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20日,澳門特別行政區回歸祖國懷抱。2019年12月20日,時間已走過20年。這20年間,澳門在全民科學素質行動方面有著哪些獨特的瞬間?中國科協網帶您一起重溫這些精彩。
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度重視科學普及,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科學文化素質。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指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旨在全面推動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盡快使全民科學素質在整體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我國成年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長遠目標。
多年來,我國各地各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落實推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各項工作。2019年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20周年。這20年間,澳門在全民科學素質行動方面也有著獨特的精彩瞬間。
兩次舉辦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一項全國性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和科學探究項目的綜合性科技競賽,已有40年歷史,是面向在校中小學生開展的具有示范和導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動之一,是目前我國中小學各類科技活動優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種形式,更是亞洲規模最大、參賽國別最多的青少年科技類競賽活動之一。
按照中國科協的統一部署,自2002年起,原逢雙數年舉辦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逢單數年舉辦的“全國青少年生物與環境科學實踐活動”進行整合,每兩年舉辦一屆,屆數合并計算。整合后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包括發明創造比賽、科學討論會、科學幻想繪畫展覽和創新方案設計展示4個部分。
多年來,該大賽的舉辦地遍布全國,其中兩次是在澳門,分別是2006年的第21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2019年的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以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為例,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港澳臺地區的35個代表隊和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代表,以及領隊、專家、媒體等共1500余人參加了開幕式。較往屆來看,其參賽規模再創新高,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澳門開幕
澳門特別行政區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在致辭時表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作為一項全國性的大賽,多年來旨在培養青少年的科學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為他們提供發表成果的平臺。澳門特區政府一向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未來將繼續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培育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科技人才。
今年適逢澳門回歸20周年,大賽期間還通過組織海內外參賽代表參觀澳門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博物館等科技人文場館,充分展示了澳門回歸祖國后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發展成果和豐富的科技人文資源。
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澳門行
“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是由中國科協發起的科學家主題宣傳活動,旨在通過師生演校友、師弟演學長的方式,通過生動再現科學大師的光輝業績,塑造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展示共和國脊梁的崇高形象,引導廣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事業中來。
今年,因恰逢澳門回歸20周年,中國科協、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同組織開展了“禮贊共和國 追夢新時代”——科學家主題舞臺劇港澳巡演活動,聯合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共同支持廈門大學、南開大學分別赴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演出原創話劇《哥德巴赫猜想》《楊石先》。這也是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劇目首次走出內地展演,旨在幫助港澳地區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學生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新時代使命責任,以更加昂揚自信的風貌攜手走向世界科技舞臺中央。
7月10日,廈門大學奔赴澳門為當地青年學生演出以陳景潤為原型的原創話劇《哥德巴赫猜想》,澳門大學劇場座無虛席,不少觀眾專程從香港、珠海、深圳趕來觀看,為兩岸高??茖W文化交流架起橋梁,讓科學大師的人格魅力和偉大精神閃耀澳門。演出贏得當地各界高度贊譽,在青年學生中引起強烈共鳴和熱烈反響。
7月23日晚,南開大學大型原創話劇《楊石先》在澳門科技大學隆重上演。該劇以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創新實踐,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澳門回歸20周年、南開大學建校100周年獻禮。澳門科技大學師生代表、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選手代表、南開大學粵港澳校友代表300余人到場觀看了演出。楊石先的赤子之心和家國情懷令在場觀眾深深為之動容,也讓演職人員的心靈再一次與愛國主義“撞擊”,更加升華話劇中的精神和情懷。
▲南開大學大型原創話劇《楊石先》在澳門科技大學上演
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教育與青年工作部部長徐婷充分肯定了該活動傳播愛國與科學精神的時代價值,希望借此次創新性的“交流之旅”進一步推動澳門與內地高校的文化往來,給予澳門青少年更為鮮活的國情教育,為培育他們的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感搭建起富有感染力的平臺載體。
科技活動周加強澳門與內地的科普交流
自2001年起,每年5月的第三周,科技活動周都如約而至,在全國開展群眾性科學技術活動。這項大型科普活動由科技部會同中宣部、中國科協等19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共同主辦,已經成功舉辦了19屆。
而澳門的科技活動周始于2005年,是“內地與澳門科技合作委員會”框架下的重要科普合作項目,是澳門一年一度的大型公益性科學普及活動。
“2019科技周暨國家科技創新展”10月份在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中心開幕,內地及澳門本地60余家單位參與,展覽內容豐富,約有40項航天、極地、深海等方面的創新成果,以圖文、模型、實物及互動投影、虛擬現實等形式展示給觀眾。
▲“納米夢工坊”亮相澳門“2019科技周暨國家科技創新展”
▲擔任小小講解員的小學生
今年的展覽還特別增設了大屏幕,現場播放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及澳門回歸20年來的科技進展及重要成果,向觀眾展示澳門及國家科創成果,讓更多澳門居民可以看到國家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持續提升澳門的科學氛圍。
總的來說,科技活動周加強了澳門與內地的科普交流,展示了澳門眾多的科普工作成果,鼓勵科普工作者繼續推動科普教育,讓更多的市民和學生能夠接觸和參加科普活動,使澳門公眾整體的科學素質得以持續提升。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整理,整合自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官網、香港中國通訊社等)