前補刀——相信我,被豬啃可不是什么有趣的事情


與很多有著固定活動領(lǐng)地的動物不同,野豬對于“領(lǐng)地”的定義其實還挺虛無的,沒有太固定的范圍。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它們只是會驅(qū)逐那些剛好出現(xiàn)在視線范圍之內(nèi)的、看起來不順眼的、還會動來動去的東西。野豬無故追擊人類結(jié)果跑著跑著遠離深山闖入城市之中的消息也是屢見不鮮,而且野豬也并不太在意與人類的生活發(fā)生交集,還經(jīng)常會跑到農(nóng)田當中去吃“自助餐”。


被野豬襲擊的農(nóng)田受到的損害可以是相當嚴重的,因為它們不僅會把作物地表的部分給啃得一干二凈,還會把根也翻出來一并吃了,大有一種“野豬過境,寸草不生”的感覺。

真實身份是個上單

適應(yīng)能力極強,幾乎什么都能吃,食量還大得驚人的野豬,確實是農(nóng)民們的心頭之患。不過野豬屬于“三有動物”,私自殺死了犯法,殺不死的話你會得到一只暴怒的野豬和數(shù)倍的經(jīng)濟損失……所以當真遇到搞破壞的野豬時,最好的選擇還是打個電話請警察叔叔阿姨們前來處理。


不過問題又來了:殺死一只野豬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要知道,野豬不僅僅是攻擊力高,防御力同樣十分驚人。由于采用直線沖撞的方式硬懟敵人,野豬那顆碩大的頭顱骨密度是相當?shù)母撸~骨的硬度甚至可以抵擋小口徑的槍彈。在多年前我曾經(jīng)看過一則來自香港的新聞,一只大鬧農(nóng)田的發(fā)情期雄性野豬在警員的小左輪射擊當頭射擊下只是擦破了點頭皮,最終還是要出動大口徑步槍才將其擊斃。


那萬一有一天真的那么不幸,走在大街上吃著火鍋唱著歌就碰到了野豬怎么辦呢?其實沒那么難:野豬的正面沖撞雖然速度快傷害高,但是它的轉(zhuǎn)向十分不靈活呀!所以當你面對一只進攻狀態(tài)的野豬時,只需要鎮(zhèn)定地看好它的路線,然后邁出一個華麗的步伐——閃開就行了。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放個陷阱把野豬捉起來放歸山林,可能比直接把它干掉還容易操作一些……


正因為野豬有著這種“蠻勇”的性格,野豬的形象在人類的文明當中也占據(jù)了很重要的地位。往遠了說有希臘神話的卡呂東野豬,四大名著《西游記》中的豬剛鬣;往近了說有《怪物獵人》的野豬王、《魔獸世界》一個沖鋒撞你半管血的各種野豬、《FATE/GRAND ORDER》中一拱嘴就全隊掉血的魔豬,以及最近人氣比較高的《鬼滅之刃》野豬頭美少年……總而言之,無論是在什么樣的作品中出現(xiàn)的野豬形象,“高攻厚血是標配,直線沖撞是藝能”這兩件事情貌似是不會有什么變化了。


馴化野豬,其實也沒花多久

有趣的是,野蠻暴躁的野豬被人類馴化成相對溫順的家豬,所花費的時間可能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長。我國東漢時期出土的陶豬圈中的“豬”,大多還保留著長獠牙、長鬃毛、大腦袋等野豬才有的外貌特征(而且還反映了當時茅廁就架在豬圈上方的史實);到了描繪北宋風情的《清明上河圖》中,我們找到穿行其中的“家豬”形象已經(jīng)變得和現(xiàn)代家豬差不多了,只是鬃毛還比較明顯;及至明清時代的作品中,出現(xiàn)的豬就是我們現(xiàn)在熟悉的家豬了。


通過這些藝術(shù)品中“豬”的形象隨著時間軸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先人們是怎么一步一步地從野豬群中挑選出那些獠牙比較小、脾氣比較好、頭小膘多的個體圈養(yǎng)起來,歷經(jīng)千年,一點一點將它們馴化成現(xiàn)代家豬的。


不過時至今日,野豬和家豬之間也沒有產(chǎn)生生殖隔離,因此在那些人類與野豬的活動區(qū)域重疊的地方,還不時會發(fā)生“野豬貪圖享樂賴在家豬圈里娶妻生子”或是“家豬追逐自由與野豬小伙子私奔到月球”的新聞呢。


最后回答一個大家都很關(guān)心的問題:能好怎?能吃,因為脂肪含量沒有家豬那么高所以肉吃起來會比較柴而且“肉味”會比較重,燉著吃燒著吃煮著吃都好吃。最后的最后再加一句提醒:“三有動物”,不要亂吃哦!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5年第357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翼狼Elang。


別以為二師兄憨萌可愛,其實戰(zhàn)斗力爆表

圖文簡介

碓嘴初長三尺零,獠牙觜出賽銀釘。一雙圓眼光如電,兩耳扇風唿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